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4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0]
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分类汇总:古诗词鉴赏
湖北黄冈中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3分)


14.(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5分)k.s.5.u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分)
河北冀州中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k
安徽蚌埠二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9、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2分)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2分)


浏览完整试题9、示例1:不同意。尾联回忆被贬黄州,初经此地时内心的孤苦与凄凉。这些回忆是因送别场面而引发。(2分)两相对比,更显友情之深厚,感慨之深沉。(2分)  
示例2: 同意。本诗是送别诗,而尾联却回忆去年被贬时的情景,未能扣住送别。(2分)送别诗一般在结尾直抒胸臆,而此诗的尾联却是回忆往事,表达的情感与朋友相送之情似乎不符。(2分)
广东省潮州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2分)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5分)
参考答案:(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1分);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1分)。(2分)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3分),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和分析(3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战乱)的仇恨(2分))
福建同安一中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诗写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时期。他被贬后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
10.(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2.(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分)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10.(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11.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3分)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分)
12.(1)答案一:说“失”字更好, “失”是指两岸都消失看不见了,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而“阔”只写出了视野开阔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答案二:说“阔”字更好,“失”是指两岸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而“失”只写出了岸消失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2分)
安徽巢湖四校联考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夕仰赠从兄寘南
〔南朝•梁〕何逊
阶蕙渐翻叶,池莲稍罢花。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寸心怀是夜,寂寂漏方赊。抚弦乏欢娱,临觞独叹嗟。凄怆户凉入,徘徊檐影斜。无为淹戚里,见就还田家。
【注释】
①罢花:花儿凋谢。②戚里:帝王外戚聚居之处。
(1)情因景生,景因情设,试分析“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一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妙处。(4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翁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4.(1)秋天的傍晚,北风呼啸,萧瑟凄凉,作者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自然想起远方的亲人。(2分)庭院空寂,月光如华,望月怀人,自是伤悲无限。(2分)
(2)在月高风急、叶落花残之夜,诗人思念亲人、孤单落寞、辗转反侧、夜不能寐。(4分)


展开余下试题北京市海淀区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
B.颈联中,诗人想以酩酊大醉来酬答朋友的情谊,不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伤。
c.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又表达出了悟生死的释然。
D.全诗在记叙中写景,在叙事中抒情,于议论中用典,情景交融,意蕴丰厚,兴寄高远。
②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个“涵”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江水 、 的特点。(2分)
③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2.(10分)
①(3分)B
②(2分)清澈、平静、浩渺(答出其中两个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③(5分)要点: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1分),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1分)。“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1分),“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1分),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宣武区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每答出3处景物给1分。]⑵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评分标准:本题5分。观点,1分;分析3分;表达,1分。其中“分析”部分,石湖与范氏品格,1分;作者态度,1分;“人”的合理阐释,1分。]
福建三校联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3分)
答: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怎样的哲理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5.(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1分);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分)。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1分)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1分)
(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福建师大二附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 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3分)
答: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3分)
答:

参考答案:⑴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2分)⑵衬托或对比。(2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
福建厦门一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暑 旱 苦 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0.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2分)
                                        
     
                                       
1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4)
                                        
      
                                        
参考答案:10 、“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 “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1分)“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1分)


展开余下试题11、表现手法:①比拟。拟人,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拟物,落日插上翅膀。(1分)②虚实结合。“人固已惧江海竭”一句是实写,“天岂不惜河汉干”一句是想象,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干。表现了暑旱之严重。(1分)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2分)
甘肃兰州一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武昌阻风
唐五代•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妙处。(4分)
(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此句中诗人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
(2)不同意。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冒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
广东广雅中学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4分)
【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
(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鍪盥(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
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a(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盟兰盟遍监。(“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登城所见之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1分)边地之感,加上撩动乡愁饷月色,二者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空旷惨淡的气氛。(1分)这为笛声的出现、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1分)
广东广州二中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分)
(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略加分析。(4分)
参考答案:15.(6分)(1)考查炼字。“尽”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2分)
(2)考查意境。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2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念。(2分)
广东汕头澄海中学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纱【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被酒:醉酒。莫惊:不要惊扰。②赌书泼茶: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叙述她婚后乡居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⑴在这首悼念亡妻的词中,作者通过追忆往事,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妻子?(4分)
⑵词的结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言尽意未尽,请说出未尽之意。(3分)
参考答案:⑴在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往事”:秋天到来,妻子记挂丈夫,怕他受凉;春天醉酒,妻子不会来打扰丈夫的酣睡;夫妻像李清照那样赌书泼茶。表现作者妻子在生活上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在文学上也是充满才情。
⑵人生常有这样的情况:当时以为是很平常的事,等到事情已成过去,追忆起来,才会觉得那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然而,这一切已经是不可复得了。
广东汕头金山中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0.(1)(3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1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2)(4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10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