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6]
2008年九江市高三上学期其中试卷
2008年九江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
语文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福祉(zhǐ) 谲(jú)诈 重(zhóng)听 数见不鲜(xiǎn)
B.口讷(nè) 蛊(zhōng)惑 稗(bài)官 溘(kè)然长逝
C.梵(fán)文 怃(wǔ)然 伉(kàng)俪 惊魂甫(fǔ)定
D.安谧( mì) 譬(pì)如 朝暾(tūn) 妍媸(yán chī)毕露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采 干躁 山重水覆 一言蔽之
B.笼统 劳骚 出类拔萃 风尘仆仆
C.慰籍 撕杀 草菅人命 风声鹤唳
D.箭镞 饿殍 百家争鸣 斩钉截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 。
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
③人们感到惊异的是他们怎么会找到这个 在沉睡的沼泽地中的村庄的,吉普赛人道出了真相:是小鸟的歌声为他们指的路。
A.释怀 反映 淹没B.释怀 反映 湮没
C.忘怀 反应 湮没D.忘怀 反应 淹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贪官要牢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教训,一时忍不住贪心,收取了别人的贿赂,最终要
东窗事发的。
B.乌苏拉和孩子们在菜园里胼手胝足地管理着香蕉、海宇、丝兰、山药、南瓜和茄子。
C.神舟6号宇宙飞船在完成飞行试验后成功着陆了,广大科技人员无不欢心鼓舞、弹
冠相庆。
D.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B.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进一步扩大招生,但其负面影响逐渐凸显。
C.资深摄影爱好者朱益明的获奖作品《抗击风雪》,表现的是温沙工程队队员为了让过往车辆畅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顶风冒雪,在机械作业车的灯光照明下除冰铲雪。
D.他把积攒起来的630元零花钱,捐赠给汶川灾区的孩子赵昌波,确保他能够读完小学的学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是文化哲学的前提性研究。其目的在于确立文化哲学的合法性。只有确立哲学之普遍的文化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才能确定文化哲学的合法性。
关于哲学在文化中的普遍的文化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的演变过程来了解。在文化史上,哲学最初是包罗万象的: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化学科,包括人文学科和各种科学技术学科。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文化开始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部门和文化学科。与此同时,哲学则逐渐退隐,成为文化系统中的“无效用”要素──正是根据这种分化以及哲学的“无效用”性,才在哲学史上产生了种种哲学或形而上学终结的说法。但是,哲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无效用”要素,却能够在文化系统中存在数千年,并且曾一度成为文化之王:成为文化学科的元标准以及文化学科合理性的裁判者。这一现象曾引起人们的惊奇。考察这一问题涉及到哲学在文化系统中到底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其实,哲学在文化系统中确实没有功利效用,这一点就连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也是承认的。但是它却有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意义和系统作用,在这种功能作用之下,文化各门类、各部门之间才能在内在意义上联结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哲学是以其构建的终极意义作为“经纬线”,将文化各部门“编织”为一个统一整体。
浏览完整试题
哲学在文化系统中普遍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哲学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哲学在文化系统中的这种结构意义和系统作用,使得哲学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门类,哲学是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硬核”(拉卡托斯语),是文化的管理者和文化价值的沟通者──文化分化后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管理者和沟通者担负起整合文化的重任。哲学是以文化作为中介与世界相连的,哲学几千年来对世界统一性的不懈追求,实际上就是以隐喻的形式对文化总体性的追求──只是这种隐喻形式往往把问题弄得晦暗不清。因此,我们应当承认哲学在文化各门类中的超越性的特殊地位。现代西方颇为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在文化中消解“大写的”哲学,消解哲学之王的地位,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存在几千年的哲学是无法靠一种思想分析而被消解的,因为它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论上的根据。
6.下列对“哲学在文化系统中普遍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哲学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哲学在文化系统中普遍的文化价值”,指哲学在文化系统中的那种结构意义和系统作用。
B.“哲学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指哲学在文化中扮演着一个担负整合文化重任的管理者和沟通者的角色。
C.“决定了”的意思是,哲学的结构意义和系统作用使得文化各门类、各部门之间在内在意义上联结为一个整体。
D.“决定了”的意思是,哲学的普遍的文化价值使得哲学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门类,而是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硬核”。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哲学的文化价值,包括两个并列的方面:一个是哲学之普遍的文化价值,一个是哲学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
B.文化分化后,哲学逐渐退隐为文化系统中的“无效用”要素,从而在哲学史上产生了种种哲学观,或者产生了种种形而上学终结论。
C.连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也承认哲学在文化系统中确实没有效用。
D.后现代主义主张在文化中消解哲学成为的文化学科的元标准以及文化学科合理性的裁判者的地位。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哲学之普遍的文化价值与哲学在文化中的超越地位的确立与否。
B.哲学和文化的关系,相当于生物学中的属种关系,犹如文学与诗歌,水果与苹果,班长与全班同学的关系一样。
C.哲学的演变过程与文化的分化过程是一致的,哲学的逐渐退隐成为文化系统的“无效用”要素是文化分化的结果。
D.哲学是理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元标准以及理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合理性的裁判者。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元德秀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贫寒)困调南和尉,有惠政。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
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
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
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玄宗在东都,酺(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
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
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
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
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
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选自《新唐书·传记一百一十九·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忍去左右 去:离开
B.母亡,庐墓侧 庐:草庐
C.许之矣,不可负约 负:背弃
D.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耻:以……为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秀不及亲在而娶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C.河内人其涂炭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依次分别表现元德秀“克尽孝道”和“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②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 ③德秀惟乐工数十人④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⑤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⑥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A.⑤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德秀具有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母亲在世时,竭尽了做儿子的责任,母亲去世后,严格按照习俗守孝;自己不愿结婚,但勇敢地担当起了养育晚辈的重任。
B.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不仅为官具有受人称道的良好素质,而且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很有才华,能够弹奏乐曲,创作歌曲,撰写辞赋。
展开余下试题
C.选文中重点记叙了“盗尸虎还,举县嗟叹”这个故事,记叙“举县嗟叹”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赞扬元德秀具有有令必行,说话算数的高尚品格。
