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56  
标签:浙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6]
浙江省余姚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检
2009学年度
余姚中学 高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
第 一 学 期
一、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玉醅(pei ) 莞(wǎn)尔一笑 栏楯(shǔn) 金钏(chuan)
B. 愠(yùn)色 悄无声息(qiǎo) 挣揣(chuai) 晤面(wù)
C. 筵(yán)席 干(gan)练坚决 骄横 (hènɡ) 掺和(chān)
D. 蓬蒿(hāo) 长歌当(dàng)哭 乳媪(yùn) 凝眸(móu)
⒉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廖落  桎梏  玷辱  桀骜锋利
B.愠色  鼓泄  惨淡  陨身不恤
C.黯然  苍桑  尸骸  鄙陋没世     
D.罗网  屠戮  绯红  长歌当哭
⒊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陈水扁之流 通过“公投立宪”的方式,________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是行不通的。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_______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③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疯牛病,但有关部门已加强了______ 措施。
A.妄图 激励 防治 B.企图 激励 防范
C.企图 激发 防治 D.妄图 激发 防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
B.无论是司马迁“苟活”,还是屈原“赴死”,后人谈到他们,都充满溢美之词。
C.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的努力与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杜绝灾难发生。
D.二次革命失败,很多同志殉义武昌。我是一个书呆子,既非军人,又非政客,更无直接参加革命的资格,只好弄弄长笔,长歌当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
B.大型肉食动物往往灵敏又胆怯,弱小的食草动物闲散而沉着,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C.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D.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远远超过了后者)的原因,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下流多谤议
D、然后是非乃定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兀的(这,这个)不闷杀人也么哥!
我谂知(熟知)这几日相思滋味
B、休要“一春鱼雁(指书信)无消息”!
煞强如(完全一样)状元及第
C、将来(拿来)的酒共食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恨不倩(请)疏林挂住斜晖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8、下列句子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而“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
B、元杂剧中的“折”只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早期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悲剧作品,


浏览完整试题D、《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体”即骚体诗,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的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形式。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则仆偿前辱之责
B、见狱吏则头枪地
C、及罪至罔加
D、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8分)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贾谊作品),同生死,轻去就(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去和就一视同仁),又爽然自失矣(感到茫茫然失去了依据)!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
⑴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司马迁“隐忍苟活”、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什么?从文段(一)、(二)中找出原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段(三)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5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3、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3分)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1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3分)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1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3分)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1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共8 分)
(1)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屈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屈原《楚辞•渔父》)
(3)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8)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本诗前两句又是如何写屈平之“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此诗三、四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这两句写景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6分)
孤独的灵魂
①在这样一个繁星之夜,我读着一本司马迁的传记,脑海中却浮现出另外一个中世纪意大利诗人的影子——但丁。我突然觉得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笔的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无法言说的联系。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
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头顶的冥冥星空浩瀚且深邃。仿佛显示出一种历史的纵深。
③或许是灵魂和命运的相似吧。这是两个什么样的灵魂呢?因为生前受了深重苦难的洗礼,而显得高贵、纯净。他们是拥护统治制度的人,不是起义领袖和宗教异端,所以没有遭到屠杀和火刑。但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勇敢正义的灵魂,不愿为世俗、强权、暴政所驾驭和驱使,也同样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的牵连,但丁因为佛罗伦萨教皇党内部白党和黑党之争的牵连,同样被他们时代的统治者判了死刑。最后,司马迁因为交不起五千万铢的赎命钱而改受腐刑。但丁也幸运不到哪去,他在全部财产充公后被驱逐,从此以后过着一种悲痛的流浪生活。
④可就是在这两个人背上命运沉重的十字架之时,司马迁写就了《史记》,但丁写就了《神曲》。关于这两本无以伦比的传世之作,人们赞誉实在是太多了。我只想借用鲁迅的话来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借用卡莱尔的话来评说《神曲》:但丁用一个沉默10世纪的声音,向人民唱出他那神秘高深莫测的歌。但这两本书,连同他们的作者,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本人,在他们的时代并没有得到真诚、中肯的评价。于是,司马迁的余生中伴随带着身体上巨大的痛苦,而但丁,终究没能回到他深爱的佛罗伦萨,在56岁时,客死在佛罗伦萨北部的小城市拉文那。
⑤我们敬畏他们,崇拜他们,歌颂他们,是因为他们是世界性的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像世界一样宽阔,而是因为他们像世界一样深刻。司马迁与但丁,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在中国,司马迁这个人将中国的历史追溯到黄帝,建立了中华民族的谱系,确立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他的思想深入了这个民族的骨髓,他揭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信仰和精神原则。在欧洲,但丁深入了基督教的灵魂,揭示了无所不在的创世两极因素——善与恶。欧洲人几个世纪以来都在顶礼膜拜但丁的思想,即但丁揭示的基督教道德的内涵——永恒的正义,永恒的忏悔,永恒的怜悯。
