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284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4]
浙江省诸暨市2008-200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浙江省诸暨市2008-200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瞳(tóng)孔 坍(tān)圮 倔强(qiáng) 恪(kè)尽职守
B.缔(dì)造 粗糙(cāo) 瞬(shùn)间 旧耻湔(qiān)雪
C.虔(qián)诚 蓓(bèi)蕾 沮(jǔ)丧 战战兢兢(jīng)
D.蛰(zhī)居 商榷(què) 霎(shà)时 横(héng)七竖八
2.下列语句中,没有出现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从蹒跚起步到今天,中国电影在国产大片的探索路上走过了6个年头,其间有过欣喜,也有过迷茫和错折。
B.隆冬时节,中国大陆南端的海滨名城湛江,依然阳光和煦,暖意溶溶。市中心矗立的“风帆”雕塑,似在迎风远航。
C.两岸同胞应该继续秉持推动“三通”实现的精神,抓住“三通”成就的新启机,携手合作,共同开创新局面。
D.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 ▲ “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②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 ▲ ,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
③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 ▲ 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④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黯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 ▲ 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A.称为 埋怨 吻合 碰撞 B.誉为 埋怨 黏合 碰撞
C.称为 怨愤 黏合 冲撞 D.誉为 怨愤 吻合 冲撞
4.下列句子中,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加点虚词而语意不变的一项是
A.世上惜兰草,人间重友情。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这种不动声色的友情和互不“透气”的相助、相爱,实在(着实)令人钦敬!
B.在北京西山召开的会议一结束,大家云去星散。我也(又)回到了单位,就在这时,却接到了去国防大学基本系进修一年的通知。
C.最近我见张校长时,他正在学校搞文明建设,脸晒得黑黑的,可(因而)校园的美化与绿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绿树碧草,鸟语花香。
D.作家的心境完全(绝对)是自身修养使然,没有那样的文化底蕴和练达人生,就不会有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文人应该具有的高贵和清雅。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08年年初的那场大雪,使得广东清远北部许多路被封冻,房屋倒塌,输电线路被毁。不少乡镇和村寨都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
B.近年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作茧自缚,将主要车型定位在耗油量高的多功能运动车和轻型卡车上,明显忽视节能车型的研发和生产。
C.改革在攻坚,改革无止境,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要稳如泰山。还是那句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分享。
D.面对全行业的凄风冷雨,曾经的“散兵游勇”渴望相互取暖,打造共有品牌的意愿高涨,原本“坐不到一起”的企业老总最近经常碰头。
6.下列句子中,全都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面对三鹿奶粉事件后难得的市场机遇,信誉良好的龙江乳业企业动作频频出击,飞鹤之举仅为一“斑”。
浏览完整试题
②2008年12月15日8时06分,海峡两岸空管人员开始了首次工作对话,黑色话筒两端传出的声音分外亲切。
③一年一度的宰牲节本应成为快乐、喜庆和吉祥的节日,而加沙的惨淡景象,当地正陷入日益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
④在享有美元特权的同时,美国在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时,往往并不充分考虑对维持美元稳定和全球经济平衡应尽的责任。
⑤至此,龙门石窟旁别墅群的来龙去脉已经基本清楚,洛阳市对此事的反应速度和力度令关注此事的人感到欣慰。
⑥一波三折的较量之后,棋后谢军麾下的北京队以2:3输给了对手,仅以小分的微弱劣势第二年连续与联赛冠军失之交臂。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7.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洋金花是一种很好侍弄的植物,长得很快,可长一米多高,夏天开花,花白色,喇叭形,有四五寸长。洋金花每朵花的花期很短,两三天即谢了,但一茬谢了一茬又开,每天都有新开的花,似乎总是开不败。洋金花次第开放时, ▲ 。方圆数十里,洋金花恐怕只有我家有。
A.青枝绿叶间缀满了白色小喇叭,那样子,煞是可爱
B.那样子,煞是可爱,青枝绿叶问缀满了白色小喇叭
C.那青枝绿叶间缀满了白色小喇叭的样子,的确可爱
D.在青枝绿叶问缀满了白色小喇叭,那样子的确可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9题。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8.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夜晚更加寂寞”交代了荷塘周边小路“幽僻”的特点,而“寂寞”即“寂静”的意思,是一种“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B.“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旨在突出“今晚却很好”,“很好”表现在两方面:一
是有“淡淡的”的月光,二是有“自由人”的心情。
C.“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的“好像”和“像”,运用了貌是实非的笔法,强调“超出”只是梦想,“我”还是“平常的自己”。
D.“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以两个“一定”和“都可不理”构成比照,直抒胸臆地表达出当时心情的自由和轻松。
9.下面对两段文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从“路”写到人的心情,而“路”是月光下荷塘四周的路,“心情”也是在月下散步的心情,可谓情景交融,呈现出恬淡幽静之美。
B.作者走在月下,却想到了“没有月光的晚上”,这条路“阴森森”“有些怕人”的情景,不仅是写实,而且还有很深的寓意,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C.“路上只我一个人”等描写,并非渲染寂寞和孤独,而是为下文抒发“独处的妙处”作必要的铺垫,似乎漫不经心却显构思匠心,足见大家手笔。
