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39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7]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1、2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五1、2单元检测试题(问卷)
沅陵一中2009.9 命题:曾庆培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只交第二页,第一页自己保管,以便讲评、复习使用。)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熟稔(niǎn) 岑寂(cén) 陨首(yǔn) 强横(héng) 盛筵难再(yán)
B.自诩(xǔ) 矜育(jīn) 喧阗(tián) 俨然(yán) 决起而飞(jué)
C.桨棹(zhào) 规矩(ju) 癖好(pǐ) 洞穴(xué) 叨陪鲤对(tāo)
D.赊欠(shē) 笏板(hù) 央浼(miǎn) 讥诮(xiào) 猥以微贱(wěi)
2.下列各组词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闲暇 洗炼 通霄 鬼鬼祟祟 因噎废食 筋疲力尽
B.车篷 赉发 逋慢 兴高采烈 委屈求全 哀声叹气
C.沽酒 拮据 迤逦 舸舰迷津 山清水秀 垂头伤气
D.端倪 尺椟 蓬蒿 皇天厚土 高朋满座 命途多舛
3.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汗水涔涔的母亲茕茕孑立地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等着我下课,我不禁为我上课的吊儿郎当惭愧不已。
B.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是个锱铢必较的人,他的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由衷敬佩。
C在那个醉人的黄昏里,林雨轩同阔别多年的同窗好友戴云逸于母校的林荫道上萍水相逢,怎能不激动万分?
D.有人把大明的灭亡归罪于崇祯的刚愎自用,其实,在他之前,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他纵有唐太宗之圣明也是回天乏力了。
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B.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C.骈文十分讲究语言形式美,基本上是对偶句、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但读起来大都比较艰涩。
D.对于写作来说,阅读与思考也是积累知识、锤炼思想、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许多作家就是由此而进入文学殿堂的。
5.下列语句的顺序已打乱,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样的理由不禁让人感到匪夷所思。②据说,时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③试问,如果一切都以孩子的喜好为依归,那还要教育干什么。④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这是有关方面决定减少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⑤语文教材中选什么作品,主要应看其思想和文学价值,而不能一味迎合孩子们的口味。⑥让他们终日打游戏、上网、听流行歌曲,岂不更皆大欢喜?
A.④①②③⑥⑤ B.④②①③⑥⑤ C.⑤③⑥④①② D.⑤③⑥④②①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写史热中的学术荒寂
伍立杨
读史热似乎承接种种情形可疑的历史剧而来,填补了读者选择的一定需求,一阵热闹后似已偃旗息鼓,而写家们却欲罢不能,从远古翻搅到民国。他们的“新写史”包装俗艳,在书店里面占据重点书架。
这类书包装相似,遣词造句也仿佛同出一个师门。祭出黄仁宇的架势,端起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句法,做出大有深意莫测高深的样子,然而一读之下,瞬间迷糊。
浏览完整试题
他们不大读原著,从网络上搜索第N手错讹百出的材料,连缀成篇,据说高产者跟港台写报刊武侠连载相似,一天产出万言以上。
学黄仁宇,借以取巧,借以藏拙,用心不可不谓狡狯投机。殊不知黄氏写史,于传统梳理外,更有一种会通式的内功,蔓延评骘,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勒控收束,此类写手智不及此,知识储备更是望尘莫及,于是霸王硬上弓,结果写出一种文本,文学乎?历史乎?文字垃圾乎?吾不知矣。
历史千头万绪,在此类写手那里,并无打通的方式,并无疏浚的能力,于是历史在他们面前变得荆棘丛生,但他们就敢在这两眼一抹黑的状况下,大步走出,甚至假模假式给青年指路。其危殆万状,真不言而喻。
若寻常散文随此类写手端起架势,还能像江湖拳师一样哄人。但是历史隧道里的人物与事件经纬万端,没有十年冷板凳的功夫,没有渊然融合的会心,不痛不痒地发抒感慨,必然像洪教头遇到林冲一样,甫一交手,就要丢人现眼。
历史这门学问虽然和理工农医研究的路径大有区别,但是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方面则是一致的,真正的历史学家对基础的功夫要求极高。吕思勉先生认为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打基础的功夫不能省略,吕先生在《为学十六法》中谈到过这样的事:学术界的一些不学之人,喜撑门面,于是就罗列书名,以多为贵。但是从背后的细节就能看出他们的谫陋。
今之写史热的写手,有一些人一样是硬撑门面,其人对人物、制度以及历史机杼的转捩,懵懂无明,却敢下笔万言,看似侃侃而谈、指挥裕如,实则似是而非、隔靴搔痒。对时局之纷纭错综,略无整合包举的功夫,任由笔下支离破碎,错漏百出。在他们的笔下,通常的功用、学术的积累,全不相干。其二三十万字的文本,始终是一种毫无历史纵深感的平面文字,较之民国史家写史的沁人心脾,如老米煮饭捏不成团,他们依托一种万金油式的评论来“救市”,来抒发他们的“感慨”,一望而知是塑料花,绝非真香活色。其后果,造成一种信息的模糊,历史真相,反而无法识别。(摘自2008/9/30《今晚报》)
6.下列各项不属于对“新写史”评价的一项是( )
A.似乎承接种种情形可疑的历史剧而来。
B.包装俗艳,在书店里面占据重点书架。
C.包装相似,遣词造句也似同出一个师门。
D.貌似莫测高深,可一读之下,瞬间迷糊。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写史热的写手批评的一项是( )
A.不大读原著,往往拿第N手错讹百出的材料,连缀成篇。
B.学黄仁宇,借以取巧,借以藏拙,用心不可不谓狡狯投机。
C.缺乏会通式的内功,智不够,知识储备更是望尘莫及。
D.分不清历史著作和寻常散文的区别,因此,著作不伦不类。
8.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眼一抹黑”指头晕脑涨、两眼昏花,精神不济的状况。
B.“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说要想成功须重视打基础的功夫。
C.“万金油式的评论”指放在哪里都适合的隔靴搔痒似的评论。
D.文中用“塑料花”比喻一些写手抒发的“感慨”显得很虚假。
三、文言文阅读(15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翻译题6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王勃
