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15  
标签:粤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5]
华附2010届高三综合测试二语文
华师附中2010届高三综合测试(二)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狙击 沮丧 龃龉 含英咀华
B.竹竿 旗杆 攻讦 气宇轩昂
C.拮据 反诘 桔梗 结党营私
D.怅然 怆然 疮痍 为虎作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急驶而过的大卡车使路面上灰尘漫天,我忍不住打了个很响的喷嚏,惹得不少行人侧目而视。
B.这片闲置的土地上将要建立一个大型商场的消息不胫而走,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或
许仅仅只是传言。
C.他的两个女儿不仅人漂亮,而且人品也好,一个热情大方,一个温柔恬静,可谓各得其所,
人见人夸。
D.德国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超过预期的一倍,政府面对方兴未艾的
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诺贝尔奖评选的有关传统规定,候选人名单在50年内都禁止不能对外公开。尽管如此,依
然有许多机构热衷于预测诺奖得主。
B.国庆中秋长假,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季节变化的双重压力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增加了难度,
但内地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可防、可控。
C.教职工代表大会期间,广大教职工代表认真阅读领会《学校八年发展纲要》的精神实质,提
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D.温家宝总理及时更正其文章中的一个小错误,向读者致歉,他表现出来的严谨治学、实事求
是的态度受到民众的广泛赞誉。
4.下面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本人比较认同这样的国学定义:国学分为狭义上的国学和广义上的国学,狭义上的国学就是
指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民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之总和
② 对国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可能会像对文化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一样,看来是非
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③ 但是,如果对研究讨论的对象没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标准,对对象的讨论和认识往往就会公说
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研究和讨论往往就深入不下去
④ 尤其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就是当年的国学大师们,如章太炎、梁启超等人,
对国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分歧
⑤ 因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很难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A.①②③⑤④ B.⑤①③②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⑤④③①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②,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③。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 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③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过:超过
B.始皇下其议 下:下交
C.以非上之所建立 非:指责
D.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举:推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何以相救哉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无战争之患 是社稷之臣也
C.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何以伐为
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吾从而师之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李斯认为必须焚书的理由的一组是 ( ) (3分)
①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②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③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④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⑤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
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
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
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
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人 闻 令 下 则 各 以 其 学 议 之 入 则 心 非 出 则 巷 议 夸 主 以 为 名 异 取 以 为 高 率 群 下 以 造 谤 如 此 弗 禁 则 主 势 降 乎 上 党 与 成 乎 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②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从弟
刘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从弟,堂弟。
(1)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4分)
(2)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3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以前3题计分)(6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2)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展开余下试题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两项且全正确的给5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 ) (5分)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
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
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
作品的。
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
是诗意化的。
13.下面可以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一项是 ( ) (3分)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B.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14.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中,都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4分)
15.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联系文意,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凌仕江
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
  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
  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舒服的眼药水。
  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汇我睡了十年好觉。
