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930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0]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9、记念刘和珍君
10、故都的秋
11、道士塔
12、泪珠与珍珠
知识体系构建
本单元散文偏重抒情。因此,学习时重在领悟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知识图谱】
篇 目 作 者 相 关 内 容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等。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现代作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道士塔
余秋雨 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和作家,散文集《文化苦旅》。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泪珠与珍珠
琦 君 现、当代台湾女作家。《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桂花雨》、《细雨灯花落》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单元要点回顾】
1.领会作者通过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散文中的景、物、事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意象、意境。阅读时应该“披文以入情”,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作品中的意象,进而揣摸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的语言。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要运用想像和联想对意境加以合乎情理的创造。
3.把握散文的艺术手法。
学习艺术技巧时,要因文而异。《记念刘和珍君》运用巧妙的切入角度,将评价刘和珍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与述评“三•一八” 惨案有机融合。《故都的秋》是随意点染几处富有特色的景物;《道士塔》以联想为主,将旅途中的经历感受以及对文化的反思结合。《泪珠和珍珠》引用大量诗文,写出了对泪珠的诸多体味和对人生真情的独特理解。要透过写作技巧,看到作者的苦心所在,从而领悟其思想感情。
【字音字形、词语辨识】
1.记念刘和珍君
1)字音长歌当(dàng)哭 祭品菲薄(bó) 赁(lìn)屋上课 无端喋(dié)血
攒(cuán)射 惩创(chuāng)学生 浸渍(zì) 干(gàn)练坚决 山阿(ē)
殒(yǔn)身不恤
2)字形(括号内的字是错别字)编辑(缉)期刊 销行寥(谬)落 奉(俸)献灵前
惨(残)淡人生时光流逝(失) 广有羽翼(冀) 赁(凭)屋上课 桀骜(傲)锋利
黯(暗)然泣下 和蔼(霭)可亲 无端喋(渫)血 流言蜚(匪)语
屠戮(戳)妇婴 寥寥(了了)无几 阴谋诡(鬼)计
3)词语辨识
(1)爆发•暴发 “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2)奉献•贡献 二者都有“献出”的意思,动词,褒义。不同的是感情色彩的程度有所区别。“奉献”指恭恭敬敬地呈献,“贡献”指一般性地献出。
(3)居然•果然•竟然 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其区别是: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有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浏览完整试题
“果然”含有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了”。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总之,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和“竟然”。 (4)微漠•微弱 二者都有轻微之意。不同的是,“微漠”表示淡漠,多指抽象事物;“微弱”表示小而弱,多指力量、呼吸等表示动态的事物。
例: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___________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我作为这位大作家的弟子,就将拙作作为祭品,___________在他的灵前吧。
③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___________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A.爆发 贡献 微弱 B.爆发 奉献 微漠 C.暴发 贡献 微漠 D.暴发 奉献 微弱
2.故都的秋
1)识记字音
混沌(dùn) 潭柘(zhè)寺 一椽(chuán) 破屋 疏疏落落(là) 点缀(zhuì)
落蕊(ruǐ) 触(chù)觉 细腻(nì) 希里索落(luō) 著(zhuó)着单衣
椭(tuǒ)圆形 颓(tuí)废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环境清静(净) 耳根清净(静) 使作陪(倍)衬 感到落寞(漠) 秋蝉嘶(斯)叫
椭(隋)圆形 态度严厉(历) 普陀(驼)山
3.词语辩识
(1)合式•合适 二者都有符合的意思。其主要区别是,“合式”指符合程式,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合适”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如“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合适”。
(2)不单•不但 二者都可用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的上半句前,但具体用法不同。“不单”主要有两种用法。①相当于“不止”,如“超额完成任务的不单是这个班组”;②用法与“不但”接近,相当于“不单单”,如“他不单教孩子识字,还照顾他们的生活”。“不但”是个连词,用在递进复句的上半句前,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如“他不但以身作则,而且乐于助人”。
3.道士塔
1)字音
一溜(liù)空地 坍(tān)弛 朔(shuò)风 敦(dūn)煌石窟(kū) 呆滞(zhì)
把(bǎ)持 漠(mò)然 酝酿(niàng) 拎(līn)来石灰 衣冠(guān) 憨(hān)厚
婀(ē)娜 尴(gān)尬(gà) 筹(chóu)划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圆形(型) 竖(树)一木桩 垒(磊)以青砖 凛冽(洌) 逃荒(慌) 倾泄(泻)
躯(驱)体 滔滔(涛涛)奏折 雕(凋)塑 歆(欣)羡 干燥(躁) 安慰(尉)
晃(幌)动 裂(列)缝 遗憾(撼) 肮脏(赃) 佩(配)服 浮(肤)现
无可辩(辨)驳
3)词语辨识
(1)富裕•富余 二者都表示富有的意思。不同的是:“富裕”强调“充裕”,如“家庭富裕”;“富余”强调有余,如“粮食富余”。
(2)圣地•胜地 二者读音相同,词性也相同,但意义不同。“圣地”主要有两种意义,一种指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基督徒称耶路撒冷为圣地”;一种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如“延安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圣地”。“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青岛是避暑胜地”。
(3)未免•不免 都是语气助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是“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不能作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作谓语,如“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
4.泪珠与珍珠
1)字音
颔(hàn)首 郁(yù)结 荒芜(wú) 庐(lú)墓 自诩(xǔ) 冥(míng)顽不灵
泪痕(hén) 颤(chàn)抖 牡蛎(lì) 分泌(mì) 花瓣(bàn) 观(guān)音
罪孽(niè) 虔(qián)诚 背(bēi)负 涕(tì)泪
2)字形(括号里的字是错别字)
饱经忧(扰)患 领(拎)悟 境界尤(尢)高 备(倍)尝苦难 海峡(狭)两岸
