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647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47]
现代文课外阅读训练美文欣赏1
美文欣赏(一)
一、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浏览完整试题
6、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二、落叶(15分)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教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中。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①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更加高远的时候。峭厉:
②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怒发:
2.“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分)
3.为什么说北方的落叶是“悲壮”的?(2分)
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两幅落叶图。那么,北国落叶和南国落叶有什么不同?(4分)
5.文章最后说“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3分)
三、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台湾]谢鹏雄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院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嘻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道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篮子。我们买得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家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1、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可组织原文中的文字回答)
①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
②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
2、“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句中“好像”一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3、“看到一些( )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加果在括号里加上“好像”一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5、“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欣然”一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6、下面句中的“幸福”和外国民谣中的“幸福”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B、大姊并不幸福。 C、他们都是幸福的人。 D、幸福肯定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不一样。 E、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
展开余下试题
四、阅读《三月三》,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腻,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___________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五、血色母爱(节选)刘智煖
①两头猛狮正在远处窥视着野牛群。它们开始一步步接近野牛群。忽然,它们加快了步子,纵身一跃。野牛群警觉到危险在逼近,它们四散逃开。
②不知怎的,一只野牛奔跑速度开始减慢,它不幸地被捉住了。狮子张开它们的血盆大口,露出一排尖锐的牙齿。不幸的野牛发疯似的用它的蹄子去踹,用它的角去顶,不放弃最后一丝生的希望。……
③终于,这头野牛使尽全力,从狮口逃了出来。当狮子反应过来时,野牛已经跑出很远一段距离了。就在即将逃脱狮子的威胁时,它却突然站立不动,身体一阵抽搐。在草丛中,一头还粘着 A 的小牛赫然落地。然而连为孩子舔去 A 的时间都没有,野牛妈妈迅速地离开了孩子,引开了已快近前的怒狮……
④野牛群回来了。一头母牛为小牛舔掉了 A 。牛群的首领和几头公牛围住了野牛妈妈的尸体,她甚至还没来得及享受初为牛母的喜悦。
⑤祭礼似的,每个经过牛妈妈尸体旁的野牛都会向这位牺牲的同伴身上洒上几蹄子土。那头刚刚降生的小牛静静地站在一旁,眼里满是膜拜的虔诚。
1.同一头牛,作者为什么先后用“它”和“她”两个代词来指代?
2.联系全文,说说第②段中“一只野牛奔跑速度开始减慢”,为什么?
3.根据你的生物知识,在划线的A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4.文章标题为“血色母爱”,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野牛妈妈对小牛的爱?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分析。
5、根据下面提供的话题和句式,再续写两个比喻句。
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 _,_。
六、我常想起……(马杨聃)
①我敢说,那是我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②我在缀有天鹅绒的花毯摘下一瓣馨香,在只有桥墩的“桥”上款款漫步,微笑着与匆匆而过的蜻蜓打个招呼,去欣赏一番“白毛浮绿水”的表演,再在蓝色锦被的簇拥下做一个美丽而慵懒的梦,实在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
③如果仅仅是风景,是不足以在我的记忆中如此清晰地存在的。我踏着润湿的青石徜徉在小巷之中,四周的木房与土墙不规则地歪斜,突然,一扇朱漆的门不合适宜地闯入了我的视野。
④那向着门中的不经意的一瞥却是我今生抹不掉的记忆。一排排红烛整齐地悬挂着,前后左右都有,厅中央的大圆环上也挂满了红烛。最大的比碗口还粗,稍小一点的,直径也有4厘米左右,一律倒吊着,红灿灿的一片。
⑤我疑惑眼前的这片彤云就是天上织女的杰作,从那遥远的天边飞来,它牵引着我的脚步。走进这间“烛屋”,才发现红灿灿的中间,坐着一位老人。他转动着那个如桌子一般大的圆环,将挂在环上的蜡烛浸在一桶桶烛油中。过了许久,老人抬起头,正好遇见我不解的目光。他告诉我,做蜡烛需要把烛芯挂在圆环上,浸入烛油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就得提起,让它晾干;接着,再浸入,再晾干;让烛油一层层地裹在烛芯上。我怀疑这是一个玩笑,照这样做蜡烛得做多长时间呀!更何况事先还要制烛油,事后还要刻花纹呢。
⑥老人听完我的疑惑,不禁笑道:“事情可真是不简单哪,你得不停地做。不过,只要肯努力,再粗的蜡烛也能完成。”我惊奇而又敬佩地望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仍在不停的工作着,重复着那单调的动作。我想,他手上的每一个老茧里,一定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也许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只蜡烛,但他一定看得见烛光映衬下人们开怀的笑脸。
⑦老人的手在我眼前不停地上下移动,渐渐地,幻化成一种旋律,那是一个勤劳的作者用质朴的音符谱就的一首坚持不懈的生命之歌。
展开余下试题
1.文中色彩丰富,尤其是鲜亮的“红”,请在文中找出两个“红”的同义词: 、 。
2.请根据文意归纳制作蜡烛的主要步骤:
3.第②段写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只要肯努力,再粗的蜡烛也能完成”这句话跟我们熟悉的一句俗语极为相似,请你写出这句和李白有关的俗语是 。
5.仿照划线句,展开联想,请你为作者再补充一句精彩的结尾。
七、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从1950年到1959年,我八岁到十七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立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赞,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 “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以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那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到了。我感到“不幸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如故”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亲迁离北京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那张上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啧啧称奇( ) 污渍( ) 醒悟( ) 挖掘( )
2、阅读2、3段,说说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育子”之道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次“放飞”的内容。
① ② ③
4、文中两次出现“丝毫没有犹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想法?
5、从文中找出作者受到母亲人生启示的两句话。
① ②
6、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7、“放飞”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 修辞手法?
8、文中画带点词“刺心”改成“刺痛”好不好?为什么?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选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八、一握头发
洗脸池右角胡乱放着一小团湿头发。让人很好抓,准是女儿做的,她刚洗了头。讨厌的小孩,自己洗完了头,却把掉下的头发放在这里不管,什么意思?难道要靠妈妈一辈子吗?我愈想愈气,非要教训她一顿不可!
抓着那团头发,这下子是人赃俱获,还有什么可以抵赖!我朝她的房间走去。
忽然,我停下脚步。
她的头发在我的手指间显得如此轻柔细软,我轻轻的搓了搓,这分明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头发啊!对于一个乖巧的肯自己洗头发的小女孩,你还能苛求她什么呢?而且,她柔软的头发或者是遗传自己的吧?许多次,洗头发的小姐对我说:你的头发好软啊!\噢……\头发软的人好性情。
我笑笑,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不会有太好的性情吧?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我现在握着女儿的柔发, 有如握着一世以前自己的发肤。
我走到女儿的房间,她正聚精会神看一本故事书。
晴晴。我简单的对她说,你洗完头以后有些头发没有丢掉,放在洗脸池上。
她放下故事书,眼中有等待挨骂的神情。
我已帮你丢了,但是,下一次,希望你自己丢。
好的。她很懂事的说。
我走开,让她继续走入故事的迷径……以前,我不也是那样的吗?
(同学们,你读懂了吗?愿你能轻松的回答下面的题目。)
1、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
2、我现在握着女儿的柔发,有如握着一世以前自己的发肤说明了什么?
3、文章第二段是写人物的行动,你能否体会出此时此刻妈妈的神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本文不具体写妈妈的神情呢?
4、你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一句?请有条理的写出来。
九、父亲(胡德斌)
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
上一篇:
《想北平》《我心归去》同步练习
下一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美文欣赏2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现代文课外”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