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042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42]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之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
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
读书的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10、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1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嗜学与家贫。
12、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请举一例。
及笄,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3、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而不知”
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略无慕艳意”
14、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艰难,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5、作者成年后,求知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6、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作者是如何克服的?
幼年抄书之难:克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成年求师之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求学奔走之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读书生活之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借助这一细节,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突出自己当时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18、作者大篇幅写老师的严厉,其作用是什么?
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作者虔诚恭敬的态度,突出作者求师的艰难。
19、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地求教。
2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21、“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衣食无忧,无奔走之劳。
22、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因为作者心中有读书这件快乐的事。
23、文中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从中求教道路之苦。对比写法。
24、文中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地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25、作者写学习时条件极为艰苦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浏览完整试题26、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也可能学习得好,像宋濂;学习条件好,也可能学习不好,像同舍生。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守“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自身的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7、请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说说运用对比的好处。
老师的态度和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对比,同舍生的条件和自己的条件对比。
28、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2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对宋濂之苦是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应更好地珍惜优越的条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就会认为乐且乐此不疲。
30、读罢此文,你有什么感受写出来?
读了此文,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乐,相比之下,惭愧不已。而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具有恒心和毅力,就会学有所成。
31、写出古人刻苦求学的事例。
苏秦锥刺骨,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7.“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110.244.185.32)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送东阳马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