⑥就是这样的伟大的两个人,却都为他们的时代所不容。可是他们却向死而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而但丁说:“我们因苦难而完善起来。”司马迁用十四年的心血铸成《史记》,他的《史记》在他死后才公诸于世。而但丁,他完成了《神曲》后就去世了。仿佛他们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带给人们这些思想,他们的思想就像是重病病人用来延续生命的氧气,一旦他们的思想用文字、木简、羊皮纸这样的物质方式保存下来以后,他们也就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几千年来,当他们同时代的人和事物如空气中的尘埃,飘散无影,而司马迁与但丁的名字和精神却是闪亮发光的。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的另一种形式。
⑦终于说到了生与死的话题。这是一个和宇宙和天空一样严肃和神秘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是将司马迁与但丁联系起来的东西,而且是将整个历史伟人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东西。这个哲学命题在这两个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看来,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他们的一生向我们展示的是生之重,死之轻,肉的痛苦和灵的升华。他们告诉人类和历史,我们应该轻蔑什么,信仰什么,对什么真诚,对什么漠视,对什么执著,对什么超脱。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神秘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课题。卡莱尔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历史只是这些伟人思想的外部反应。唯物主义者说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可是,当我们现代人折服于这些几千年来依然鲜活的思想,不由自主地仰视这些伟人的时候,我们清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但是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有删节)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两项是(4分)( )( )
A.文题中的“孤独”,表明司马迁、但丁二人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格、过人的勇敢、深刻而超群的思想,因而一直不为人们接受与认同。
B.第②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一句,既承接上文司马迁、但丁二人“一种微妙的、无法言说的联系”,又引发下文对他们“灵魂和命运的相似”的解说。
C. 第④段引用鲁迅、卡莱尔的话,意在证明《史记》《神曲》这两部传世之作的伟大;第⑥段引用司马迁、但丁的话,意在解说“向死而生”的涵义。
D.结尾“他们为自己找到了生的另一种形式”,是指写作《史记》与《神曲》,带给人们深入骨髓的思想,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其精神永存,思想永在。
E.文章自始至终将司马迁与但丁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着重求取两人精神方面的共同点,并探究二人的思想上的差异性。www.ks5u
21.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与但丁的哪两大相似的遭遇?哪一遭遇更能表现“孤独的灵魂”?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①段“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是一个比喻句。在文中另找一个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答题纸上),说说议论性文本中这类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⑤段中“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的意思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009年9月7日,87岁高龄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重庆八中与1000多名中学生见面,并作了精彩演讲。他用洪亮的声音,象朋友一样跟学生们侃人生经历,聊学习方法,谈科学理想,并亲笔写下“宁拙勿巧”四个字激励学生们做一个诚实的人。(9月8日《重庆晚报》)
对杨先生所题的“宁拙勿巧”,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和理解,请你以“拙”与“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09学年度
余姚中学 高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答题卷
第 一 学 期
一、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共40分,最后小题4分,其他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4 15 16 20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8分)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
⑴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司马迁“隐忍苟活”、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什么?从文段(一)、(二)中找出原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12、从文段(三)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3、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本诗前两句又是如何写屈平之“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此诗三、四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这两句写景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1.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与但丁的哪两大相似的遭遇?哪一遭遇更能表现“孤独的灵魂”?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①段“司马迁与但丁,就像距离遥远的东西两半球上空的两颗星,悬挂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几千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是一个比喻句。在文中另找一个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答题纸上),说说议论性文本中这类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⑤段中“深入了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的核心”的意思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余姚中学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
1、A; 2、D; 3、D; 4.D;5、C; 6、D;7、B; 8、B;
9、D; 14、D; 15、C; 16、B;
二10、(每句3分)
⑴至于那些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这样,那是有不得已之处的。(3分)
⑵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懦夫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3分)
⑶我到长沙,寻访屈原投江的地方,不禁黯然垂泪,追怀屈原高尚的为人。(3分)
⑷怎么能够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3分)
11、(3分)(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2、(3分)⑴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⑵起初是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又否定了自己先前的看法,对屈原的选择给予深深地同情。
三、13(3分)“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17、(3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四、(每格1分)
(1)不在沉默中爆发 尤使我耳不忍闻
(2)举世皆浊我独清 举世皆醉我独醒
(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五、18.(3分)诗的起句即景起兴,以沅湘的水引出屈原;又以沅湘水的流“不尽”来喻屈原“怨”的深长和厚重。(答到“比兴”手法给1分,答到“怨”的深长和厚重各给1分)
19、(3分)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
20.(4分)A(“一直不为人们接受与认同”错,后来为人们肯定与崇拜),E(文章并没有“着重探究二人的思想上的差异性”).
21.(4分)司马迁与但丁尽管拥护当时的统治制度,由于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不愿为世俗、强权、暴政驾驭和驱使,分别被判了腐刑与死刑(或流放)(1分),司马迁与但丁分别在困境中写成《史记》《神曲》而不为时代(或时人)认同(或“真诚、中肯的评价”)(1分)。后者更能表现“孤独的灵魂”(1分)。因为精神产品与思想观念不为时代认可远远比肉体上遭受惩罚更具有孤独性,因为思想、精神的摒弃比生命的失去更具有灵魂的孤独性(1分)(全题若抓住“思想”“精神”与“灵魂”“孤独”等关键词大体说通即可得2)。
22.(4分
标签:浙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余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