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017
标签:
粤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7]
广东省佛山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语文)
广东省佛山一中09-1 0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卢琳 王怀芳
说明:选择题1-8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选项涂黑。其他部分请用黑色水笔作答,答在答题试卷上。作文题写在作文答卷上。姓名与座位号等请按要求位置正确填写。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宴席 筵席 笑靥如花 雁过拔毛
B.召开 诏书 船帆橹棹 肇事车辆
C.愁闷 愤懑 扪心自问 闷声闷气
D.觊觎 揶揄 瑕瑜互见 不言而喻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B.这是一个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对话的非正式论坛,是全球大联盟,既有美欧传统大国,又有后起之秀的“金砖四国”,还有亚非一些强国。
C.巩俐面对记者“加入新加坡籍有何感受”的提问充耳不闻,而是用招牌式微笑回应了媒体的热情,一溜烟消失在电梯中。
D.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慰问了烈士家属,并到烈士陵园举行了献花,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D.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4.填入下面句中画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组是( )
我爬了一段坎坷的山路,便见一片竹楼, 原来已到翠竹岩畲寨了。
A.亮着灯火的楼上,三五成群的畲家姑娘在编着竹笠。
B.楼上亮着灯火,编着竹笠的畲家姑娘三五成群。
C.三五成群的畲家姑娘正在亮着灯火的竹楼上编着竹笠。
D.楼上亮着灯火,三五成群的畲家姑娘在编着竹笠。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5-9小题。(5-8题每题3分,第9题10分。)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浏览完整试题
——《北齐书•循吏•苏琼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异:奇异
B.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数:多次
C.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致事:告老归家
D.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矜:哀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C.人遂竞贡新果。
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
D.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9.翻译和句读
①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②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③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3分)
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10.诗歌鉴赏(共7分)。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伴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经建康,宿于驿站时所作。
(1)本诗大量使用典故,请指出其中三个,并请简要说明典故内容。(3分)
(2)请概括这首诗抒发的情感。(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6分,4题请选择其中3题。若4题皆做则按前3题改。)
(1)汩余若将不及兮, 。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苏洵《六国论》)
(4) ,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18分)
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镳。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善战者服上刑。”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
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的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言人。因此,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是东方文明史上独特的战争观。
12.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孔子并未阐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支持为维护“礼制”发动战争。
B.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融合。
C.孟子关于“仁”的认识,沟通了抽象的道德彼岸和现实的此岸世界。
D.孟子反对以纯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但支持为行“仁政”发动的战争。
E.“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一句中的“二者”指“仁政”和“礼制”。
展开余下试题
13.根据文意,下列史实,与“儒家战争观”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起兵,因为“失期当斩”发动起义,告示众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B.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前,观看到秦始皇的赫然仪仗而起意,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C.忽必烈灭宋,表示自己诚爱和平、体恤庶民,指责宋朝在边境“侵扰之暴不已”,声言自己被迫兴兵。
D.朱元璋“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于是从军。
14.根据文意,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请分条简要陈述。(6分)
说明: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槃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
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5分)
18.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呼吁“对树充满敬意”,而不是呼吁人们停止砍伐树木?(6分)
(二)实用类文本(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①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中国的“两河”,一个黄河,一个长江。
②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③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④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西亚的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2320年时出现统一国家(阿卡德一苏美尔),形成“两条河流,一个王权”的局面。而中国的黄河、长江两流域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⑤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朝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按史书的说法,大禹曾巡狩到会稽(今绍兴一带),算是到了长江。但今天的历史学家对此事多抱怀疑态度,认为夏朝不可能远控江表。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⑥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其中有城邑宫室、奢侈墓葬、手工业遗址等等,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问题是,这位贵族为何远离热土辗转至此?他是否负有商王的什么使命?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两条河流,一个王权”的局面获得了第一个证据确凿的支点。
⑦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领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盘龙城遗址发现以后,继而探索商王对于长江流域究竟抱有怎样的需求的问题,便是一个很实际、很重要的历史地理问题。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觊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展开余下试题
黄河、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大河,其两岸均为人文渊薮,但“两河”的政治统一过程并非是一件简单迅速的事,而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它需要强大的王权或皇权支持,还需要跨越大空间的社会组织措施。黄河、长江的最终全面联合,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巨大成就。
19.本文开头提到西亚的两河文明,其用意是什么?(4分)
20.作者为什么说“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5分)
21.有人说:“如果长江流域没有铜矿,就不会有‘两条河流,一个王权’的政治统一的局面。”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为什么?(6分)
语言运用(共72分,22与23题各6分,作文60分):
22.下面的表一和表二,是2009年初有关机构对我国部分地区的企业招工与用工情况调查的部分数据。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表 一
企业招人原因 缺工地点 缺工数目 缺少技工种类
订单回升
因金融危机大量裁员
节日到来订货突增
工人已经返乡 深圳 12万 电子技术工
东莞 10万 电工、焊工
苏州 1.2万 焊工、电子技术工
上海 2万 建造业、制造业
表二
农民工者每月待遇 珠三角1200元左右 长三角1000元左右
政府工作人员每月待遇 珠三角5000元左右 长三角5000元左右
我国经济企业稳步回暖,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企业招收农民工难的问题。新一轮“招工难”让人猝不及防:深圳、东莞、上海等地缺工数均以万计。订单回升、 A 等原因,让企业招工困难。
如果着手解决如下问题, B
,招工难情况可能得到缓解。(6分)
23.为学校“奋飞”文学社招收高一学生作为文学社新社员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意突出,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字数20字以内。(6分)
24.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多数人宁死而不愿意思考。请以“思考”为题写一篇
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写成诗歌。(60分)
广东省佛山一中09-1 0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卷
座位号:
9.(1)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3分)
译文: 。
(2)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4分)
译文: 。
(3)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3分)
琼 普 集 郡 中 有 粟 家 自 从 贷 粟 以 给 付 饥 者 州 计 户 征 租 复 欲 推 其 贷 粟。
10(1)本诗大量使用典故,请指出其中三个,并请简要说明典故内容。(3分)
10(2)请概括这首诗抒发的情感。(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共6分)
(1) 《离骚》
(2) 《兰亭集序》
(3) 《六国论》
(4) 《归去来兮辞》
12.( )( )(共5分) 13.( )(3分)
14.(4分)
15.(4分)
选做文本序号(一)( )(二)( )[请在所选择的序号后的括号里打勾]
16(4分)/19(4分)
17(5分)/20(5分)
18(6分)/21(6分)
22.
A
上一篇:
福建省福州八中2010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检(语文)
下一篇:
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
标签:
粤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佛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