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86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7]
2007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 (共24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游说(shuì) 鞭挞(tà) 云气氤氲(yūn)
B.虫豸(zhì) 梦魇(yǎn) 叱咤风云(zhà)
C.凫水(fú) 股肱(gōng) 洗衣濯足(zhuó)
D.开凿(záo) 端睨(nì) 凭舷眺望(xuá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虚无飘渺 毛骨悚然 辍学
B.金榜题名 甘败下风 赏鉴
C.临风陨泪 惹事生非 弥漫
D.临危不苟 突巫而立 奚落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无足称道(值得) 积毁销骨(解除) 山麓(山脚)
B.摧山坼地(裂开) 筚路蓝缕(柴车) 虔诚(恭敬)
C.临虹款步(慢慢走) 衣锦还乡(穿) 质铺(抵押)
D.泽被后世(恩惠) 随俗为变(风俗) 治学(研究)
4.填入下列文字空缺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懂得青年____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____要多做些事情。_____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____应该少一些。
A.却 总是 于是 而且是
B.也 总是 于是 总是
C.也 还是 只要 而且是
D.却 还是 但是 总是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2分)
A.对学习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不求甚解是要吃苦头的。
B. 对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
C.这篇文章对问题的分析非常全面,真可谓入木三分。
D. 你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可是一旦做起报告来,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6.下列句子表达清晰、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班级,征求同学们的问题和意见。
B. 不论党委书记还是党内其他领导同志,都应当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C.难道我们能否认鲁迅先生不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吗?
D. 这个现代化大型集团企业的前身是三个乡镇企业合并起来的。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的 (2分)
A.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C.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
D.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8.下列四句话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2分)
(1)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2)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3)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4)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1)(4) B.(2)(3) C.(1)(2) D.(3)(4)
9.下列各句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B. 萤火虫一个个从草丛中飞起,好似天上的繁星,又像鬼眨巴着眼睛;追逐着那点点白光的,是孩子们的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C.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浏览完整试题
D.我们提倡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
10.下列各句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2.下列作品,按照作者生活的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劝学》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赤壁之战》
B.《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劝学》 《赤壁之战》
C.《劝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赤壁之战》
D.《赤壁之战》 《劝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二、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17题。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两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是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____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____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____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____上前拉一把。____,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3.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都 却 但 而且 于是
B.都 但 却 甚至 然而
C.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
D.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
14.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
B.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
C.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的人很难穿过三峡。
D. 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
15.第二段中说:“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全程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的“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请指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
