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594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94]
七年级上册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之六
七年级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之六
景瑞红(风景秀丽)
一、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浏览完整试题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根据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刻骨铭心:
2.用横线划出第(2)段中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喻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3.为什么面对孩子摔破盆碗,拆毁玩具,污脏衣服“我”都不曾打他?(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
答: 4。怎样理解第(5)段的 “人们对于痛苦的回忆 ,总是趋向于忘记”?
答:

5.怎样理解第(11)段中的“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答:
6.第(12)段中作者为什么决定不再打孩子?
答:

7.怎样理解结尾处“打于不打都是爱”?
答:

8.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二、小学同学
⑴现在我仍记得起那个得肺病的孩子,那个苍白瘦弱身体发软的小学同学。他坐在我的座位的后边,那个位置使他的脚经常穿过课桌的空当踩到我。上课的时候我听得最多的不是教师讲课的声音,而是他咳嗽的声音、吐痰的声音。因为他的肺病,班里的孩子都拒绝跟他玩,拒绝跟他讲话,所以我总记得他一个人坐在那个角落里,目光散漫而空洞。
⑵但是他每天都要找我一起上学,他把我看成是朋友。我们居住的地方实际上相距很远,但他总要绕道去我家喊我上学。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一边尖着嗓子很用劲儿地说话,一边不停地往地上吐着痰。他背着一只蓝花布制的书包,里边装着几本书,分量并不重,但他总是塌着腰,不住地咳嗽,一副力不能支的样子。
⑶人多的时候我就有点不喜欢他了。因为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我顺势而行,也故意和他拉开了一点儿距离,他却不能觉察,依然热情地靠近我,执着地诉说着什么,但那时我已觉得是聒噪了。
⑷有时我看见他吐出的痰里有血丝,有时吐出的又干脆是血,他总是把那些东西吐到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一页纸上。老师不允许随地扔果皮和纸屑,所以他的课桌里堆满了那种纸。
⑸大家都觉得他脏,嫌恶地看待他,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他总是处于很孤独的境地。
⑹一个群体对一个个的疏远孤立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那时我很清楚地看到一个群体对个体拥有的那种权威优势和主宰力量,看到个体在这种力量的威压之下的胆怯和软弱、自卑和无助。在学校,他像一只幼鼠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⑺但他功课却是极好,各科均在前列,几何学这门被我们认为最头疼的课程他学起来如鱼得水。数学老师每次发问,他总是是率先举手,答案总令老师满意。他是试图以此建立自信,以此赢得他人的善意和友爱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使更多的同学敌视他,他发言完要坐下时,凳子就被人从后边抽出去,结果他跌到地上,引来满堂的哄笑,笑声中充满报复的快感和阴谋得逞时的狂欢。
⑻人很容易就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实际上我并不怎么反感他,但在人群中我对他的态度就变得暖昧不清,我虽然知道一个人在艰难时刻对友谊的需要,一份友谊对他是一种怎样的支持和温暖呵,但我就是不能当众给予他这一份友谊,我甚至当众也参与对他的起哄、攻击和迫害,参与拍手和哄笑。我冷漠甚至残忍地看着他受伤害以后那绝望的目光。
⑼他是班里缺课最多的同学,有时上午的课程还没完,他就背书包走了,下午就不来了,有时则是好几天不来,老师也很不满意,他来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他,那些语言的利器不容躲闪地飞向他。这种时候他也不解释,垂着头发稀黄、面色苍白的脑袋,那细弱的脖子如同秋天枯萎的瓜秧。
⑽那时候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助他。我们依附和顺从在一个群体的意志中,我们被训练得没有个人意志,没有个人情感,没有个人立场,甚至没有爱,没有真诚。老师指责他最凶的那一天,下午他没再找我上学。我一个人去学校,上课铃响过他也没来,然后一连好几天也没能见到他。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人关心他的缺席,甚至没有人过问。
⑾第二天,他的姐姐送来了请假条,说他住院了。
⑿几天以后就传来了他病逝的消息。他死了,彻底地远离了我们。大家这才懂得流泪,在去他家看望他母亲的时候,面对他的遗像,面对那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母亲,许多孩子都哭了。
⒀再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对人的麻木和冷漠一向是通过死才得以震醒的,仿佛只有死才换得来良心的发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聒噪( ) 纸屑( ) 允许( ) 沉浸( )
2.为什么那个孩子会给我留下那样深刻的印象?


3.你从这孩子的哪一举动中能看出他把我看做“朋友”?



展开余下试题4.第⑶段中“热情”“执着”能否去掉?为什么?

5.第⑹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群体”在文中特指 ,“个体”在文中特指 ,“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是指 ,
“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的胆怯、软弱、自卑和无助”是指

6.第⑼段中“那些语言利器不容躲闪地飞向他”中“飞”一词强调了什么?


