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6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7]
崇义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崇义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命 题:郭祥海 审 题:黄晓生 2010、3、31
第I卷 阅读题(共69分)
甲 必考题(4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请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的第1、2、3题上)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浏览完整试题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请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的第4、5、6、7题上)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①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②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③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
注:①本:根本,完全。②萌:通“氓”,民。③谨:通“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薄:靠近
B、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众:使……众多
C、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辟:通“避”,回避
D、四鄙之萌人闻之 鄙:边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得众而得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B、将在于众贤而已/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C、博乎道术者乎/仲尼岂贤于子乎
D、下之所以事上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都能用来证明“尚贤”的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④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
⑤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A、②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⑤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治者往往事与愿违,想要的没有得到,却得到了自己憎恶的,没有很好地任用贤良之士是根本原因。
B、墨子认为王公大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优厚的待遇来让众人变得贤能,这样国家就能达到“治”的境地。
C、如果国君任用大臣只有“尚贤”这一个标准,那么臣子效劳于国君就只有一个途径,就是“为义”。
D、古代圣贤君王对不义的人不给他厚的俸禄、高的爵位,不和他亲密,不跟他接近。墨子很是赞同这种做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4分)
(2)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3分)
(3)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9—10题。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9、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10、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任选四小题)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
(3)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
(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
乙 选考题(22分)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三大题记分。作答时,请在答题卷上标明所做试题的题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完成12—15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余下试题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话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13、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4、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1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完成16—19题。
陈复礼:永不休止地向着艺术高峰攀登
⑴在陈复礼先生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刘海粟的题字,笔锋刚劲有力、文字铿锵有声,这就是“复礼摄影,六法留真,千变万化,不断创新”。短短的16个字,可以说是这位当代艺术大师对一位摄影大师艺术生涯的总结。
⑵“不断创新”意味着不断地创作实践,意味着不停地攀登艺术高峰。而已届耄耋之年的陈复礼先生真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创作精神。早的不说,仅在1992年8月至10月间,在热浪滚滚的长江三峡两岸,在甘南海拔3600米的玛曲草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纳斯附近的雪地上,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在四川4400米的巴 朗山垭口和四姑娘山下的风雪中,都可以看到这位摄影大师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陈复礼的摄影之路,是一条永不休止地向着艺术高峰攀登之路。
⑶1916年,陈复礼出生在广东省潮安县一个贫穷的山村。陈父早年读过私塾,知书达理,嗜好绘画和音乐,还喜爱养花种草,这种家庭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陈先生以后的艺术生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潮州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渐渐地使他对艺术有一种自发的朦胧的向往和追求。
⑷1936年,各地军阀混战,农村经济破败,他的家境也逐渐中落,风华正茂的陈复礼不得不孑然一身,离乡背井,闯荡江湖,独立谋生。他来到泰国和老挝边界的一个小镇,在一家亲戚的杂货店里担任售货员、会计、杂务等职。为了生计,他与友人创办泰华行,经营进出口生意。
⑸多少年来,学徒生活的磨难和精神生活的苦闷,更激起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在日本投降之后,陈先生的经济条件已有了好转,还可以利用经商外出的机会练习摄影。一次,他与越南西贡的摄影家陈芳渠先生相识了,早就仰慕芳渠先生的陈复礼决意拜他为师,芳渠先生对这位好学的青年朋友也不吝赐教。不过,当时师傅在西贡,徒弟在河内,一南一北相隔千里,只好通过书信等方式进行求教和交流。
⑹40年代末,陈复礼刚刚走上摄影艺术道路,郎静山先生的作品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当时认为以人为的方法将甲地山峰、乙地的松树、丙地的亭台楼阁经过剪接拼合做成“集锦”风景摄影,是一条学习 摄影艺术的“捷径”,只要暗房功夫到家,随便拍些各种题材的照片,便可以在暗房中“东拼西凑”了。于是,在这个期间,他一有余暇便整日埋头于暗房,积累了丰富的放大、合成的经验,经过长期的艰苦搜索,终于有所领悟,他的暗房功夫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⑺ 暗房功夫过了关,摄影的技艺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这时,他并不满足于那种“集锦”式的摄影,而是走向实地去拍风光,拍人物,拍花卉,拍静物,摄影的题材日益广泛。在创作风格上刻意追求画意的效果,他早期的作品《香河朝汲》、《昨夜江边春水生》等,就是50年代初期拍摄的,这些作品有着明显的画意的痕迹。
⑻50年代初,是陈复礼先生在国际摄影界初露头角的时期,他的《战争与和平》、《彷徨》等作品颇 得国际摄影界的好评。
⑼1955年陈复礼携妻挈儿举家迁到香港定居,专门经营粮油生意。香港是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摄影器材品种繁多、价格便宜,“发烧友”极多,嗜好摄影艺术的陈复礼来到这个环境如鱼得水,有了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条件。
⑽1958年,陈先生与友人发起创立了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他任学会副会长。1959年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览。
⑾50年代后期,他的摄影创作则逐步走向生活——写实的道路。从他的许多作品,如《血汗》、《钱老板》、《喜雨》、《寄望》、《渔家乐》便可略见一斑。也许是自身经历过一段异常艰苦、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他的作品中明显地流露着一种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生活使他的摄影创作走向一条广阔的道路。多少年来,不论生活的颠簸,生意的起落,陈复礼先生从没有放弃对摄影艺术执着的追求。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开拓着自己的艺术道路,由一个“发烧友”跃居为蜚声中外的摄影家。在世界各国举办的国际沙龙中,他先后夺得数百枚金、银、铜牌。