B. 穿越三峡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C. 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D. 各种各样的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16.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穿越三峡的时候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B. 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的是描写的手法,主要目的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 第二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两个“第一个”的内涵是相同的。
D. 这两段的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一段强调客观条件的简陋,第二段突出主观上的拼搏,两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1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不超过35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半步)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
D.蟹六跪而二螯 (蟹脚)
19.下列句子中都有“……者,……也”的结构,请选出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4)不同,(2)与(3)相同。
C.(1)与(3)不同,(2)与(4)相同。
D.(1)与(2)相同,(3)与(4)相同。
20.下列各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蚯蚓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坚强,却能上吃泥土,下饮黄泉,这是齐心协力的缘故。
B.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黄泉,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C.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却能吃到上面的泥土,饮到下面的黄泉,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D.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吃到上面的泥土,饮到下面的黄泉,这齐心协力的缘故。
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这一段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认识不足的说法。但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积累的重要性——却是正确的。
C.这段文字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D. 这段文字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体现了荀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5题。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①见忽。今疾势不起,番②人重士殡,脱③殁,君能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④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⑤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⑥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唐语林》)
注:
①外夷:指外国人或非汉人的少数民族。
②番:指外国和西北、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
③脱:倘若。
④巡:来往。
⑤瘗:yì,埋葬。
⑥窀穸:zhūnxī,墓穴。
22.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1)其人得疾既笃 (2)荷君见顾
A.(1)深 (2)背负
B.(1)(病)重 (2)承蒙
C.(1)深 (2)背负
D.(1)厚道 (2)承蒙
23.下列各句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沛帅王彦奇其节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吾一进士 (2)敢以奉君
A.(1)我乃是一名进士 (2)我敢于把它献给您
B.(1)我是个应进士考试的人 (2)我敢于把它献给您
C.(1)我是个应进士考试的人 (2)我冒昧地把它赠给您
D.(1)我是一名进士 (2)我冒昧地把它赠给您
25.从全文看,崔枢“有清名”主要是因为
A.他严守承诺,不贪他人之财。
B. 他人品清高,不贪外财,不慕权势。
C.他乐于助人,且不贪他人之财。
D. 他注重友情,心胸坦荡。
五.填空。
26.回忆《师说》,请用原文完成下列题目。
(1)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最后推出一个什么结论?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面三首诗都是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诗人评价各异,请扼要地写出他们各自的看法。(三小题总共不超过35字) (4分)
(1)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枚《题乌江》)
(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3)生当作有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杜枚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
散文与散话
艾煊
人们觉得散文很容易写。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作文做得通,出校后又有了一些或深或浅的生活经历,有这两项资本,便可执笔写出散文了。恰好我们大地上的千家报纸群正等米下锅,于是一切通畅可读的文字,便以散文的面貌,大量快速地进入了媒体市场。
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讲述完整的故事,不需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人们便以为它比小说容易写。散文,不必太考究音韵格律,所以它也比诗容易写。但小说可酣畅地叙事,诗可缠绵地抒情。散文何能?散文的生存空间在何处?散文是小说和诗缝隙间长
出来的闲花野草,是夹缝中的艺术。
艺术,不争天地之大小,以小显大,以少喻多,正是它之所长。半亩一亩的园林,要显示出无边无际的花石世界。鼓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头上也可翻筋斗。
散文生长于夹缝中,它的边缘又漫漶、朦胧,摸不着边际,谁都可以和它搭上边,攀上亲,什么样的文字,都可标示为散文。
许多人误认为散文很容易制造。但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艺术散文,那就要多方面的修养。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文字的修养。而这一点恰恰常被写散文的人们所忽略、所漠视。总以为文字有何难哉,会做作文,会写文件,会写新闻,会写小说,便一定会写散文。有一些发表了许多散文、出过了散文集的散文家,恰好是在这最根本最基础的文字上欠缺修养。
文字的功能极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都需要它。许多人际交流的场合,都需要文字介入。散文,它对于文字有什么高要求?说来也简单,散文只是要求发挥文字诸多功能中的那么一种功能,艺术功能。
