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毕业试卷

阅读:112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毕业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9]
初三毕业语文模拟题4
2009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四)
时间 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值 (一) (二)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请用正楷将下列语句抄写在田字格内,书写务必正确,力求规范美观。(2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下列四组加点字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招徕(lài) 馄饨(tún) 隔阂(hé) 即物起兴(xīng)
B.角逐(jué) 剽悍(piāo) 漂白(piāo) 棱角分明(léng)
C.蜷伏(quán) 矫情(jiǎo) 脊髓(suǐ) 转弯抹角(mò)
D.楔子(xiē) 朴刀(pō) 勾当(dàng) 所向披靡(mǐ)
3.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格内。(2分)
A.面面相觑 不言而喻 题纲挈领 豁然贯通
B.不求甚解 竭斯底里 惩前毖后 鬼鬼祟祟
C.迟疑不决 廓然无累 直截了当 怒不可扼
D.消声匿迹 张皇失措 名副其实 一蹶不振
A B C D

4.古诗文默写(6分)
根据语境用古诗句填充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龚自珍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妙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和艰难生活;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活用吕尚、伊尹典故,表示自己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借代,写出了对浮华虚伪的官场生活的厌弃,表露了自己高雅的情操。
5.文学常识及名著知识填空(4分)
(1)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你所读过的名著中与之对应的人物或作品。(2分)
示例:天蓬元帅 九齿钉耙 净坛使者 对应人物:猪八戒
○1羽扇纶巾 空城计 六出祁山 对应人物:_________________
○2误入白虎堂 风雪山神庙 雪夜上梁山 对应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3荒岛日记 鹦鹉波儿 辛格顿船长 对应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来夫斯古帝国 飞岛勒普塔 慧骃国 对应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幽揽胜觅文踪(1分)
玉石店里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第一颗石头,炼就了苍穹;第二颗石头,化育了石猴;第三颗石头,造就了一座红楼……”
画上的这段文字,其中三处隐含着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请你选择其中两处,写出相应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的名称。
(3)某中学进行“阅读课外名著”的知识竞赛,假设你是参赛选手,下面是你抽到的题目:
根据下面提示回答问题。
A.两部小说的作者属同一国籍。
B.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小时候都历经苦难,都是以作者本人为创作原型。
C.其中一部小说是作者在双目失明和身体瘫痪的情况下完成的。
请写出以上两部小说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浏览完整试题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6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7.将下列文言语句译为准确流畅的白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用“//”给文章第二段划分结构层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层意。(4分)
划分层次:○1 ○2 ○3 ○4 ○5 ○6
概括层意:
9.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4分)
10.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列举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做11~15题。(18分)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们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选自《2004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11.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3分)
12.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3.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4分)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4分)
1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要求:想象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①题)
①“我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到“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我们”“彼此嘱咐”的话语



②“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请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小姑娘与她的爸爸在慢慢喝汤时的神态。


展开余下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做16~21题。(17分)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祢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6.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7.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2分)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18.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3分)
19.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3分)
20.结合全文,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21.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3分)
四、写作(50分)
22.作文
逐渐成长的你,应告别懵懂的昨天,对生活多一份理性的思考,例如:为人的方式,快乐的方式,欣赏的方式,沟通的方式,思维的方式,方式的转变等等。选择适当的方式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成就精彩人生。
请以“方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09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四)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分。书写正确、规范得满分;书写正确而字迹潦草酌情扣分;无论书写如何,每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D(3分)3.A.题→提B.竭→歇C.扼→遏D.消→销(2分,每字标识与改错0.5分)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分。共12个空,每空0.5分,若错一字则其所在填空不得分。)5.(1)○1诸葛亮○2林冲○3《鲁滨孙漂流记》○4《格列佛游记》(共2分,每空0.5分)(2)第一处:女娲补天(或:女娲炼石补天);第二处:石猴出世(或美猴王出世、孙悟空出世、《西游记》);第三处:《石头记》(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填两处即可,共1分,每处0.5分)(3)《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1分,每部0.5分,无先后次序)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6.○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辟:通“避”,躲避。○3加:益处○4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共2分,每字释义0.5分)7.○1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2(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之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他吃,即使乞丐也不屑(接受)。(共4分,每句译文2分)8.(1)划分层次:○1 ○2// ○3 ○4 //○5 ○6(1分,划错一处则不得分)(2)概括层意: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为人应舍生取义。(3分,每条层意1分。若前面层次划分错误,则所对应的层意亦不得分。)9.○1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1分,每少一种论证方法扣0.5分,扣完为止。)○2[示例]第一节以“鱼”和“熊掌”设喻来证明两种所求的事物如不能兼得的时候取最有价值的,从而引申出“生”和“义”的取舍问题(1分)。第二节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受万钟之俸”两个例子(1分),在对比中有力地论证了人不能“不辩礼义”而“失其本心”(1分)。10.[示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爱国诗人屈原自沉汨罗江也绝不与奸佞同流合污;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对派威吓决不退缩,献出生命。(列举两位,符合要求得4分;只列举出符合要求的一位得2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11.“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3分)12.(3分)①深化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亲情的美好与温馨;②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答两点给全分)13.(4分)因为我们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场面特殊,临行密密缝一般的亲情与温馨,感染了小姑娘,(3分)引发了小姑娘对家人的思念,使小姑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1分)14.[示例]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温暖了小姑娘和小姑娘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2分)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离别时间久远,但亲情不会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2分)15.略。(4分。视考生答案的语言、意蕴与内涵酌情赋分)
(二)16.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2分。基本意思对即可)17.D(2分)18.强调苏州园林“信任自然,崇尚自然”,一切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在那里居住、生活可以安心。(3分,基本意思对即可)19.(共3分,基本意思对即可)○1提及西方的建筑是为了比较中西方在栖居理念和栖居方式上的不同。(1分)○2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更多的讲究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东西。(2分)20.(共4分,基本意思对即可)○1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2分)○2这样结尾,在结构上,“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园林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中心。(2分)21.(3分,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从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个角度去分析,发展经济、“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更不能产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人似乎成了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不同意的回答可以从兼收并蓄这个角度去分析,即追求“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讲究“实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盖西式的楼房的,关键是不能抛弃传统文化。
四、写作(50分)
22.作文(略) (122.6.80.2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毕业试卷
相关:关于“初三毕业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