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958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8]
黑龙江省哈三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哈三中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二模块语文试卷
审校:王伟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60分,第Ⅱ卷90分,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浏览完整试题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 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 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 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 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 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 《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 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 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适:刚才
C.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D.虽南面之君,可以易也 易:交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或尚足以明也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1)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 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岁 暮
(南朝)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释:运往,四季更替;淹,长久。
8.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三、四两句所描绘的景象形成了怎样的意境?(4分)
9.结合五、六两句,分析诗人“不能寐”的原因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 ,二三其德。(《诗经•氓》)
(2)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3)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4)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5) ,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8分)
常春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的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丝毫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栽。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的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捡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的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的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的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的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的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11.作者觉得老人的常春藤“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从文中来看,这株常春藤的“美”在哪里?(4分)
12.鉴赏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4分)
13.作者以老人的话作结,请分析其有何用意?(6分)
14.有人说,卖牛肉面的老人种的“常春藤”很像老人自己,“常春藤”就象征着卖牛肉面的老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第Ⅱ卷(111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世界经济滑坡以来,“贸易保护”再度处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B.哈尔滨七台河大型矿难的发生,如暮鼓晨钟一般,给中国大型国有煤矿敲响了警钟。
C.“金融海啸”爆发后,为平众怒,法德率先提出“严格限薪”,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使许多金融巨头表示难以接受。
D.近几年,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体不绝如缕,但真正赢得国人喜爱的没有几个。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今年他带来的是《王蒙自传》的最后一部——《九命七羊》,实现了在北京奥运之前写完自传并把它作为献礼。
B.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C.此次卫星的成功发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走进长影世纪城,如同走进梦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体现着长影的魅力,体现着长春人的浪漫与热情。
17.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曲折(qǔ) 宛然(wǎn) 蓊蓊郁郁(wěng) 一椽破屋(chuán)
B.忖量(liàng) 猗郁(yǐ) 脉脉含情(mò) 纷至沓来(tà)
C.赏赉(lài) 青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游目骋怀(chěng)
D.蜷缩(quán) 撒播(sǎ) 周公吐哺(pǔ) 水流湍急(tuān)
18. 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诬篾 诽谤 沧海一粟 言不由衷
B.诅咒 就绪 安之若素 坚忍不拔
C.婆娑 湮没 永垂不朽 按部就班
D.敛裾 丰姿 妖童媛女 烽烟四起
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0.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展开余下试题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火尚足以明也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⑥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⑦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⑧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B.①⑧/②⑦/③④⑥/⑤
C. ①⑧/②⑦/③⑥/④/⑤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2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语气,但都言简意赅,富有特色。如: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音乐家贝多芬)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作家沈从文)
备选人物:陶渊明 苏轼 鲁迅 徐志摩 马丁•路德金
(1)人物: 墓志铭: (3分)
(2)人物: 墓志铭: (3分)
23.把下列句子整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
①任何时候,批评家和作家之间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距离和警觉。
②他们能够永远站在自由和批判的立场上,不断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③它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批评家。
④批评是心灵的事业。
⑤创作因此会受到伤害,批评也随之走向没落。
⑥否则,相互之间就会出现过于客气、盲目吹捧和妄加赞美的不良现象。
五、写作(60分)
24.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它们互相羡慕着对方自由与安逸,最后互换了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放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见,而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幸福也许对自己并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请以“认识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2.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3.A(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4.B 适:恰好
5.A标目的连词,用来(B代词/语气副词C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D介词,在/介词,对于)
6.D
7.(1)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此为乐(介宾短语1分, 乐1分,句意1分)
(2)凭借这保全了自己的真性,并闻名于后世(全1分,名1分,句意1分)
(3)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由此观之1分,可以1分,同日而语1分,句意1分)
8.岁暮之夜,明月映照在无边的皑皑积雪之上,透出清冷寒冽,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1分)“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1分)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2分)
9.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2分)抒发了岁月不留、生命易逝之慨(1分)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这种迟暮之感更使诗人产生了“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及对国家社会的忧虑(1分)
10.(1)士也罔极 (2)越陌度阡 (3)契阔谈
(4)暧暧远人村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1.①土地阴凉潮湿,枝条被夹壁压着,却毫无忌惮地怒放着;②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每一片叶子都是完整饱满的,完美、干净;③它生长的不同姿势都每到了极点;④耐力强,一株就长成一片,向上向四周延伸。(每点1分)
12.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常春藤”的不同生长情形,又构成了上下句的对比,相互衬托,形象鲜明(3分)。
13.①作者的“常春藤”种在阳台的花盆里,脱离了滋养它的泥土,找不到扎根的地方,所以长不大;(2分)②人也是一样,要把根深深地植人滋养他的生活的地,热爱生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2分)
14.作者这样写是通过“常春藤”和卖牛肉面的老人的互相映衬,借物喻人(2分):老人住在两座大楼之间的破败老旧随时都可能倾覆的木屋里,“常春藤”长在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都省后在不被注视的一角;(2分)常春藤顽强执着地向上生长着,老人靠面摊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台风后,老人又搭建起了自己的木屋,新插的常春藤也茁壮地生长起来。(2分)
15.A(风口浪尖: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暮鼓晨钟: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三人成虎:喻说的人多了,谣言会变成事实;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6.B(A缺宾语,在“献礼”后加上“的诺言c句式杂糅,可以说“靠的是……共同奋斗”,也可以说“是…所取得的” D缺少主语,“使”“体现”的主语是长影世纪城)
17.C(曲qū 猗yī 哺bǔ)
18.A 篾——蔑
19.D(相貌——你;主谓之间——代词,它;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
上一篇: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下一篇:
吉林省延边二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黑龙江省哈”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