展开余下试题 ⑿用陈先生的话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勇于攀登艺术高峰的人!
1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刘海粟“复礼摄影,六法留真,千变万化,不断创新”16字题字,说明了陈复礼的摄影生涯是在根植于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超越的过程。
B.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陈复礼以后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家乡的风光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也对他走上艺术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传记记述了陈复礼由一个摄影爱好者成为一个杰出的摄影家的历程,表现了他不断进取、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的精神。
D.陈复礼50年代初期拍摄的《香河朝汲》、《昨夜江边春水生》等作品体现了他创作风格上刻意追求画意的特点。
E.在陈复礼的摄影生涯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很大,一个是越南西贡的摄影家陈芳渠先生,另一个就是对他不吝赐教的郎静山先生。
17、文章第2段中,作者在举陈复礼实地拍摄的例子时,对一些地方的地理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并对一些地方的海拔高度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陈复礼摄影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6分)
答:

19、从一个“发烧友”跃居为蜚声中外的摄影家,陈复礼能够成功,绝非偶然,请根据文章探究陈复礼成功的原因。(6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请把选择题的20、21、22、23的答案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的第8、9、10、11题号上。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2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钿(diàn)合 云栈(zhàn) 凝睇(dì)   绰(chuò)约
B、修葺(qì) 袅(niǎo)袅 兰橑(lǎo) 联袂(jué)
C、扁(piān)舟 砧(zhēn)石 天姥(mó) 花似霰(sǎn)
D、椽(chuán)子 潦(liǎo)水 溯(sù)流 掾(yuàn)吏
21、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跫音 歆享 秕漏 牛山濯濯 引亢高歌
B、乖唳 和煦 自栩 博闻强记 纵横捭合
C、敕造 磐石 怃然 朝暾夕晕 人烟阜盛
D、肩胛 蓬篙 雾霭 亘古不变 沽名钓誉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比尔•盖茨在采访中说,自己能够正视一个没有软件的未来,因为有人可能正在致力于带来某种具有石破天惊意味的创新。
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痛。
C.要取得改革开放和小康建设的重大进展,就必须有全局意识,不能目无全牛,患得患失。
D.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在游览北戴河风景气候,都忍不住赞叹道:“北戴河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是人间天堂。”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今后将继续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表达应对气候变化。
B、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成就展集中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取得的骄人成就,展示了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澳门焕发的生机活力和呈现的美好前景。
C、由著名作曲家孟文豪创作的《宝贝,你怎么能让我流泪》以其优美动听的格调和旋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我国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重点工程以来,使内蒙古草原退化和沙化面积减少2亿亩。
24、提取下面一段材料的要点,用一个单句给“日环食”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可增添个别词语)(5分)
①日环食是最为难得的天文奇观。
②2010年1月15时11分前后发生了日环食,总时间约为5小时。
③发生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
④发生日环食时,物体的投影有时会交错重叠。
⑤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太阳的光被月球挡住,不能射到地球上来,这种现象叫日食。
⑥日环食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被月球遮挡住,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
答:日环食是 。
25、诗歌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感情,王维的山水中有月(“明月松间照”),太白的逸兴中有月(“一夜飞度镜湖月”),乐天的歌咏中有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后主的怅恨里有月(“春花秋月何时了”),柳三变、苏东坡、姜白石、李易安……的诗词中都有挥之不去的“月”的影子。请选择你所知道的诗歌中含有“月”的意象的两个诗句,仿照下列句式,写出诗人笔下借“月”抒情的不同。(4分)
友人左迁,愁肠百断,太白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来排解充塞胸臆的苦闷; ; 。
六、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这段文字概括了时下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有人认为这样的作文只会导致套话、空话、假话、废话连篇;有人认为写作文适当虚构是一种艺术创造;有人认为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为人也如此;还有人认为……
你有何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3)自定立意;(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崇义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题卷
翻译
诗歌
默写
大阅读
语用
作文
总分

8.(10分)
译:(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崇义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