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973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73]
《张衡传》检测性练习
《张衡传》检测性练习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 067300 张小燕
【e线阅读】
文学家的张衡
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约己博艺,无坚不钻”。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这两篇赋合称为“二京赋”,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而作,题材体制均模拟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为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主旨是规讽统治阶级,有些议论颇为深刻切直,如告戒统治者切莫“剿民以乐,忘民怨之为仇”,要懂得“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二京赋”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危机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在描写方面,《二京赋》描述了以前同类大赋中从未记载的若干新事物,如对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抵、百戏演出情况等的反映,个别片断描写生动,如《东京赋》中“濯龙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虚赋》,按东、西、南、北方位铺写景物,语句清新,颇富文采。《西京赋》中写平乐广场观“角抵之妙戏”一段,记述各种技艺的表演,宛如目睹,成为中国古代极珍贵的杂技艺术史料。
张衡的赋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思玄赋》主要抒写政治上忧愤不满的心情。《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是他感到不得志、欲归隐田园时所写。开头写他欲离京归田的原因,中间设想他退隐田园后欣然自乐的生活,末尾则以老庄“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作结。这篇赋表现了作者对宦官外戚交相干政、朝政日非的不满和绝望,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心与决心。语言清新,情味悠长,颇有骈偶成分,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张衡的诗今存数首,《同声歌》是完整的五言诗,写得情真词丽,标志着东汉时代早期文人五言诗的进步。张衡的《四愁诗》最为有名,以比兴的手法写他自己“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四愁诗》序)的苦闷。诗分四章,写他的“所思”在“太(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方,但均“路远莫致”,令其不胜忧烦。作品以情诗的形式寄托政治怀抱和失意的忧伤,意绪缠绵,兴致幽深,感人至深。全诗通篇七言,虽然每首第一句尚有“兮”字,但已是文学史上较早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张衡
从科学的角度说,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科学家,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程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著有天文学著作《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评价他“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后世尊称张衡为科圣。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张衡在文化上的贡献,因为科学与文化的统一从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特性。
张衡亦未脱谶纬之学。《后汉书•张衡列传第四十九》记张衡曾对崔瑷说“作者之数,必显一世,常然之符也。汉四百岁,《玄》其兴矣”,很能说明张衡之学与谶纬之学的关系。汉章帝之孙汉安帝,在位十九年,承接明章治世,但到底看重的还是张衡的“善术学”“研核阴阳”。张衡认为,光武帝善于谶纬之学,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下来,谶纬才得以发扬光大,但是一些自称儒者的人却为了谋求出身,争先学习,只是以一些皮毛妖言惑众以牟取名利。然而,张衡自身还是终究未脱谶纬之学的。张衡发明地动仪,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为了证实谶纬学的预测,这一点从他所处的文化思想背景以及个人著述中都可找到明证。地动仪的作用也间接服务了谶纬学。


浏览完整试题张衡服膺的是至善文化,他景仰于“君为尧、舜,而民处唐、虞”的时代。于是,他提醒世人务必效仿“前哲首务”以为社会服务,务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朝有所闻,则夕行”。如果能够做到实干、重礼仪、以天地之变为自警,即“实干周邦,服衮而朝,介圭作瑞”,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也就“厥迹不朽,垂烈后昆,不亦丕欤!”。高尚的德行是不朽的,英雄的行为是后人的榜样。如果人的一生能够做到了这两点,人生也就没有虚度。
张衡认为,朴素的本质需要优美的形式给予表达,合理的事实需要大家认同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器具经过雕饰之后更为精致,高档的服装使人自觉荣耀。因此,他积极培养自己的德行实践于至善的大道,真诚地服膺仁义的信念,钻研科学知识,攻难克坚,从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他坚信前面的道路无论多么遥远,但都是充满光明的。
张衡离我们远去了;但张衡又回来了,回到永恒的历史之中。
——文章摘自《用文化的视角看名人》系列散文
一.基础巩固
1.请逐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通(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通(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通(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通( )
(5)府吏见丁宁 ( )通( )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区别下列各句中“公”的不同意义。
(1)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
(3)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4)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使于东门之外
(5)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5.指出下列多义词的用法。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士大夫之卒
卒 骑千余,卒数千万
卒廷见相如
衡少善属文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以兵属蒙恬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其阴,济水东流
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遂乃研核阴阳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岁征民间
6.请你认真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于是皆服其妙
阿品远官河南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7.请逐一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举孝廉不行 古义: 今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 今义:
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 今义:
再迁为太史令 古义: 今义: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 今义: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 今义: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 今义: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 今义: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义: 今义: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古义: 今义: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古义: 今义:
8.请逐一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4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展开余下试题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11.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1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张衡传》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1)禽通擒(2)尊通樽(3)衰通缞(4)乡通向(5)丁通叮;宁通咛
2、D
3、C
4、(1)与私相对,这里属于国家的;(2)公正,这里指公正的人;(3)公开;(4)秦穆公;(5)对人的尊称;(6)称丈夫的父亲。
5、卒:死亡、类、步兵、终于; 乃:你、是、却; 以:用、凭借、在、而 ;
属:写作、类、管属、委托; 因:接着、于是、凭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暗、暗地里、古代指星象、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也指阴阳生。 观:建筑物的一种、景象、道教的庙宇、看; 征:征召、证据、征讨、征收。
6、奇:意动,以之为奇; 妙:名词,绝妙; 官:名词作动词,作官; 妙:形容词作动词,研究透了; 怪:形容词作动词,责备、怨。
7、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不好。
特征:古义:特地指名征召;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下车:古义:指官吏初到任。
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从容:古义:行动举止;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篆文:古义:篆书和文字; 今义:汉字形体的一种。
周密:古义:严密,没有一点缝隙; 今义:周到而细密。
激扬:古义: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
方面:古义:(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 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肃然:古义:敬畏恭顺; 今义: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都:古义:大,粗大; 今义:表示总括。
8、(1)状语后置(2)否定句 宾语前置(3)省略句(4)判断句(5)定语后置(6)疑问句宾语前置(7)被动句(8)定语后置(9)省略句(10)主谓倒装句
9.C.解释:樵:柴,名词。
10.A.解释: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11.A.解释:A项中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
12.B.解释: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13.A.解释:题干中点明本题所需筛选信息的共同点——“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论断)。“清:公正廉洁;慎:谨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是在胡威询问绢的由来时胡质做的回答,表明这是正当所得,所以能表现胡质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灶”,其内容是写胡威在归家途中辛劳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现。第3句是胡质帐下都督的行为,所以无关。第4种承接的内容是胡质不愿无功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资即绢,送给对方并把他打发走了,因此,这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5句“质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因不喜欢帐下都督的阿谀奉承,于是将其痛责并开除官职,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是作者的评价,指的是胡质父子二人声誉好,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内容。由此可见,只有A项是完全符合题意的。
14.C.解释: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展开余下试题4、指出下列多义词的用法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士大夫之卒
卒 骑千余,卒数千万
卒廷见相如
衡少善属文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以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以兵属蒙恬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 乃入见,问:“何以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因入京师,观太学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其阴,济水东流
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遂乃研核阴阳
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玄都观里桃千树
启窗而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岁征民间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通(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通(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通(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通( )
(5)府吏见丁宁 ( )通( )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8.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张衡传》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