(甲)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
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
(乙)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选自《唐才子传》等)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坐勃左迁交趾 坐:犯罪,判罪
10.下列各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B.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①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D.①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2.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⑵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所选材料简要回答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⑴诗中“南冠客思深”一句中的“深”字,有的版本写作“侵”。你认为哪一字更妙,为什么?
答:
⑵试赏析颈联在表达主旨方面的艺术技巧。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6题,每空1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2)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3)失之东隅, 。(古语)
(4)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故曰: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周(《逍遥游》)
(7)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8)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熟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这就需要多说几句了。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照理,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远年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非常著名。普遍认为,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概括。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王安石作出这种超常的评价,是因为这几句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
正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什么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更不能言状。因此最后他要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象,让概念模糊,因此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你看这四句,干净得再也嗅不出一丝外在香气。我年轻时初读此诗便惊叹果然真水无色,前不久听到九旬高龄的大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这几句诗,正是他毕生的座右铭。
(选自《2008中国年度散文》,有删节)
16.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
②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17.作者认为“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条回答。(4分)
18.理解标题“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的含意。(4分)
19.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5分)
六、写作(40分)
20.以“敞开心扉”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文体明确,主题鲜明集中,语句顺畅,卷面整洁。
高中语文必修五1、2单元检测试题答卷
一—三
(每小题2分,共2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四、(共15分)
12.(2×3=6分)
⑴
⑵
13.(3分)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
⑴
⑵
15. 古诗文默写(写清题号,否则无分)
五、(共4+4++5=17分)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40分)
200
400
600
800
【参考答案】
1.C(A 稔rěn/横hèng;B俨yǎn/决xuè;浼měi/诮qiào)
2.A(A霄-宵 B赉-赍/屈-曲/哀-唉 C迷-弥/伤-丧 D椟-牍/厚-后)
3.D
4.C(“基本上是对偶句、四六句式”应改为“基本上是由对偶句、四六句式构成”)
5.B(②应该在④后面,因为它是形象说明“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这一观点的。由此排除AC。⑥应该接在③后面,因为它是对“一切都以孩子的喜好为依归”的讽刺。由此排除D。)
6.A.(指的是“读史热”)
7.D(作者有对写手著作不伦不类的批评,但没有说他们“分不清历史著作和寻常散文的区别”。)
8.A(“两眼一抹黑”指“写手”们没有理清楚历史的头绪。)
9.B(A当:判罪。C物:别人、他人。如成语“待人接物”“恐遭物议”。D坐: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
10.A(A因:于是/依靠,凭借。B而:表转折。C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以:表目的)
11.B(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12. (主要计分点:特殊句式、重要词语)
⑴后来事情暴露,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关键:被动句式、“会”“除名”的意思。)
⑵于是阎公(或“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关键:“阎公”要补出、“遍请”译时语序要调整、“因”“莫”的意思。)
13.①王勃才华横溢,自幼
上一篇:
仙游县华侨中学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二单元试卷
下一篇:
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
关于“高中语文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