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2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6]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
2009/2010年高一(6)理科班 语文模底试题
上饶县清林学校 命题人:谢雨
姓名 (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得分
一、选择(24分)共18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 )
A.朔漠 溯源 塑造 情愫 夙夜
B.栈道 破绽 颤栗 湛蓝 占有
C.马嵬 推诿 猥琐 萎靡 委蛇
D.谪居 蛰伏 采摘 动辄 车辙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峥嵘 崔嵬 湍流 咨嗟 地崩山推
B.凋蔽 憔悴 呜咽 偏僻 杜鹃啼血
C.恬然 攀援 巉岩 茫然 沧海一粟
D.琵琶 霜鬓 豺狼 迁徙 一愁莫展
3.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指出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个词语是( )
A、风流态度:风韵。 B、体格风骚:指姿容俏丽
C、行为偏激:不驯顺,与众不同 D、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末联(或尾联)。
B.李白的诗歌立足现实,准确而传神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类的典型作品。
C.《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其中“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D.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既有王昌龄、孟浩然这样的山水田园诗人,又有高适、岑参这样的边塞诗人。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两句应当是( )
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____。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____。
①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②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7-8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8.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二.古诗赏析。(1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浏览完整试题昭 君 怨 (宋)郑 城
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异香。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我,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9)这是一首咏物词,吟诵的对象是什么?上阕写了它的哪些方面?(6分)
(10)这首词下阕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并不是所有识字的人都能正确欣赏诗。即使是识字的人,想获得好的欣赏效果,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训练和指导。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通字面上的意义,对于诗歌欣赏,语言上的阻碍不仅发生在古典诗歌方面,可以说,不论古今中外诗歌都存在这种语言的障碍。因为诗的语言在文学品种中有其特别之处。例如前面引到的王维的那两句诗,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当别的文学作品用很详细的文字表达对象时,诗人能以极少的文字来完成这一任务。它的原则就是以极简括体现丰富,因而“寓万于一”就是它的规律,这就造成了诗的欣赏的第一座难关——语言。
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规律造成的后果之一。因为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这一句就字面上是很浅显的,但其中就有典故,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才能领略到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意。又如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读这首诗时,我们会感受到有节奏的语言造成的令人愉快的韵调,但只是初步的。要达到正确的欣赏还需要克服某些困难。乌衣巷、朱雀桥都是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之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再加上夕阳野草,燕子归来,人事已非的烘托,自然就能把握到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用典的例子,外国的诗中也有。美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其中引用大量的《圣经》以及但丁、莎士比亚著作中的典故,诗人本身为此加注,以帮助读者正确地欣赏它。
对于任何一首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没有这一点,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
11.作者认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清字面上的意义。后面又提到了对于任何一首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对诗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造成诗的欣赏的第一座难关——语言的原因是什么?(4分)


13.“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规律造成的后果之一。”其中的“这一规律”是指什么规律?(4分)

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前两段文字的内容。(4分)

四.填空。(18分)
15.填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0分)
(1)千载琵琶作胡语, _____。(《咏怀古迹》(其三))
(2) 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
(3) 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4)千呼万唤始出来, _____。(《琵琶行》)
(5)___ __,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6)连峰去天不盈尺, 。
(7) ,猿猱欲度愁攀援。
(8) ,相逢何必曾相识。
(9)东船西舫悄无言, 。
(10)空闻虎旅传宵柝, 。
16.对下幅对联作赏析,并把你对《琵琶行》一诗的感悟和理解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5分)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人民,“心中为念家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因此,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浔阳建亭纪念,九江人民对他有着深厚的情意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答:

17.用《红楼梦》中的人物,猜下列谜语。(3分)
(1)话说湖南千古事 ( )
(2) 用板子打人 ( )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被画家挂在墙壁正当中最为显要的位置上,于是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溃,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见不到快乐。”我明白了,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视了的那一部分。
请以“痛苦与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文体不限;(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少于700字。
(请写在作文本上)
附参考答案:
1.B.(B项中加点字都读“zhàn”。A项中“朔”音为“shuò”,其他音“sù”;C项中“委”音“wēi”,其他音“wěi”;D项中“摘”音“zhāi”,其他音“zhé”)
2.C.(A,推-摧;B,蔽-敝;D,愁-筹)
3.A.(B,应为“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C,“难于上/青天”应为“难于/上青天”。D.应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C(不端正)
5.C.(A句中颈联与颔联对调;B句中李白应为杜甫;D句中王昌龄改为王维)
6.B.
7.A。(A项中“阒无人声”的说法不恰当,而且这首诗以动写静,主要是指后两句,月出本无声,却惊动了山鸟,悠远、凄清的鸟鸣更显得春山幽静)


展开余下试题8.B.(A项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夜晚归人,木桥的声响却惊动了远处人家的犬,犬的叫声使夜显得更加幽静。B项未用动静相衬的手法。炉火照得天地通明,有点夸张。红红的火星在紫烟中乱迸,这是描写当地冶矿工人劳动的场景。C项写的是清晨,以“鸟初动”反衬早晨的静寂。 D项也明显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9.梅。开花的时间,花香,生长的环境。
10.对比。词人通过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的对比,写梅花环境虽不同,花开则无异,表现了词人坚持操守,决不因际遇而改变操守的情怀。
11.不矛盾。后面讲到的“第一步”是指越过语言的难关后,进行诗歌欣赏的第一步。
12.因为诗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别之处。别的文学作品用很详细的文字表达对象时,诗歌却只能以极少的文字来完成这一任务。
13.指诗歌中“寓万于一”的规律。
14.诗的欣赏首先要解决语言方面的障碍。
15.(1)分明怨恨曲中论(2)江间波浪兼天涌(3)无边落木萧萧下(4)犹抱琵琶半遮面(5)此情可待成追忆(6)枯松倒挂倚绝壁(7)黄鶴之飞尚不得过(8)同是天涯沦落人(9)唯见江心秋月白(10)无复鸡人报晓筹。
16、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枨触”为感触之意。
下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厚感情。
或用对联作答,示例如下;
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帝京一别,万种忧怨心头起;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
浔阳江头,歌女拨弦泣身世;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
17.(1)史湘云(2)袭人(3)贾惜春
18.略。 (113.106.213.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新课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