散文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材料和工具,就是文字。因此,散文对文字的要求,远远高于小说对文字的要求。
28.文中作者指出了人们对散文的一个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是什么?(不超过9个字)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作者认为与小说相比,散文有什么特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三段中“鼓上可舞,桌上可舞,绳上可舞,竹竿上也可翻筋斗”这一串比喻要表达的本体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回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文章可分两段,前四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文体特点;后三节为一段,论述散文的写作要求。
B.“散文生长于夹缝中”是说散文在表达方式、反映生活的宽广方面介于小说和诗之间。
C.第二节“散文何能”这一句是反问,意即散文与小说和诗歌相比没有自己的特长。
D.全文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既提高了论述效果,又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E.从文章的主旨看,标题及首段最后一句均隐含了作者对一些缺乏文字功力而进入媒体市场的散文的批评。
七.作文。 (30分)
两个农村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待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去上海的票,原来要去上海的得到了去北京的票。
请认真思考这则材料,尤其注意揣摹两人换票时的心态,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作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续写故事,发表见解等。
(2)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700字。
┄┄┄┄┄┄┄┄┄┄┄┄┄┄┄┄┄答题纸┄┄┄┄┄┄┄┄┄┄┄┄┄┄┄┄┄┄┄
(单项选择题答案请填在答题卡上)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2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A 4、C 5、C 6、B 7、C 8、A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C 16、A 17、写出物质条件的简陋和舆论的压力,突出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的胆识和气魄。 18、A 19、B 20、B 21、C 22、B 23、C 24、C 25、B 26、(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7、(1)杜枚认为: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 (2)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势败难回。(3)李清照认为:生为人杰,死亦英雄。 28、以为散文很容易制造(写)。 29、(1)不需要塑造人物性格,不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不需要编造起伏跌宕的情节;(2)对文字的要求高于小说。 30、艺术(包括散文)不在乎题材的大小,内容的多少;即使题材小,内容少,也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1、BC(B中“反映生活的宽广度方面”有误;C是设问句,下文即回答了散文的“能”和“特长”,所以C中的“没有自己的特长”也错了。)
8题 绝大多数都对。
26题 默写中标点有误较多。“受业”写成“授业”,未按原文写。
28题 内容基本正确。不少同学未按字数要求写。
29题 内容多不完整,不少同学忽略了“文字要求”。
30题 错误最多。因为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或表述不到位。
27题 内容基本正确,但忽略了字数要求(“三小题总共不超过35字”)
作文 有些同学误以为“文体不限”为“文体不分”。文章有较多议论的却不含议论文体的基本规范;文章拟写成故事的,却过多地安排了大段议论。有些同学打不开思路,想像不充分,表述流于平淡。
阅读理解测试目标:
28题、29题:理解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能级B级。
30题: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B级。
31题:对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 能力E级。
作文点评:
作者审题准确,对材料的揣摹比较到位,想象力较丰富,情节设计流畅自然,也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两个人物的对比较为鲜明,能突出地表现主题。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不足之处是结尾的设计略显粗糙,影响了主题和深度。
高一(7)班 汤琨 29分
续写故事
东候车室的老王听说上海人精明,生怕自己去上海后人生地不熟给人“宰”,提着行李走向退票处;西候车室的老张原本想去北京,但听人介绍后觉得北京赚钱似乎没有上海容易,他倒想去上海冒冒险。两人都来到退票处。他们都有农村人身上的朴质和羞赧,并没有去退票窗口,而是到处游荡,希望能找到也想换票的人。
老张还是机灵,一下就看到了老王手上的车票,于是上前搭话,刚说几句他们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山西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人随即找了块空地,放下行李攀谈起来。
“你拿着票准备去哪里啊?”老张毕竟为了换票,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老王拿出烟吸了一口:“唉——上海。”“上海!”老张像是吃了兴奋剂,倏地一下跳了起来,“什么,上海?太好了,我正想去上海闯荡闯荡,你呢?”老王不紧不慢地说:“乡亲们都叫我去上海说那儿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好,比咱山沟不知道好几倍,可是……刚才,听几个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去上海不要说赚钱给家里了,就是养活自己也难啊。所以,我打算去北京或者……,据说在那儿要饭都比咱家日子好,赚些钱也好给家里寄些。”“那正好,我这儿恰好有一张去北京的票,我们换票吧!”老张没有想到这么巧的事,惊喜地说。老王抽着烟,思索了一会儿说“那也好。”于是两人交换了车票。
交易完毕,两人一起向站台走去,老王情绪低落,老张兴高采烈。老王语重心长也劝老张:“你还是要小心一点,城里人精,连问路都要收费啊。”老张笑笑,幽默地说:“那倒也好,等我下车后,就在车站买一份上海地图,好好‘专研专研’,等外地人下车后,我来当个地理向导,就指指路,我不发财了吗?”老张拍着老王的膀子,大笑起来。
老张的车先开,老王礼节性地送走了老张。想想去北京不妥,还是回家种田吧。于是将这张去北京的车票低价卖给了别人。
三年以后在山西某村,老张又看到了老王,老王却认不识老张了:西服、领带、皮鞋、手机,老张说:“这几年在北京干得怎么样,发了吧”。老王不敢相信眼前的是老张,说不出话来。恰好老张的手机响了,他向家出走去,向老王摆手再见,老王则看着这会出声音的玩意儿,愣了许久。 (113.132.181.40)
上一篇:
七年级下期中模拟试题
下一篇:
吴川市第四中学2010届语文自测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07年春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