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3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3]
大庆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
大庆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2009—12)
语文试卷
出题人:李树春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阑尾并不多余
阑尾一向被视为多余乃至有害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阑尾,也许生活质量会更好些。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种流行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阑尾能产生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
阑尾的功能似乎与栖息于人体消化道内数量巨大的细菌相关。在人类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人体的细胞,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有时会死亡或被清除。一些疾病,如霍乱、阿米巴痢疾,则会把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清除掉。在这种情况下,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能重启在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论文的作者之一,杜克大学的外科教授比尔•帕克认为,阑尾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安全屋。阑尾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它作为大肠的死胡同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都可以说明阑尾是一个安全的备份盘。从形状上看,阑尾像一个蠕虫似的器官;实际上,它是一个细菌加工厂,培养着对人有益的细菌。
但是阑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因为它培养细菌的方式有些特别。比如,如果一个人因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群死亡,阑尾会利用从其他人那里收集来的细菌,轻而易举地重启培养这些细菌。当然,阑尾采集他人的细菌是通过种种接触食物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聚餐时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阑尾就会把其他人的细菌收集到自己的麾下,贮藏起来。但是,在疾病流行之时,如霍乱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即使这样,阑尾在某个时候也派得上用场。
阑尾当然有负面作用,比如发炎。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在不太卫生的地区,人体免疫系统包括阑尾,会对许多细菌产生适应,不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对待。因而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阑尾发炎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也有可能致人死命。
一些科学家对杜克大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扁桃腺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科学家早就认识到阑尾并不多余。它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黏膜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所以,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临床医生对切除有炎症的阑尾持保留意见,除非是急性炎症,非切不可,一般情况以保留为宜。
1.下列关于“备份盘”和“加工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是因为它能重启因疾病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B.阑尾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且处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备份盘”,很安全。
C.形状像蠕虫似的阑尾,能培养对人有益的细菌,就像一个细菌加工厂。
D.在疾病流行之时,阑尾不能培养出细菌,所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中的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
浏览完整试题
B.阑尾通过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等接触食物的方式采集并贮藏他人的细菌。
C.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许多细菌有适应能力,所以在不太卫生的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是非常低的。
D.在急性阑尾炎发作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阑尾,则可致人死命。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阿米巴痢疾等一些流行性疾病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紊乱特别是阑尾炎症发作的真正元凶。
B.扁桃腺也有可能像阑尾一样,在它有炎症的时候,并不是非切不可。
C.有时脏一点反而能增强人的体质,过于讲究卫生能引起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炎症,包括阑尾炎。
D.杜克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认识到,保留阑尾、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将会大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诛:惩罚。
B.夫务战胜穷武事者 穷:用尽。
C.兵革不备哉 备:准备。
D.事苦则虑易 易: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组是
①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②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③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④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⑤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⑥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B.主父偃深请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C.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D.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全选按前三题计分,每空1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3) , ,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阿房宫赋》)
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将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展开余下试题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2) 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6分)
(4)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展开余下试题
C.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因此说他“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B.几年前,他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他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C.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有些国家提高关税壁垒,实施以邻为壑式的自保政策,最终也将损害本国利益。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张军还只是个中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是不足为训的,你也不要太过责备。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各国都将保护水资源和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增强创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
B.我不同意购置这些高档家具,不仅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并不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
C.谁也不能否认,要是没有边防战士无时无刻在保卫着祖国,我们就不可能安定地生
活。
D.对以中国为主的对美顺差大国而言,适当的妥协不可避免,但讨价还价和适度的斗争则是必须的。
15.请以“④批评是心灵的事业”为首句。排列下边六个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
①任何时候,批评家和作家之间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距离和警觉。
②他们能够永远站在自由和批判的立场上,不断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③它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批评家。
④批评是心灵的事业。
⑤创作因此会受到伤害,批评也随之走向没落。
⑥否则,相互之间就会出现过于客气、盲目吹捧和妄加赞美的不良现象。
答:
16.阅读下面这段话,写出普京所说的话中包含的潜台词。(5分)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向所有公务员发出警告说:“如果你们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来说明网络积极的正面的作用。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6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把裹挟风沙的尖刀,会刮蚀我们美丽的心田;又是一道污
浊的水流,会浸黑我们思想的堤岸。同时, ,
; , 。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品一部经典名著,情感就经历了一次浸染;读一部经典论著,思想就经历了一次洗礼;聆听一段经典音乐,心灵就经历了一次熏陶;赏一幅经典名画,灵魂就经历了一次涤荡……
置身于经典,感受高尚与美,境界便会得到升华。请以“走进经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1-3题 每小题3分)
1.D(原文是“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
2.B(A项原文是“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C项“发病率低”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非常低”表述不当;D项原文说的“致人死亡”也还是一种“可能”。)
3.B(A项“真正元凶”说法有误;C项“免疫功能紊乱”不是讲究卫生所致;D项提高生活质量与保留阑尾、扁桃体没有因果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4—6题 每题3分 共6分)
4.C(备:完备)
5.D(①④不是依据)
6.A(主父偃并没有死罪)
7.(1)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或者:匈奴(既)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财物可守,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居:守; 委积:积蓄,财物;鸟,像鸟一样;制:控制。 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或在)外国(打仗或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虚:使动用法,使┅┅空虚;敝:使动用法,使┅┅疲惫;甘心:以┅┅为称心如意的事;完:完美 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恳切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而不敢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加考虑。
《司马法》中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快乐,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如果派轻骑部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计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辟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让军队在风吹日晒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如果)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在)外国(打仗、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上一篇:
必修二文言文过关练习
下一篇:
辰溪一中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大庆实验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