D.这两段主要描写了“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踱步“小煤屑路”的所见所感所思,不仅有“幽僻”的环境、淡淡的月光等,更有作者的真情实感。
10.根据下面的有关描写,对相应人物形象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③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已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去喝酒,一时间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风挂珠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A.①索轲洛夫 ②祥林嫂 ③琼珊 ④贾宝玉 ⑤林黛玉
B.①索轲洛夫 ②柳妈 ③翠翠 ④探春 ⑤王熙凤
C.①贝尔曼 ②柳妈 ③琼珊 ④探春 ⑤林黛玉
D.①贝尔曼 ②祥林嫂 ③翠翠 ④贾宝玉 ⑤王熙凤
11.下面对有关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与地坛(节选)》两个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分别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和“我”与母亲的故事。主题思想也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B.《最后的常春藤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即“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局往往出其不意,既没有伏笔和铺垫,也没有任何暗示,正像“常春藤叶”在风雨中不再掉落一样匪夷所思。
C.《六国论》一文抓住了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用一个“赂”字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和秦国的野心充分揭示出来,同时也把论史与论今有机统一起来,在作者看来,六国与北宋、秦与辽、西夏都有共同之处,前者都是懦怯投降,后者都是贪婪成性。
D.《获得教养的途径》阐述了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又多有情感渗透,作者以亲身体验阐说问题,许多论述都充溢着对读书的情感。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并采用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展开余下试题
12.下列句子中,都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⑧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A.①③④⑥ B.②④⑥⑦ C.④⑤⑦⑧ D.③④⑥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子孙视之不甚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D.
六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A. B.
作《师说》以贻之 其可怪也欤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D.
能守齐土,义不赂秦 望西山,始指异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不够锋利)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致,以至于)
③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许多土地)
④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脚走得快)
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⑦徘徊于斗牛之间(指狭小之地)
⑧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一点儿)
A.①②④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⑧ D.①②④⑤⑦
二、填空题(共6分。每空0.5分)
16.《相信未来》的作者 ▲ ,原名郭路生,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我的四季》的作者张洁,中国现代作家,生于1937年,作品有 ▲ 等。
17.《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原名 ▲ ,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江南的冬景》的作者 ▲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等。
18.课文《神的一滴》选自 ▲ ,作者梭罗,美国作家,作品有《郊游》《缅因森林》等。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 ▲ (国别)生态学家,著有《野生动物管理》等。
19.《鸟啼》的作者 ▲ ,英国作家,作品有《儿子与情人》《虹》等。《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肖洛霍夫,苏联作家,获1956年 ▲ ,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20.课文《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文中的“六国”是指 ▲ 时代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阿房宫赋》选自 ▲ ,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
21.课文《边城(节选)》的作者 ▲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河》《湘行散记》等。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自长篇小说 ▲ ,作者曹雪芹,清代文学家。
三、根据课文背诵默写(共4分,每句1分)
2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沁园春•长沙》)
23.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师说》)
24.羽扇纶巾,谈笑间、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荷塘月色》)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其中第26题、第29题各3分,其余每小题2分)
(一)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26.第一、二两段着重从哪几方面揭示和分析了人们“离家”的原因?(3分)
答:
27.结合具体语境,简要说说第三段中画线的语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28.从“流浪”的角度看,应当怎样理解“家”“前方”“路”等概念的相互关系?
