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65  
标签:浙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瑞安中学2007年级高三第一学期11月份考试
瑞安中学2007年级高三第一学期11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霎时/抹煞 阜盛/渔父 骊山/厉兵秣马 咆哮/惟妙惟肖
B.氤氲/瘟疫 掳掠/俘虏 径直/情不自禁 绯红/妄自菲薄
C.跛脚/荸荠 偌大/懦夫 沏茶/雕阑玉砌 间断/前车之鉴
D.既然/即使 怪癖/譬喻 犄角/声名狼藉 笨拙/卓然独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被泅禁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面对酷刑,他宁死不屈。共产党员江波的坚韧不拔,令所有观众肃然起敬。
B.魔术舞台上的表演经常有着令人心惊胆颤的名字,如“大锯活人”“大切美女”“利剑穿心”“口接子弹”等等,这是魔术师在故弄玄虚。
C.项羽饮酒时,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起身为项羽起舞,含泪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D.10月30日,我市首位“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工作者”钱俊友载誉归来,副市长林济晚和他的老同事在第一时间向神采熠熠的他献上鲜花,表示热烈祝贺。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众望所归)
B.市安阳小学出现数例甲型流感病例,出于安全考虑,该校已下令病例发生年段放假一周。看来,对于H1N1的预防,已是眉毛上挂炮仗,刻不容缓了。(迫在眉睫)
C.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一挥而就)
D.听说他有理想有抱负,且对人真诚,乐善好施。只是做事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一点也不晓得变通。(吹毛求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清除不健康信息,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和家长的强烈要求。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临港产业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市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潍坊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仍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
D.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加剧,使全世界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国政府不得不出台各种干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广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4分)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14首乐曲,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影片增添了厚重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影片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固守和宏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浏览完整试题(1)
(2)
(3)
7.在某校学生自发开展的为寝室命名的活动中,“致远室”“明志居”等健康、阳光的寝室名纷纷涌出。请你也为自己的寝室命一个名号,并说说这一命名的理由。(理由至少两条,不超过60字)(6分)
评分标准:名号有文采2分,名号与理由之间的关系表述准确恰当2分,内容健康向上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8.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9.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10.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展开余下试题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2.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3分)www.ks5u

13.文中哪些具体的事物属于作者所说的“秋日的灯盏”?为何称它们是“秋日的灯盏”?(3分)

14.如何理解“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这句话的表层和深层含义?(4分)

15.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6.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 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 适:恰好
D.岁且荐饥 荐:连续,一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亭于堂之北 B.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请于当道 句读之不知
C.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D. 越三月,乙卯乃雨
洎牧以谗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饥者不得以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以为休息之所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分)

(2)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22.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2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

25.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任选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1)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则安之。
(5)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 。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地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安中学2007年级高三第一学期11月份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D(A中“咆哮/惟妙惟肖”同,B中“掳掠/俘虏”,C中“间断/前车之鉴同)
2. B( A中“泅禁”应为“囚禁”, C中“义气”应为“意气”D中“熠熠”应为“奕奕”。)
3. B( A实至名归:有了实际成就,声誉自然会到来。众望所归:众人所一致期望的,形容受到众人的信任和推崇。C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一挥动笔就写成。比喻思路敏捷,技艺纯熟,写文章书法绘画即刻完成。D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钻牛角尖比喻固执地去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执着地去研究根本不值得研究的问题。B眉毛上挂炮仗,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形势紧迫。)
4. C (A.句式杂糅。应在“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和家长的强烈要求”加上“这”。B.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应把“重要组成部分”改成“重要措施”,把“发展和重视”改成“重视和发展”。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使”。)
5.③⑤①⑥④②
6.(1)故事引发人的共鸣、回味(2)音乐震撼人的心灵(3)本土文化特色浓厚
7.评分标准:名号有文采2分,名号与理由之间的关系准确恰当2分,内容健康向上1分,例1:名号:“弘毅阁”。理由:选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充满文化气息,积极向上;且“弘毅”同样适用于高三这个需要有目标,需要有毅力的阶段。
例2:“安然居”。理由: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安心读书,辨明是非,看清黑白(这个例句前后内容不搭调);同时,坦然做事,坦然面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才能最终成就大事。
8.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9.A(“……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10.C
11.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2、素洁、岑寂、冷峻、萧疏、枯黄、实在 (写3个即可,3分)
13、田野里在寒风中兀立的浆果和稻穗;农家透着芳香的谷仓;作家秋日里在乡村写出的作品。(答出2个即可,得2分)它们都是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1分)
14、作者表层意思是说他渐渐喜欢上了简洁而朴实的晚秋,深层意思是说他渐渐喜欢上了简洁而朴实的文风。(各2分,共4分)
15、内容上,它叙说了一个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是前三段内容的延伸和深化。(2分)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本段中的灯火与上文中的灯盏相呼应,又引出下文中文人对乡村秋日生活的热爱与留恋。(1分)
16、参考: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任选2点作出阐述即可,6分)
17.B(劝请,邀)
18.C(因为)
19.D(ABC与例句为古今异义)
20. C(全文以一“喜”贯穿)
21.(1)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是、雨、阳、有年、状语后置,每点1分,共3分,扣完为止)
(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二三子、虽、以、其,每点1分,共3分,扣完为止)
22.对比衬托;比喻(2分)
23.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
标签:浙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瑞安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