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0]
2010届安溪一中高三年语文统练(四)
安溪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统练试卷(2010.3)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弃掷逦迤。《阿房宫赋》
举酒属客, , 。《赤壁赋》
(2)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氓》
芳与泽其杂糅兮, 。《离骚》
(3)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抗(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 过: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 审: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 既: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 于:在。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 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浏览完整试题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3分)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留别吴白楼①
(明)边贡
亭外潮生人欲去。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
三板轻船频唤渡。秋水疏杨,欲折丝千缕。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
注:①是作者的友人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
(1) 简析“三板轻船频唤渡”中“频”字的艺术效果。(3分)
(2) “何时重话巴山雨”一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赵云假称荆州告急。刘备与孙夫人商议,借口到江边祭祖,瞒着孙权离开。孙权、周瑜知晓后多次派兵拦截。众人慌乱之际,亏得赵子龙神勇,几番力战,保护刘备与孙夫人退往江边。上得诸葛亮接应船只,回转荆州。(《三国演义》)
B.吴荪甫孤注一掷,把公馆押去投资公债。最后时刻又抛出巨量公债与赵伯韬决斗。可赵已经掌握吴的底细,再加上杜竹斋的倒戈,吴荪甫彻底失败了。他绝望地用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但没勇气开枪。(《子夜》)
C.觉民在觉慧的帮助下成功逃婚。高老太爷得知此事后一度十分生气,但在临死前还是向觉民妥协,不再提原来的婚事。最终觉民和琴排除阻碍走到了一起。(《家》)
D.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医院见到了玛丝洛娃,并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她。玛丝洛娃一开始挺开心,但同伴的话又让她想了很多。她又是怜惜自己,又是徒然责备聂赫留朵夫。她很想喝点酒来浇灭心头的痛苦。(《复活》)
E.在游侠途中,堂吉诃德把迎面而来的羊群当作是一整支军队在向他挑战。为首的正是那牧羊人。为了维护正义,像对付风车一样,他不顾桑丘的阻拦,冲进羊群,举枪乱刺。结果被牧羊人用弹弓打伤,从马上倒栽下来。(《堂吉诃德》)
8、简答题(请从甲乙两题中任选一题,答案100字以内)(5分)
(甲)请简述紫鹃设计试探宝玉真心的故事。(《红楼梦》)
(乙)请简述爱斯梅拉达被审判定罪的情节。(《巴黎圣母院》)
选( )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孟子•离娄上》)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1)下列各项中,对以上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这与《论语•为政》里“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的说法是一致的。
B.孔子认同周礼,《论语•子张》里“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也可佐证这一点。
C.孟子说“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想证明的是统治者要行“不忍人之政”,使“仁覆天下”。
D.孟子认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不管是君还是臣都要效法圣人。
(2)根据选段内容,简述孔子和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三、现代文阅读(9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0-12 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展开余下试题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10、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银 杏①
郭沫若
⑴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②。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⑵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⑶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⑷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⑸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⑹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⑺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⑻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⑼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⑽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⑾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⑿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⒀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⒁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⒂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⒃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枒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⒄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⒅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⒆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⒇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21)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22)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23)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24)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25)真的啦,陪都③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④呢?
