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1012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2]
北京市西城区初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初三语文试卷(二模)
一、选择。(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庇护(bì) 赈灾(zhèn) 脂肪(zhǐ) 称心如意(chèn)
B.伫立(chù) 踱步(duó) 镂空(lòu) 追本溯源(sù)
C.惬意(xiá) 折本(shé) 魁梧(wú) 鲜为人知(xiǎn)
D.狭隘(ài) 憎恶(zēng) 笨拙(zhuō) 装模作样(mú)
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世外桃源 举世闻名 B.不言而喻 家喻户晓
C.默默无闻 鸡犬相闻 D.安然无恙 怡然自乐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
修改:把“规模”改为“力度”。
B.我国生产的棉花,现在己经能够自给自足。
修改:把“自给自足”改为“满足国人的需要”。
C.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准确掌握天气的变化,最好每小时观察一次。
修改:去掉“从”和“中”。
D.这次失败了,我们要吸取教训,避免同样的错误不再出现。
修改:把“不”删掉。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哪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②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③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④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
⑤文字是在人类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
A.①②⑤④③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②④ D.①③⑤②④
二、填空。(共8分)
5.默写。(5分)
(1)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曹刿论战》一文中“辙乱”,“旗靡”是曹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发现的。
6.名著阅读。(3分)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1O篇文章。其中的一些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他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比如小时候家里的女工_______________(人名)给他买《山海经》,闰土的父亲教他在冬天的百草园里______________(故事情节);青年时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______________(人名)给予他教诲和鼓励。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2010年3月27日20点30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按照时区依次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为了扩大此项活动的影响,某校决定制作宣传栏,请你参与筹备工作,完成下列任务。
7.阅读下面宣传栏的初稿,概括“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目的。(2分)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地球一小时”旨在让全球民众了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8.阅读下面关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统计表,提取信息。(4分)
时间 涉及国家或地区(个) 涉及城市(个) 涉及人口
浏览完整试题
2007.3.31 1 1 220(万户)
2008.3.29 35 361 5000(万人)
2009.3.28 88 4159 数亿人
2010.3.27 125 6000多 10亿多
9.下面表格里的内容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对公众的呼吁,请你根据内容用一个俗语补全宣传语,以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注意保持句式、字数的一致。(2分)
“低碳生活周”活动内容
星期一 节约一升水 重复高效利用家庭用水
星期二 节省10张纸 尽量减少办公室的打印用纸
星期三 每周少开一天车 乘坐公共交通
星期四 减塑行动 购物时带上自己的环保袋
星期五 节约一度电 在家关掉不必要的电灯
宣传语:小处着眼环境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0-12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B.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欲有求于我也 虽欲言,无可进者
D.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语句(4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能谤讥于市朝
12.阅读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说“王之蔽甚矣”的原因。(3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
第二次考试
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演唱了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是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划了一条粗线。他端详着表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屋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展开余下试题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有删改)
(注)弄堂:小巷;胡同。
13.请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在横线处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1)陈伊玲初试成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伊玲复试情况十分糟糕。
(4)考试委员会对是否录取陈伊玲意见不一。
(5)苏林教授查阅陈伊玲的报名单。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林教授决定录取陈伊玲。
14.第⑸段和第⑽段都有对台风袭击后的景象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5.结合第⑻⑼段内容分析,说说苏林教授是怎样一个人?(3分)
16.文章结尾说“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苏林教授因为什么而感动?(2分)
(二)阅读《贝——最早的货币》,完成第17-18题。(共7分)
贝——最早的货币
当人们与花花绿绿的钞票或银光闪闪的镍币打交道时,难免要问:“钱”最初是怎样的?我们的祖先用的“钱”是什么样的?
人们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这种推想有如下理由:
之所以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是因为有史书记载可寻。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里提到夏朝曾使用“龟贝”作货币。另一位西汉人桓宽在《盐铁论•错币》中则记道,“教与俗改,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后世或金钱刀布。”这些记载说明了贝是最早使用的货币。
在河南仰韶村、山西芮城等史前 (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人们已经发现了贝。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认为是夏代或稍早于夏代的历史遗存,在这一遗址内发现了天然贝和用骨头、石头仿制的贝。在商代历史遗址里发现的贝的数量最多,在河南安阳被被推测是殷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葬中,竟发掘出7000枚海贝。这些考古资料也可以作为“贝”是最早的货币的证据。
我国的云南地区,在清末以前长达数百年时间里一直使用贝作货币,这不但见诸记载,而且为老一辈人所亲见。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讲这一地区使用贝币与我们的祖先一定有联系,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原始风俗遗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人以贝为币具有很大可能性。
最后,人们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还因为“贝”本身具有一些成为货币的有利因素。从考古发掘看,贝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装饰品,还可能用来辟邪,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它又可分(单个)可合(联成串),若在交换和贸易中作为媒介,有便于携带、计价,坚固耐久等优点。所以,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是较合情理的。
17.从全文看,人们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的理由有哪些?(4分)
18.请综合下列两则链接材料的内容,为“贝是最早的货币”另推想一个理由。(3分)
材料一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包含了很多古代文化生活的信息。比如,“驾”、“驭”、“驱”、“驹”等字的偏旁都是“马”,意思大都与马或者牲口有关,这都表明了马与先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材料二
繁体字写法 買 賣 寶 財 貨 債 貿
简化字写法 买 卖 宝 财 货 债 贸
(三)阅读《语文学习与学术研究》,完成第19-21题。(共7分)
语文学习与学术研究
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整天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学好语文是进行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对此,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苏步青的阐述颇有说服力。华罗庚认为,“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苏步青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类似观点,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家、名家都有过深刻阐述。
为什么语文如此重要,能成为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语言文字是认知的基础,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语文也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有助于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的开展。语文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等,都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语文还是提高人的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学术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表达出来,为大众所了解,才能发挥效用。不仅社会科学研究如此,自然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既严谨又生动,堪称说明文的典范,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可以说,语文之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之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表面上看,赛跑往往给人以含金量不高的印象,似乎并不需要多大技巧,不像其他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那样精彩,也不如体操、跳水那样专业。但实际上,赛跑对体能和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是其他体育运动得以进行和出色表现的关键,也是整个体育运动的基础。
19.本文的观点是什么?(2分)
20.阅读第③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3分)
21.文章末尾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语文之于学术研究” 比作“赛跑之于整个体育运动”,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六、按要求完成作文。(共60分)
22.题目:______________的魅力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填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写成一篇600—10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123.116.143.149)
上一篇: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字音
下一篇:
山东省聊城市2010年初中学业水平统一考试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