相拥而哭(苦) 阔(括)别 傻愣愣(楞) 淘(陶)气 催(摧)泪 真挚(贽)
耶稣(苏)
3)词语辨识
(1)启示•启事 “启示”即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动词,如“从他的发明中,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启事”是常用文体的一种,指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名词,如“征稿启事”。
(2)何尝•何曾 二者都是副词。“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单元综合练习】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混混沌沌dùn 平平仄仄zè 不能自己jǐ 绿野阡陌lǜ
B.游目骋怀chěng 身轻如飞shēng 虚无缥缈miǎo 鸟语盈耳yíng
C、梦寐以求mèi 天真无邪xié 如醉如痴chī 变幻莫测cè
D.沧桑之变sāng 栩栩如生shēn 五光十色sè 百舸争流gě
2、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哪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B.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旁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C.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换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渔归来的临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D.我要把这一天用来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的一撇。我想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
3.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停止) 平平仄仄(倾斜) 不远万里(以……为远)
B、—望无际(表一次) 绿野阡陌(田间小路) 游目骋怀(尽量放开)
C、天真无邪(不正当) 变幻莫测(变化) 赏心悦目(使……愉悦)
D、沧桑之变(沧海) 千帆竞发(船只) 全神贯注(连贯)
4.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适当的一项是( )
①啊!这么多世纪以来的艺术为你们有视力的人提供了如此绚丽的美或如此深广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
②你若去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③有一个夜晚暴风雨被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
④我替山取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对下面一句话中的有关名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之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A.“秋士”古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B.“读本”泛指学者编写的供人浏览学习用的书籍。
C.“欧阳子的秋声”是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的《秋色赋》。
D.“苏东坡的赤壁赋”是指苏轼的《赤壁赋》。苏东坡写有两篇《赤壁赋》。
6.《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反复写到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表现刘和珍的乐观精神,突出她的崇高思想境界。
B.说明刘和珍决非“暴徒”,对反动政府的污蔑给予有力的回击。
C.说明刘和珍对反动派的凶残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现实报有天真美好的幻想。
D.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政府的凶残。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士塔》表现了余秋雨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反思,文中既有对王道士愚昧无知的批判,对旧中国吏治腐败的鞭挞,更有对外国冒险家卑劣行径的鄙视。
B.《道士塔》结尾写道:“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这句话表现出中国专家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优良品德。
C.《泪珠与珍珠》的作者是琦君,她原名潘希真。她的作品《烟愁》曾经获得中山文艺奖,其代表作品多收入《琦君自选集》。
D.《泪珠与珍珠》中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其目的正是为了增添文章激情,加深泪水蕴含的意义。
8.下列名句出处或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B.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
C. 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石壕吏》
D.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
二、填空题。
9.《故都的秋》是现代作家 的作品。1921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 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小说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了文坛。
10.“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一句中,“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指的是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指的是 。
11.根据原文填空。
(1)真的猛士, , , ?
(2)在这 和 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15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2.“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根据下文有关内容,可总结出“怀疑”的原因有两方面: (1) (2)
1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就选文来说,“缘由”有两条,一条是 ,一条是
14.将选文第5自然段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并分析两者的不同效果。
改写:
不同效果:
15.选文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记叙,记叙了一个 的过程,一种是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对 的无比愤慨。在记叙中饱含了强烈的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19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中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6.作者写“北国的槐树”着意表现了哪几种感觉?他是通过什么来加以表现的?
17.“这秋蝉时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句话有语病,你能在不改动原意的基础上修改好它吗?
18.“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从作者的描写看,这北方的雨怎么个“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法?
19.“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平平仄仄”是什么意思?“这念错的歧韵”指的是一个什么字?为什么念错“倒来得正好”?