  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的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三国的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
  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象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可为什么我只看见那些时尚宠物,它们在青草地上撒拉的样子实在是比饲养人可爱。
  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籽,更没跑到报社要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孩儿顺手给他两个月饼,他才知中秋月夜呵。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他泪如雨下。尽管如此,我仍认为这个兄弟是幸运的,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月光伴着他入睡,月光吻着他疲惫的心灵,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何等的可遇不可求的月夜情愫呵。
  如果说,月光最懂浪子的心,我则更相信城里的月光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
  可现在,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夜空不仅月光难觅,就是白天里的云朵也不肯出来了。
  现在我多想摘一朵西藏的云,放在窗前抵制喧嚷的尘埃。让她像一页窗帘,抚摸黑夜里滋生的丑陋藤条。我在西藏的时间很短,虽然只有十来年,可惜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想西藏之外的事情了。十年中的西藏,我并没有好好构思那么多的云朵——只有一次在车里听着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与那么多的云朵擦肩而过。那是在与邻国印度仅一线之隔的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错那——一个比手姆指还细小的地方。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想得偏多的就是我此时踏步的城市。在错那的云朵之间穿行,我想象所有的城市都该是亮晶晶的,包括它每天所诞生的故事。那时,总感觉云朵每时每刻都在眼前飘,她是属于我的。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
  冬季的错那,冷若冰霜。稀少的牦牛像爬山虎那样保持一致的姿态望天,偶尔低头看看光秃秃的错那;但这是一天中少有的事情。牦牛望天已习惯成自然,那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同稀疏的错那人一样。在拇指粗的错那,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很多时候是天说了算。
  玻璃般的蓝天,云朵好似神山上盛开的雪莲,当太阳落泪的时候,大块大块的玻璃都被那贞贞洁洁的云朵柔碎了心,一丝一缕地飘飘然落到湖光里。
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趟过冰河想去发现一种牛粪精神,可我发现的只有云朵。
  平生最爱西藏的蓝天,可走出那片天之后,我才发现城里的蓝,都是假的。
  只有点缀在西藏最西边的那些云朵真诚得让我梦里放歌——
  如果特堤斯海枯了,还有一朵云,那就是我飞过西藏上空所留下的一滴泪!
  到那时,我一定能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为我纵情歌唱——
好一朵西藏的云朵,好一声唱不够的呀拉索!
16.文章开篇从一座“满眼是灰”的城市写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7.为了写西藏的云朵,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作了充分的铺垫,请用简洁的语句分点概括这些用作
铺垫的材料。(4分)
18.联系本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作为文章的标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一21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展开余下试题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即使这些教师不学无术,学生也会巴结,以便日后自已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 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
19.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状况?他上任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
传统和校格”?(5分)
20.文章写蔡元培引进陈独秀和胡适,这两处的写法有何不同,分别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特点?(4分)
21.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依据本文内容,说说本文哪些方面体现
了蔡元培的这一特征。(6分)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今年8月15日以来,全国各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严厉措施整治酒后驾驶。请你拟一条温馨提示,
提醒驾车者不要酒后驾驶。要求:主题突出,前后两句,字数相同,不超过16字。
23.将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要求:改写后的句子意思要完整,要点不能遗漏;个别词语可
以调换;句子要通顺。
①蒸发盐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现象。
②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现象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③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滩。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理学家罗伯特在地铁车站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台阶中间,而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有看见他一样,匆匆走过,个别人甚至从男子身上跨过。罗伯特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他停下来之后,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停了下来。很快,这个男子身旁聚集了一小圈关心他的人,有人给他买了食物,有人给他送来了水,有人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男子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罗伯特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人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就可能会改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09-2010学年高三综合测试(二)
语 文 答 案
1.D(A狙jū击,沮jǔ丧,龃jǔ龉,含英咀jǔ华;B.竹竿ɡān,旗杆ɡān,攻讦jié,气宇轩xuān昂;C.拮jié据,反诘jié,桔jié梗,结jié党营私;D.怅chànɡ然,怆chuànɡ然,疮chuānɡ痍,为虎作伥chānɡ)
2.B(A侧目而视是指不满而又惧怕的看着,这里与前文的语境不符合;C“各得其所”原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后多指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或处理。这里与句子意思不相符合。D“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停止。是褒义。)
3.D(A表意相反,“禁止”与“不”保留一个;B成分残缺,应在“可控”后加“的范围”; C 搭配不当,应改为“认真阅读《学校八年发展纲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4.D(②句提出对国学统一定义有困难的问题,⑤④句说明原因,③说明明确定义的必要性,①句提出自己所认同的看法。)
5.D(举:揭发。)
6.B ,助词,的。(A介词,用;连词,来。C动词,做;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D表示转折,表示顺承)
7.B(①不是李斯所言,②是李斯反驳淳于越的话,不是他认为必须焚书的理由。)
8.A(“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
标签:粤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华附2010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