(26)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27)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28)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29)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1942年5月23日重庆
注:①这首散文诗写于1942年5月的。当时全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国统区继1941年发生“皖南事变”以后,又不时掀起反共和专制的逆流浊浪。②公孙树:银杏生长期缓慢,一般是公公种下的树,等到孙子长大才能吃到果实,故称“公孙树”。一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氏姓公孙,人们为了形容银杏的出现历史悠久,故将它称为“公孙树”。 ③陪都:指重庆。④幽加里树:即桉树,原产澳大利亚。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银杏》通篇采用和所咏对象进行对话的口吻来写,那一声声“你”,既给人亲切感,又包含了对银杏的呼唤和礼赞。
B.文章前八段,作者调动丰富的知识库存,见人们之所未见,发人们之所未发,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介绍银杏的生物特性。
C.作者告诉大家银杏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堪称“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这是作者以银杏为写作对象的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
D.文章上半部分的叙述为后文的写作张本,给后文的描写、抒情和议论预创了空间。
E.《银杏》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风格激昂奔放,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14、文章在描绘银杏的姿态外观时运用了大量别开生面的比喻,请举两例赏析。(4分)
15、文章结尾:“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简朴生活坦诚心
第一次拜访季老是在去年5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我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踏入北大后湖朗润园季老简易的居室时,季老早已坐在沙发上等候我了。只见他身着灰色中山装,脚上那双黑色布鞋颇有长老意味。噢,这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国学大师”,这里就是“学界泰斗”的家。
季老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橱。为给季老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北大特意分给季老两套共六室两厅的住房,外加一个封闭的阳台,可这些空间全都摆满了书橱、书架,就连过道两侧,甚至卫生间也全是书架林立。在数万册藏书中,有一些梵文和西文书籍堪称海内孤本。环顾四周,你会看到桌上是书,床头上是书,沙发上是书,窗台上也是书。已读完的书、读了部分还要继续读的敞开的书、用卡片做标记将要读的书、写了一半的书……这些书都井井有条地放在各自该放的地方。置身于这书的海洋,直觉得书也适意,人也适意。书与人相伴,书欢喜;人与书相伴,人欢喜。季老不仅喜欢买书,而且对书十分爱惜,从不在书上做任何标记,对所需资料全都做成卡片收集起来。因此,他的藏书既整洁又规范。季老一有钱就买书,他把工资、稿费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许多次竟因买书后无钱乘车,便背着书走回家。
季老家的书桌和饭桌等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季老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可他用的竟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买的19寸电视机。生活上极其简朴的季老,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季老在母校清华读了4年书,而在北大则工作了55年。当谈及清华与北大各自的风格时,季老形象而又风趣地回答说,清华好比“诗仙”李白,北大则如“诗圣”杜甫。季老坦言两个学校风格迥异,其原因在于两校基础的不同。清华大学创建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而北京大学始自国子监,再到大学堂,一直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对传统文化的禀承使得北大文化积淀深厚,而不足之处就是“封建”的影响多了些。两所学府各有千秋:清华清新俊逸,北大深厚凝重。最后,季老总结说:“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北大与清华这‘两个邻家’更应如此。两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都又‘仙’又‘圣’了。”
谈起青年时代的求学之路,季老兴奋地告诉我:“当年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我,而我最终选择了清华。之所以选择清华,是因为清华出国机会多。”当问起季老为何想出国时,季老回答说:“就是想出国镀镀金,回国后好找工作。”季老心智之开明,胸怀之坦荡,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就“镀金”本身而言,一些金属物品镀上金后不仅光显,而且耐用,更何况这是季老谦虚而又实在的一种说法。
(节选自王如《岁月沉淀 境界升华》)
13、下面对文章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只见他身着灰色中山装,脚上那双黑色布鞋颇有长老意味”一句中,“灰色”表明季老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长老意味”说明季老长期研究梵文、佛教,对学术研究十分投入,连穿着都带有高僧的特点。
B.“噢,这就是我仰慕已久的‘国学大师’,这里就是‘学界泰斗’的家”说明眼前所见到的季老及其居住环境与作者心目中的情况落差很大,作者因此颇感意外和失落。
C.季老说“清华好比‘诗仙’李白,北大则如‘诗圣’杜甫”,表明在季老心目中两所学府各有千秋:清华清新俊逸,北大深厚凝重。
D.谈起青年时代的求学之路,季老表现得相当兴奋,说明季老对自己能同时考上清华和北大颇为自得。
E.在谈到为什么出国时,季老并未虚假地说一些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话,而是回答说:“就是想出国镀镀金,回国后好找工作。”季老留学是学到了真本领,回国后也为国家做出了真贡献,季老的回答看似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实际上大俗大雅,表现了一种坦诚之感。
14、文章第三段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作者通过这一手法表现了季老什么样的精神?(4分)
15、文章第二段中说:“书与人相伴,书欢喜;人与书相伴,人欢喜。”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6分)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13分)
16、某市交警大队当街悬挂一条警示语:“超载会翻车,翻车会死人,坚决不坐超载车。”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市民反映该警示语用吓人的语言,有点过分了,看到之后心里堵得慌。请围绕这条警示语的中心,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写一条委婉得体的警示语。(4分)
警示语: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03年,四川省江油市将“李白故里”作为旅游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城市旅游形象广告:“李白故里,银
上一篇:
2010届福建省高考语文热身卷
下一篇:
张掖二中2009—2010学年高三月考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0届安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