(三)课外阅读。
老师,我站着呢!
[日本]菊池哲哉
这是一所能看到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上课时从教室就能看到变化无穷的大海。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了弟。
那是我给新生上第一堂课的事情。
“起立。”
大家都站起来了。因为是新生,所以都很认真,教室出现瞬间的寂静。
展开余下试题
但是,有一名学生耍滑头,未起立。
“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我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
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站着呢!” 。
是的,他,A君站着,但是由于他个子大矮,我看着像是坐着。
糟糕!我做了对不起A君的事。
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如果在此时道歉,反而会伤了A君的自尊心。于是,我当时只说了声“对不起”,周围的学生都笑起来。A君的心情一定很难受,我意识到A君以后也许会因为这件事受他人的欺侮。
下课后,我本想向A君道歉,但忙乱之中竟把此事忘了。晚上,我犹豫着是否给A君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天,天空晴朗无云,春天的大海碧波荡漾。我给A君的班上第二堂课。
“起立。”
又是瞬间的寂静。这时,忽然传来一个宏亮的声音:“老师,我站着呢!”
是A君,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
从A君的微笑中,我看出他这样并不是讽刺,也不是抵触情绪的表露。我感到了“老师,我不在意,不要为我担心”这样一种体谅,我的心口感到一阵疼痛。
晚上,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给A君拔了电话。
“老师.别在意,别在意!”对面传来A君爽朗又充满稚气的声音。
我祈盼明天的天空还是晴朗无云、大海还是碧波荡漾。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人公是“我”——“老师”,他是整个事情的参与者。作者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大量描写,表现了“我”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
B.文中三次写大海,在结构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C.在对A君的态度上,“我”始终怀着一种自责与愧疚的心理。
D.本文通过“我’’与A君的接触,表现了在人际交往中应互相“尊重”、 “宽容”与“体谅”的主题。
E.文中虽然没有对A君的肖像描写,但他的音容笑貌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A君在课堂上前后两次说到:“老师,我站着呢!”在表达内容上前后有什么异同。
22.本文的结尾写到:“我祈盼明天的天空还是晴朗无云,大海还是碧波荡漾。”这样的结尾含有什么样用意?请试作分析。
23.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不超过10个字)?
(2)“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从A君的“微笑”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希望给予积极进取的人,成功给予坚持到底的人,健康给予涵养身心的人,财富给予勤俭精明的人,智慧给予用心学习的人,机会给予准备完全的人…… 生活中“给予”的现象很多,你也许亲身经历过、耳闻目睹过、畅想思考过。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C(A已yǐ,B身shēn,D生shēng) 2.A(明花/名花、哪一种/那一种,B旁山/傍山,C换回/唤回、捕渔/捕鱼、临人/邻人,D一撇/一瞥) 3.B (一:表发出动作) 4.B(①当为“和”,③当为“把”) 5.C(欧阳修写的是《秋声赋》,《秋色赋》是当代作家峻青的作品) 6.C 7.D(《道士塔》对外国冒险家虽有痛恨,但批判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王道士和旧中国,因此A项将主次颠倒了。B项表明了中国专家的沉重心情。C项中对应的是《细纱灯》获奖) 8.C(《新安吏》)
二、9.郁达夫 创造 沉沦 10.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11.(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淡红的血色 微漠的悲哀
三、(一)12.(1)往最坏处想,当局也不至于下劣凶残到这地步;(2)刘和珍不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13.反动当局的屠杀;反动文人的造谣 14.改写:我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不同效果:陈述句语气平和,反问句语气强烈,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愤慨。 15.对噩耗由怀疑到确信;反动当局及反动文人
(二)16.安静、清闲,又有点落寞。他是通过早晨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的。 19、把“这秋蝉的嘶叫”改为“这嘶叫的秋蝉”就可以了。 17.它常伴着凉风,下得不大却干脆;一层雨后云走天又晴了,晴得爽快。 18.“推敲”的意思;把“一阵秋雨一阵凉”念作“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因为“阵”只是对“雨”和“凉”次数的描写,而读作“层”就有了人的感受,有步步进逼的感觉。
(三)19.BD 20.同:都在告诉老师:我是站着呢,并不是没站起来。不同:第一次只是告诉老师我是站着的。第二次还在暗示老师不要太介意昨天的事。我并没有因昨天的事情受到伤害。 21.这样的结尾不仅烘托出“我”的心情从自责与愧疚中摆脱出来,而且希望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体谅,永远是和谐而美好的。 22.(1)一波三折,平中见奇(2)当别人无意中伤害到他的时候,他仍能够宽容他们,体谅他人,从A君的微笑中让人看到他善良的内心世界。 (218.6.128.98)
上一篇: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下一篇: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资料•第四单元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中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