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7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4]
福建省古田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福建省古田一中09-10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室 座位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 默写(10分)
1、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文,都善于写景,借景抒情。王勃写滕王阁之景,“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写出了鄱阳湖景色之美;王维写山中之景,“ ,清泉石上流”活现山中美景;杜甫写秋天之景,“ ,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出了秋天的萧瑟。
(2)“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多有慨叹时光易逝,当珍惜人生的名句,如曹操《短歌行》“ ,去日苦多”;杜甫《登高》“ ,百年多病独登台”;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 ”;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变者而观之,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寻尺:比喻细小,细微之物。
B.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 治舍:修建(修缮)房屋
C.而事每劫而留之 劫 :约束,阻碍。
D.乃克支其欹斜 克:能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这篇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极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又抒发谪居之苦,文风汪洋澹泊。
D、文章末段,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已经归休田里的情怀,亦即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译文:
②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译文:
③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小圣乐
元好问①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②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②海榴:石榴。
(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4分)




(2)作者在这首散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20分)
(一)《家》的阅读(10分)
6.下面有关《家》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五老爷克定是一个赌吃嫖无所不精的寄生虫,是一个无思想灵魂却“诵读愿意代替父亲先死的祷告辞”的虚假的孝子。
B.巴金的《家》中,觉慧对封建制度嫉恶如仇,关心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C.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毫无一丝的人性。
D.巴金的《家》中,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一方面,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又使他怯弱忍让,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E.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助产条件太差”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不幸死去。
7、简答
《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论语》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8、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我如不当这些人的徒弟,又有谁肯当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9、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15字)。(3分)

10、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12分,每题3分)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需①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炼,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境界。例如:“②。”诗人用一个“③”字表现盛夏树木清阴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融,成了贮积在浓阴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④,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灵性,有生命 。


展开余下试题11.在①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①疏疏朗朗 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 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 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 ④空灵洁白
12.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③没 B.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绕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直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14.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7题(15分)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5.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 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E.文章第四段画线中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 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哼着“ 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四、写作(70分)
18.请以“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题卡(请将1—14题抄写到答题卡上)

1、(10分)(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清泉石上流。 ,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 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3) ,去日苦多。 ,百年多病独登台。
塞上长城空自许, 。盖将自变者而观之,
2、( ) 3、( )(每题各3分)
4、(9分)(1)译

(2)译

(3)译

5、(8分)(1)


(2)



6、(5分)( )( ) 7、(5分)





8、(3分)( ) 9、(3分)
10、(6分)

11、( )12、( )13、( )14、( ) (每题各3分)
答案
1、(1)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明月松间照。风急天高云啸哀。
(2)惟见江心秋月白;徘徊于斗牛之间。
(3)譬如朝露;万里悲秋长作客;镜中双鬓已先斑。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B(治舍,府署办公之处)
3.C(A “终能分享”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B“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这是俗士之乐,苏辙并不艳羡,注意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D错在“已经”一词,作者想归伏田里,“然而非所敢望也”。)
4.①我曾私下感到奇怪,颜渊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居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渊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或颜渊始终不改变他向学的快乐)。(译出大意1分;“怪”:以•••为怪,觉得奇怪,感到奇怪,1分;“忧”:困苦,苦楚,1分)
②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译出大意 1分;“自给”:供养自己的生活,1分;“良”:实在,确实,1分。)
译文:
我因乌台诗案牵连罪被贬任筠州监盐酒税职。还未到达住所,天就下起大雨。筠河泛滥,毁坏了州的南城,河水爬上了北岸,刺史府门也被冲坏。盐酒税机关房舍正好俯临锦江之滨,洪水灾害更为严重。我一到达住所,只见房舍破旧不堪,无法安身。为此,我向州府呈上报告,想借部使者府宅居住。郡守同情我无家可归,答应借给我住。当年十二月,就撑起倾斜的墙体,把塌了的地方补好,还将听事堂东面的一线长廊辟成房舍,种上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用作闲休的地方。可是,监盐酒税的工作过去有三名小吏一起做事,我到达筠州后,其中两人正好都被免职离开了,所有事务全托付给我一人了。白天,我就在市场上处理买卖盐酒猪肉征收税务一类的事务,同市人一道评论细小事物,为他人出点力;晚上归来,我已精疲力竭,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到了白天,再去市场履行本职工作,一天到晚不能在所谓“东轩”安闲度过时光。每天早出晚归在东轩身旁穿来穿去,回首望它,我未尝不发出“哑然”的笑声。
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佛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可叹啊!有些士大夫,当他们还不懂得高深的道理时,只会沉醉于酒肉,拜倒于财富、权势之下,以财富、子女为重,自以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快乐。等他遵循规律以求人生之路,才明白花落之后才能收获果实的道理,从从容容地自我享受,全然不管宇宙有多大,以及人生有多大变化,更何况比起那些居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呢!所以他们的这种快乐,足以不在乎贫穷饥饿而没有怨恨,即使是王侯公卿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所以没有德行的人是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古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