答:
29.同是说“离家”或“流浪”,第二段有“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第五段又有“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请你谈谈对“无奈”“天性”“命运”的认识(任选其中两点作分析即可)。(3分)
答:
(二)
网纹草
(台湾)桂文亚
(1)妹妹送来一份礼物,她笑着说:“我知道你很怕麻烦,不过这盆植物不但好看,也很好养,你只要浇浇水,它就能活得漂漂亮亮的。”
(2)“它叫什么名字?”“网纹草。正确地说,是‘白网纹草’,同类的还有红网纹草、小叶白网纹草。”妹妹的心意令人感到高兴。
(3)我把它放在书桌上,写字写累了,就抬头瞧瞧。网纹草,心里默念一遍。它老兄可一动也不动,每片叶子刚被熨斗熨过似的,硬挺得像蜡凝成的糖片,让你想用舌头舔一舔。
(4)记住妹妹的话,每隔两天浇一点水,保持盆土的湿润。它们很安静地过着日子,无论白天、黑夜,总是纹丝不动地展示着那一件一件绿底白纹、线条细致的小礼服叶片。偶尔兴起,我也会用笔尖为它们搔搔痒。
(5)黄金葛、万年青,都很容易栽养,可是相较之下,网纹苹总是谨谨慎慎地活着,不像它们那样潇洒舒坦。好几个月过去了,它们维持着老样子,我看着看着有点儿平淡了,有时候也忘记浇水了。大约过了两个星期,无意中一瞄,呀,叶片全都软软地垂在盆沿上,毛茸茸的叶茎都瘪了,我赶紧浇水。奇怪,就像变魔术,它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又高高仰起头来。那些皱巴巴的网纹叶片又开始充满生气,硬挺挺地平展着。
展开余下试题
(6)我有点儿吃惊,接着就动了一个念头,就是想“考验”一下网纹草究竟有多少不吃不喝的能耐?
(7)又过了好些个故意不浇水的日子,网纹草的叶茎开始受不了了,叶子一点点地变干、发皱,叶茎也一点点往下垂、蜷曲着,变得软塌塌的。那可怜兮兮的模样很像一个饿得不成人形的乞丐,东倒西歪地抱着肚子呻吟。
(8)于是我拿起水杯,慷慨地把水往下倒。真是不可思议!它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又活得好好的了。哎!这么坚韧的生命,我又何必过于在意呢?我把它们移向窗台。
(9)日子一天过了一天,生活里有很多新鲜事引人兴味。大部分时候,我忘记了网纹草的存在,偶尔有几次,顺手浇浇水。它们总会活下去的。
(10)然而有一天,当我把视线投向窗台的时候,我所看见的网纹草,早已萎缩成一团,叶片全部焦黄焦黄的——它死了。似当头棒喝,我竟然记起妹妹有一次有意无意对我说:“妈妈总觉得你对她不够关心,姊姊,你可不能因为妈妈个性独立,就以为她不需要我们的照顾哇!”
(2008年12月16日《新民晚报》)
30.第二段“妹妹的心意令人感到高兴”的“心意”主要包含了哪两层含意?
答:
31.你觉得开始“放在书桌上”的“网纹草”后来被“移向窗台”的原因是什么?
答:
32.下面对第七段叙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故意不浇水”对网纹草的“考验”动了真格,而“茎叶开始受不了了”这一拟人手法又赋予了“网纹草”以人的情感,趣味横溢。
B.“叶子一点点地变干……变得软塌塌的”一句细腻而形象地展现了“网纹草”由于缺水而逐渐衰弱的变化过程,显得既艺术也相当真实。
C.“那可怜兮兮的模样很像一个饿得不成人形的乞丐,东倒西歪地抱着肚子呻吟”很生动,“可怜兮兮…‘东倒西歪”刻画了网纹草的惨状。
D.这段文字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描写了“我”“考验”网纹草的经过,恰当地表现了“我”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的情感交锋。
3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围绕“网纹草”“不但好看,也很好养”的主题,先是细写网纹草的“好看”,然后叙述它的“好养”,突出了网纹草生命的“坚韧”。
B.第五段插入“黄金葛、万年青”等“很容易栽养”的花卉作比较,旨在点明网纹草“总是谨谨慎慎地活着”,并不“潇洒舒坦”的独特品性。
C.网纹草“这么坚韧的生命”,由于“不够关心”而终于“叶片全部焦黄焦黄”地死了,从而揭示了“个性独立”的强者也需要关心的道理。
D.此文与一般写景状物的散文不同,其特点是托物言理,用看似质朴而实为清丽的语言,描写了网纹草的不幸命运,以引发读者回味和思索。
五、文言文阅读(共7分,其中第34题1分,其余每小题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3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加“△”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 周郎者乎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寄蜉蝣于天地
C.托遗响于悲风 D.不拘于时,学于余
35.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
②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
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
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无禁:
3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翻译:
37.在第二段中,作者通过阐述事物的“变”与“不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
六、作文(共35分)
38.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完成作文。
题目:想念那瑞雪飘飘的冬天
要求:1.正确把握题意,联系生活实际,确立恰当的角度和主旨。
2.文体不限,做到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内容充实具体,感情自然真挚,观点显示个性,想象合理新颖。
4.根据文体特点和主题需要,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5.标点规范,书写端正,卷面整洁,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2009年元月)
一、1.C 2.D 3.B 4.A 5.C 6.D 7.A 8.C 9.B 10.D 11.B 12.D 13.C 14.B 15.A
二、16.食指;《
上一篇:
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
下一篇:
2009年高二第一学期综合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诸暨”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