D.选文除了对元德秀进行了多角度的正面描写外,还通过他人的称颂和赞扬对元德秀进行了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第二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房春事① 登崖州城②作 岑 参 李德裕③
梁园日暮乱飞鸦, 独上高楼望帝京,
极目萧条三两家。 鸟飞犹是半年程。
庭树不知人去尽, 青山似欲留人住,
春来还发旧时花。 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①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③李德欲,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分析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相同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⑴《_________》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著名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是_________。
⑵天行健,_________;地势坤, _________。(《周易》)
⑶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⑷唐代张继在落第后赋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対愁眠。_________, _________。那悠悠钟声,给人留下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⑸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_________, _________。(贺知章《咏柳》)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16、纵观全文,找出4处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4分)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如何理解划线部分的
含义?(6分)
18、“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与“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7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D.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E.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地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六、(9分)
20.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展开余下试题
《诗经》----先民的歌唱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请参照以上示例,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三部,各写一则简短的一句话书评。(6分)
《离骚》《论语》《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白鹿原》《射雕英雄传》
《幻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红与黑》《巴黎圣母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一个通知的原文,比较啰嗦,请加以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含标点在内不超过40个字。(3分)
明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召开高中语文教师座谈会,座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希望高中语文教师准时出席,并带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2.命题作文:生命的赞歌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8年九江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答案
答案:1、D,A项谲jué、鲜xiān ,B项蛊gǔ,C项梵fàn。
2、C,藕、厮,A彩、燥、复,B牢,D全对。
3、B,释怀:情绪的消解。忘怀:忘记。反映:①动词,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②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反应:名词,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淹没:动词,(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消逝。
4、B,“小不忍则乱大谋”指小事情不能忍就会打乱整个计划,褒义词。句中感情色彩用错。“胼手胝足”指辛勤劳作,意思和语境都恰当。“弹冠相庆”指一人升官,同伙也互相庆贺有官可做,贬义词。“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它只能形容书多,不能指人多。
5、A,B项加快规模搭配不当,C项缺少宾语,在除冰铲雪后加“的场面”,D项去掉“的学费”。
6、C , C项表述的内容只是哲学在文化系统中“普遍的文化价值”的内容,不是“普遍的文化价值”决定“超越地位”的内容。
7、D, A项错在“并列”二字上,其二项不是并列关系,是前题条件和结果的关系。B项将“产生”的宾语理解错了,正解的理解是“产生了种种说法”,其说法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终结”。C项将承认的对象没有搞准确,准确的对象是“没有功利效用”而不是“没有效用”。
8、B, B项中的“班长与全班同学”的关系错了。班长属于全班同学的一部分,而哲学不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9、B,动词,结庐,筑草堂。
10、 C,恐怕;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连词“即使”,副词“就”;D连词“来”,连词“因为”
11、B,A中的②属抚养侄子;C颠倒次序;D中的⑥是个人爱好
12、C,目的是赞扬元德秀为了替百姓根除虎患,敢于承当牵连判罪的风险。
13、(1)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2)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 (3)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14、(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不能归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2)相同点:《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协调的画面表达情感。《登崖州城作》是即景生情,作者通过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委婉。
15、⑴《百年孤独》 钱钟书。⑵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以厚德载物⑶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⑷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⑸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6、1)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2)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
3)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
生命形态。
4)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
整体。
5)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本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
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答对一点1分,答对4点4分。)
17、河流的流浪是奔向成熟的生命过程: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
谐地统一起来。(2分)而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是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虚弱贫瘠。(2分)
18、不相同,(1分)前者是指有着“青绿的巴山蜀水和汹涌澎湃的涛声和嘉陵江”的
家乡。后者是指海潮真实的心灵之乡。(2分)前句引出下文反思,为后文作铺垫。后句收束全文,升华题旨。(2分)作者认为河流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我们: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河流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2分)
19、B D(A项中“描述”改为“点明”,“去掉”“相似过程”;C项应为“前半部分以描述为主,后半部分侧重议论抒情,是不同于《荷塘月色》的哲理散文”;E项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不对。)
20、(略)21、明天下午两点请高中语文教师带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准时到会议室开座谈会。22、(略)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年轻时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
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
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
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好名声。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
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干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死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快步行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
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
上一篇:
岳阳楼记课堂复习题
下一篇:
九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08年九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