7.文中“他”有怎样的性质特点?请结合具体事例来说明。

8.最后一段饱含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三、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超过10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2分)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浯的理解。(2分)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①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②绽放了。
  竟然①:
  竟然②:
  3.请谈淡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3分)
  4.试分析文章以“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为标题有何妙处。(3分)
五、 生活如蓟
   文/雷抒雁
  ①有一种植物叫蓟,它以惊人的再生力量,让你感受它的顽强和乐观,一如人类的生活态度。
  ②入冬,农人们的犁铧翻耕了土地,这是来年播种必备的程序。但是,对于一切经过犁铧切割的植物而言,无异于天降的灾难——它们被齐根切断,一些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只有期待来年秋后种子的播撒。蓟却不。春天,在翻耕过的土地上,只有蓟,旺盛地生长,很快地铺展、占领了那一片看上去有些单调的土地。
  ③蓟鲜嫩、肥胖的叶子,是春天野蔬里最独特的一味,它鲜,却苦。扯开它的叶子,如同扯断根,会有白色的液体流出,那是它的血。当犁铧突然切断蓟的根部时,蓟用旺盛的血流表达它那切肤的疼痛。可是,蓟会在每一个断面都会迅速凝结成痂,你可以想像到,那时蓟无声的呼号、呻吟和战栗。这是一切生命在遭遇灾难时,都会有的反应。
  ④蓟的自我“疗治”,让人吃惊。别的断根的植物都死去了,蓟的“复苏”却如同传奇。蓟的每一个断面,都有新芽萌生。它在一端生根,在另一端挺立,以新鲜、乐观的姿态,冒出地面。作为早春的象征,它向太阳伸出双臂,展开绿色的旗帜。于是,先前大地上的一朵一朵的蓟,如今变成了一簇一簇。


展开余下试题  ⑤五月,蓟会伸长自己的茎,开出一朵一朵紫红色的花,多么自尊而顽强的植物啊!蓟的根简直就是植物里可再生的蚯蚓。蓟的白色的血是苦涩的,绿色的叶是苦涩的,生长的历程也充满了苦难,所以人们叫蓟“苦苦菜”。
  ⑥人类的生活不正如这“蓟”吗!
  ⑦一年前,当地震突然降临时,人类的脆弱,不会比蓟被犁铧切断时强多少。一瞬间,房倒屋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鲜活的生命消失了、残损了。哭号、呻吟、战栗,人们的惊恐、哀伤,远远超过了蓟。
  ⑧当人们从废墟里站起来,抖掉身上灰尘的时,生活就重新开始了。瞬间的断裂,不是生活的死灭。掩埋逝者,医治伤者;垒石立木,重造屋舍;新的爱情,重新萌发;新的生命,如期诞生。生活,如同能分泌出奇异胶质的植物,断裂处被悄悄地重新弥合。
  ⑨这是巨大的创伤,当然不会像蓟那样迅速“复苏”。但人类的自我疗治能力、繁衍能力,也不是蓟所能比拟的。否则,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就不会跨越冰、火、震、洪,延续至今。
  ⑩仅仅一年,还只是一年。我看见,人们在尚未清除的废墟边建起的华屋粉墙上,涂画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刚刚清扫过的广场上,唱着古老的羌族爱情歌谣;曾经因痛苦而变得呆滞了的脸庞上,重现笑容;道路上,沉重的脚步已渐渐变得轻松。
  ⑾生活在继续。好像一个人猛然跌倒了,爬起来,会有短时间的喘息;然后,是慢步、快步,如果可能,还会跑步。
  (选自2009年第11期《读者》)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蓟”的特征。

2.文中第⑤段画线句中连用了五个“苦”,请你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生活不正如这“蓟”吗”?请你写出理由。


4.本文“生活如蓟”中的“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具体回答。


 
参考答案
一、1.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2.比喻句是“孩子,……攀满我的整个心灵。”孩子的话,让“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3.我想这对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向左炉灰跌交一样的应该原谅。
4.痛苦总是让人不堪回首,人们宁愿选择忘记,以迎来快乐。生活的忙碌以及美好的事物也促使人们向前看,面对未来。
5.孩子做错事让母亲感到心疼无奈,对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感到痛心,看到孩子退步觉得失望。所以说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才觉得心累。
6.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所以“我”决定改换教育方式。
7.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是每个为人子女者应尽的孝道。打是出于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不是出于理解和宽容,给孩子更多的信任。
8.感情基调应不利亲情。无论哪一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1.guō xiè yǔn jìn 2。“他”是个体弱多病、不受同学欢迎的人,而且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也引起“我”的反感。“他”的结局引起“我们”的深思。 3。绕道喊我去上学。当我嫌弃他时他仍对我热情、执著地与我交流。4。不能。表明他的主动急切及对我的情感、内心渴望交流及诉说时的满足、快乐。5。议论 班级 那个得肺病的孩子 像我一样的人,当全班不理解他时,我也顺势而行,丝毫不加个人的判断。 6。是针对“老师”批评“他”的语言而言,表现出语言攻势之猛烈,态度刻薄。 7。喊我上学:友善真诚 学习几何:好强自尊 抽凳子一事:软弱无助 8。最后一段是作者警醒之语,面对那个得肺病的孩子的“遭遇”,我的内心充满了内疚。饱含了作者对自己深深地谴责,并渴望呼唤人们的良知的愿望。
 三、1.(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
  2.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4.略
四、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认识到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2.第—个“竟然”强调小花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个“竟然”突出了小花顽强的生命力。
  3.“阳光”暗喻了美好生活(“阳光虽然没有照到小花身上”是指还没有过上美好生活,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是指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
  4.形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或者“黄春草”)
五、1.生命力旺盛,有很强的自我再生能力;叶子肥大,味鲜且苦。
  2.连用了五个“苦”字,说明了这种生物的与众不同:由自然造就的“苦”让它的生命也充满了“苦”,“苦”字的运用增强了“苦苦菜”的与众不同。
  3.“蓟”的生活和人类的生活都是“以惊人的力量再生,让人感受到那种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4.寄托了作者对汶川人民在重创之后,擦干眼泪、奋起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赞美、敬佩之情。
  示例:跟强大的自然困难比起来,蓟和人的能力是那样渺小,但是凭借着顽强的“再生”精神,蓟一簇簇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也跨越冰、火、震、洪,延续至今。不要去片面地抱怨遭遇的不幸和人生的坎坷,积极主动地从自身做起,才是摆脱痛苦和灾难的捷径。 (219.150.142.246)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七年级上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9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