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4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9]
蚌埠一中10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
  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
  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停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蓝图”计划应运而生。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浏览完整试题 ——摘自2008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郭建光。
1.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2.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
B.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C.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
D.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根据计算机模拟表明,当今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度膨胀。
B.1992年就已出台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其实在颁布后的十年内没有起到任何时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
C.“蓝图”计划实施以来,已采取积极相应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效果十分显著。
D.我国与TNC联合出资启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将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32分) 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学科网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 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 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写于词人罢官居乡期间。
8.这首词很注意动词的运用,请以词的上阕为例简要分析动词运用的好处。(4分)

9.当代作家赵丽宏认为“古人写春天的诗词中,‘春到溪头荠菜花’是最动人的诗句之一”,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4分)
10.在横线上填写原文(5分)
不同的乐器,音色的呈现会有不同,但在高明音乐家的演奏之下,动人心魄的效果却能一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1)_________,(2)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中李凭的箜篌声:“(3)_______,(4)________。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赤壁赋》中客的洞箫声:“其声呜呜然,(5)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展开余下试题三、(25分) 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1.请简要分析“我”这个形象。(4分)
12.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13.“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8分)
14.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7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名星云集、名家荟萃的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德国影片《完美计划》连夺两奖,成为本届电影节最大赢家。
B.1月3日上午,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数千影迷自发到场沉痛悼念他们爱戴的这位电影艺术巨将。
C.NBA全明星周末的新秀挑战赛在新奥尔良上演,中国球员易建联全场得到8分和2个篮板,交上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D.过去的“江枫鱼火”已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漂亮的路灯与古朴的宫灯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新年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B.在全世界畅销的这部小说,情节引人人胜,读起来真让人津津乐道。
C.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学部分负责任,书籍中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
D.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他对流行于学术界的虚浮浅薄之风表示愤懑和厌恶。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就东海问题重申:春晓油气田完全在中国的主权权利范围内,与共同开发无关;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方不承认所谓“中间线”的立场没有变化。
B.武汉民航业人士表示,作为首批开放台湾游的13个省市中唯一的中部省份,下一批湖北成为直航点的可能性比较大。
C.今年南方强降雨使我国西南东部、华南、江南、浙闽沿海先后出现大到暴雨,长江、珠江、西江、闽江等流域部分干流和支流,发生超警戒水位。
D.三名航天员将搭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今年10月飞向太空,任务实施期间,将由一名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并完成有关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18.请根据下列语段的内容,为“人肉搜索”下个定义。(5分)
人肉搜索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针对某个问题或者事件抛出的问题,最终寻找出最佳答案的搜索机制,但这个术语中的“人肉',一词,掺杂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也准确地表明了其特点——搜索行为的原动力,不再像传统的搜索方式那样,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者冰冷的互联网资料库,而是更多地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身参与,由他们在某个随时可能参与进来的时间,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至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肉搜索”是——
19.下面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的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不得改变原意,14字以内。(4分)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中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块土地,欧洲就会少一点;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20.请以春蚕和孔雀为主体进行仿写。要求句式基本相同,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或哲理。(6分)
例:蚯蚓——开拓者,并非都惊天动地。
(1)春蚕——
(2)孔雀——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上下五千年,是指时间的距离;纵横八万里,是指空间的距离;同床而异梦,是指心理思想上的距离;产品十年不出故障与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是质量上的距离;年薪十万美元与一万美元,是水平上的距离……认识距离,缩短距离,有时又有意识地保持距离或拉大距离,相信你对“距离”不会陌生。
请你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蚌埠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答题卷
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D项和原文信息不符,原文说“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这表明之前大多国家尚未行动起来。)
2.B(B项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的原因。)
3.D(A项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文中没有说主要原因问题;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属于无中生有信息,文中没有说“蓝图”计划取得的成绩。)
4.解析: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答案:(3分)C(怨:怨恨、仇恨)
5.解析: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答案:(3分)B(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6.解析: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答案:(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解析: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例如(1)中的“沉”(2)中的“内、外”等词。
7. 答案:(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因”“割”“无以”各1分)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整句话通畅1分)
8.上阙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用了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吐出新绿的动态,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虽是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点”描绘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在林中历历可见;这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本有可能构成一片萧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画面富有生机。(“破”、“鸣”、“点”任选其中两个动词作简要分析,每一个2分)
9.同意。作者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衬托出“溪头荠菜花”朴素与富有生命活力。“春在溪头荠菜花”写眼前实景,“在”字稳重而有力,强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作者赞美荠菜花,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10.答案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蚌埠一中1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