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8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1]
福建省四地六校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的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又是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类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绿色经济不仅包括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
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1.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
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
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
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
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
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


浏览完整试题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道、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4―7题。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
B.相与为一(一体)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不耻相师(老师)
C.履至尊(登上)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D.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宽厚而爱人 群聚而笑之
B.以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以贻之
C.临不测之渊 句读之不知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小学而大遗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吾师道也 ⑦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而耻学于师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⑤⑥/②③/④⑨/⑦⑩/⑧ B.①⑤/②③⑧/④⑦/⑥⑩/⑨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⑨⑩/⑧ D.①⑤/②④⑦/③⑧/⑥⑩/⑨
7.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三、阅读文言文段,回答8-11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顔率。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说,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顔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使陈臣思将以救周 将要
B.非效鸟集乌飞 像,如同
C.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 引、拉
D.寡人将寄径于楚 道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请东借救于齐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拥雍州之地
C.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疾定所从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得“九鼎”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王的谋臣颜率两次出使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第Ⅱ卷(共120分)
11.根据上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 (4分)

(2)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2分)

四、默写(8分)
1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4)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5)舞榭歌台,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7)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五、诗歌鉴赏(6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谁在玉楼③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请简要分析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3分)
六、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展开余下试题(1)文中的“天下无道” 指的是什么情况?(2分)

(2)孔子对于“天下无道”这种情况,表现出怎样的态度?(3分)

15.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简述香菱苦心学诗的主要情节。
(2)简析《红楼梦》中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答( )题


七、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试题。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16.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4分)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17.“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18.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3分)
答:

19.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3分)
答:

八、语言表达运用(4分)
20.参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文学名著。(4分)
示例1:《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示例2:《家》—— —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
(1)《雷雨》—— (2分)
(2)《哈姆雷特》—— (2分)
九、作文(70分)
以《春花烂漫》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发挥想象,可以实写景,也可以赋予“春花”以象征意义,叙事或抒情。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第Ⅱ卷(共120分)
11.(6分)
(1)(4分)

(2)(2分)
四、默写(8分)
12.(1) (2)
(3) (4)
(5)          (6)
(7)         (8)
五、诗歌鉴赏(6分)
13.(1)(3分)

(2)(3分)

六、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4.(1)(2分)

(2)(3分)

15、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选做( )题






七、现代文阅读(16分)
16.(4分)
17.(6分)
(1)
(2)
(3)
18.(3分)

19.(3分)




展开余下试题八、语言表达运用(4分)
20.(1)(2分)
(2)(2分)
九、作文(70分)










200










400











600










800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
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C(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选项C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原文意思。)
2、D(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后半句话错误,从文章第二段的首句和第三段的首句可以得知,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超越了“唯生态主义”。)
3、C(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可知,绿色经济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4―7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C 5、D 6、B 7、A
三、阅读文言文段,回答8-11题。(15分)
8.A(3分,A项,“将”是动词,作“担任统帅”或“统率部队”讲。)
9.D(3分)
10.C(3分,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颜率的说辞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而是一心为周君排忧解难;二是齐王并非“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知难而退。)
第Ⅱ卷(共120分)
11.(1)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能美名传扬(得到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得到九鼎,是(国家)丰厚的收获,希望大王能好好考虑这件事!(4分)
(2)我东周(君臣)本来就在私下为大王对这件事而忧虑。(2分)
【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揣在怀中或提在手上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四”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