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4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1]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第一卷(42分)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18分)
1、加点字音、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暴霜露(pù) 音缪(miù) 系燕父子(xì) 洎(jì)
B、铿然有声(kēng) 庐冢(zhǒng) 硿硿(kōng) 罅(xià)
C、莫夜月明(mò) 思厥先祖父(jué) 窈然(yǎo) 咎(jiù)
D、盛以锦囊(chéng) 彭蠡(lí) 三矢(shǐ) 雠(chóu)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姐妹俩十几年来相依为命,吃饭时两人举案齐眉,感情非常好。
B.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C.义门是陈村最古老的建筑,与义门形影相吊的是其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老树。
D.这部拿了国际大奖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说是凤毛麟角。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一个球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积极性,指挥是否正确,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杀人如不能举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⑦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
⑧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⑤⑦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⑦⑧
6.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沛公安在 ② 教以慎于接物 ③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 急于星火 ⑤ 重为乡党所笑 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 ⑤⑥ B ②④ C ①⑤ D ③⑥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每题3分,共9分)
①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遇到微霜,就会受害。所以成都、福州都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赵佶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只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②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
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


浏览完整试题7、对文段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性喜温暖,只能在我国的四川、福建两省生长。
B、荔枝北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可能成为现实。
C、宋、明时期,都进行过荔枝的移植,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D、汉武帝时期曾尝试在长安种植荔枝树,由于养护之人的技术不过关,没有成功。
8、与“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可能实现的。
B、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性的。
C、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植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9、文段②引用苏轼的诗的主要目的是
A、表达苏轼对水果丰富、荔枝鲜美的岭南的留恋。
B、说明荔枝是特别鲜美的水果,吃了以后连官场失意的苦恼都置之度外。
C、借苏轼的诗来反衬目前的荔枝生产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进一步说明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D、借苏轼的诗指出罗浮山下、岭南地区从古以来就是盛产荔枝的地方,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三、文言阅读(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
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10、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君弟:您只管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胜:第二次取胜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率领
D.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2、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          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卓
越的军事才能。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卷 非选择题(108分)
四、(24分)15、将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默写<8分,任选四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思项羽,不恐过江东。
<2>_______________,佳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
<4>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破灭,____________,战不善,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菩萨蛮


展开余下试题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这首词描绘的整个画面有声、有形、有色,有点有面,极为优美。这
首词在三、四、五、六句分别写了江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2)“江南的生活太令人留恋了”这一主题被作者在这首词中强调到了很高程度。请说明理由。(3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4分)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文章略有改动)
18.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19.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6分)
20.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六、语言运用(14分)
21.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4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22.仿照下列例句,以“夏天”、“秋天”为情境,写两段与例句句式和意蕴相同的话。
仿照横线前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基本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6分)
例句:微笑是春天里的一缕轻风,温柔地吹拂着每颗沉睡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地苏醒。
微笑是夏天里的 。
微笑是秋天里的 。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个人做生意折了本,仅仅剩下一文钱,其中一人准备扔掉时,另外的一个机灵一动,说:“有办法了。”于是他们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一些树枝,做成了一些小玩具风车,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的便销售一空。而后他们俩用所得的钱做本钱,继续做这个不起眼的生意。几年后,他们俩都成了富翁。
事情就是这样,眼看似乎山穷水尽,遂即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请以“困境”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叙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只要是与话题相关即可。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B D C C B D D C A C D D B
15、(1)现在梁赵交战,精兵强将必然全部投入放在邯郸前线,国内只留一些老弱病残。
(2)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
16、 略
17、1)风景之美 生活之美 人物之美
(2)游人恋江南,合乎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出江南的好处。
18、(1)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
(2)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
19、(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 。
(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
20、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21、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22、参考答案:
微笑是夏天里的一片绿荫,真诚地呵护着每颗烦躁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平静。


展开余下试题微笑是秋天里的一串硕果,多情地告慰着每颗稚嫩的心灵,期待它们慢慢成熟。
23、略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惬(qiè)意 机杼(zhù) 穴罅(xià) 针砭(biān)时弊
B.矫(jiáo)情 钟磬(qìng) 关卡(qiǎ) 夙(sù)兴夜寐
C.虔(qián)诚 尸骸(hái) 蹊(qī)跷 惩(chěng)创武功
D.祈(qí)祷 庐冢(zhǒng) 歆(xīn)羡 暗自诧(chà)异
2.下列各组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澎湃 编辑 阴谋密计 逸闻旧事
B.自诩 寥落 惊心动魄 嬉笑怒骂
C.坍驰 跋涉 黯然销魂 芸芸众生
D.落漠 喋血 赁屋授课 陨身不恤
3.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散文家在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了
广泛而深入的 ,散文创作更加欣欣向荣。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③“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
到有无限 。
A.探求 点缀 启迪 B.探索 点缀 启示
C.探求 衬托 启迪 D.探索 衬托 启示
4.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没有。”
B.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
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D.一般地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B.为了避免这类事件不再发生,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C.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D.尽管能源生产和运输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6.下列各句中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家语委即将出台《人名规范用字表》,给那些起名喜欢剑走偏锋、找来富有含义的生僻字为孩子起名的人士戴上“紧箍咒”。
B.2004年雅典奥运会圣火火炬的设计别有用心,体现了本届奥运会“和平•和谐•传承”的主题,彰显着现代雅典的风格。
C. 相对姚明的炙手可热,王郅治和巴特尔仍然是当初的那个样子,王郅治的境遇与两年前加盟NBA时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
D. 这一黑社会团伙到云南秘密购置了一批武器后,如虎添翼,气焰更嚣张了。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
8.选出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用法相同的一句 ( )
A、即其处,则或咎其欲出者。 B、君子其无废先王之政。
C、其孰能讥之乎?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耶。
9.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 ( )
(1)与她交谈, ,绝无肤浅和媚态。
(2)当人怀着淡泊的心境观照那 的时候,他就在瞬间体悟到了永恒。
①就像她的作品,平实自然,最突出的感觉是她的平和自如
②最突出的感觉是她的平和自如,就像她的作品,平实自然
③白云青山、幽谷清泉,茅舍板桥、牧童樵夫
④白云青山、茅舍板桥,幽谷清泉、牧童樵夫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下列对联与人物联系正确的一项是( )
A.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苏东坡)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贺)
C.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发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三父子和韩愈、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四大散文家)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着屐,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顒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饿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兄盛公,高尚不仕 高尚:高傲,不顺从
B.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遣送:嫁妆
C.出市买易 买易:买卖交换
D.一旦携妻子泛江湖 一旦:如果有一天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非其力不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为村里所诬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隐居衡山之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并遣使存问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刘凝之“慷慨大度”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 )
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 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④征为秘书郎,不就
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 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凝之羡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侄子们,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