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6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5]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笙箫(shēng) 颓圮(jǐ) 漫溯(shuò) 典押(yā)
B.叱咤(zhà) 寂寥(liáo) 刀俎(zǔ) 租赁(lìn)
C.忏悔(qiān) 解剖(pōu) 作揖(yí) 涕泗(sì)
D.褴褛(lán) 谄媚(xiàn) 荤腥(hūn) 横亘(g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沧茫    峥嵘     风华正貌     桀骜不驯
B.荆棘    精旱     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
C.步履    尸骸     毛骨悚然     搏闻强记
D.谦逊    遒劲     黯然伤神     惊心动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自身修养,小恶丛生,就会集腋成裘,铸成大错。
B。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出台多年,还是有许多消费者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面对无良商家,只是发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叹。
C。刚从贫困山区支教回来的刘老师心情沉重地说,教育城乡统筹很有必要,现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与城区同龄人相比良莠不齐,差距较大。
D。胖大婶是个心肠极热之人,无论瓜田李下,还是婆媳之间,有难处、有矛盾的地方,都有她胖胖的身影,有她热情的话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晨光初显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巷子里,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B。秋天的香山,是一个很美的季节。
C。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一度徘徊了很久。
D。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杜牧《赠别》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孩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B。“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C。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D。还有不少因素使铁容易生锈,如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表面粗糙,铁中杂有其他金属……等等。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6.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 信:信用
C.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D.顾计不知所出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B. ①今行而无信 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 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乃今得闻教
D. ①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11、与“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B.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C.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展开余下试题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於期将军自刎。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4分)
⑵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分)
⑶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两小题。(共8分)
乡村里的音籁
徐志摩
小舟在垂柳阴间缓泛——
一阵阵初秋的凉风,
吹生了水面的漪绒,
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
静看着一河的波幻,
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
田场上工作纷纭,
竹篱边犬吠鸡鸣:
但这无端的悲感与凄婉!
白云在蓝天里飞行:
我欲把恼人的年岁,
我欲把恼人的情爱,
托付无涯的空灵一一消泯。
回复我淳朴的,美丽的童心:
像山谷里的冷泉一勺,
像晓风里的白头乳鹊,
像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
(选自《志摩的诗》)
14、本诗写了哪些乡村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5、第三节里“但这无端的悲感与凄婉”一句似乎与前面的场景不协调,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6、补写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共6分)
⑴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 。
⑶大行不顾细谨, 。
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作者 ,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小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娃娃的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就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走在这“回来再说”的空挡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的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的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卖粮食一样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鸣。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都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我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着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7.在“唱戏”和“看庙”两件事的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列点回答。(每点用序号标明)(4分)
18.文中所表现的“我”对父亲的情感中,除了怯意之外,还有什么?联系文章的内容或者语句简要分析。(6分)
19.你认为“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
20.请简析第一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六(12分)
21.将下面四句话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写序号。(4分)
①使作者那行云流水般的文思有舒卷自如之妙 ②不管文中材料怎样零碎 ③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它们组织起来 ④看上去怎样“散”
从布局谋篇上看, 而无散漫不羁之弊。
22.根据示例,仿写句子。(4分)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如果你是 ,那快乐就是 ;如果你是 ,那快乐就是 。
2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评论的主要观点,不可超过十二个字。(4分)
据报道,近些年我国申遗热持续升温,目前全国约有二百个申遗项目,其中一百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按照联合国一个国家一年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还要艰苦奋斗一百年以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精神功能是世界遗产主要属性。如果为拿着遗产招牌赚大钱,甚至为捞取“文化政绩”,而不惜血本拼申遗,显然不值得,因为联合国对世遗赚钱早有“紧箍咒”,规定遗产地禁止商业化,不准搞过度旅游开发,否则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世界遗产不是提款机,功利性申遗须摒弃,过度开发世遗搞旅游无异于饮鸩止渴,指望申遗带来旅游大发展、为地方财政赚大钱,是行不通的。(选自《新民网》)

七、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回味是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回味是一种借鉴,回味一些还在发光的金子,学得一些还可实用的东西;回味是一种醒悟,醒悟人生的道理;回味是一种升华,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我们需要回味自己所看到的,所学到的,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臻于完美。通过回味,你会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体验新的感觉,触碰另一个开始。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以“回味”为题,不得变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选B A、溯sù 圮pǐ C、忏chàn 揖yī D、 谄 chǎn
2.选D   A、沧-苍 貌-茂 B、陨-殒 旱-悍 C、搏-博


展开余下试题3.选B  A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多含褒义,不符合此处语境。C良莠不齐: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参差不齐”。D 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此处是望文生义。
4.选A   B主宾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要么说“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要么说“在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 D多重否定不当。
5.选C  A“十三、四岁”和“十五、六岁”表示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B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D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6.C (A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项八股文过关了\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错。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D项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错)
7.C (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8.D (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过批判。)
9.选B 信:信物。
10.选A 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表转折;表承接 C。于是;才D。因为;来
11.选D 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12.D D项说法是对反面人物的评价,而荆轲是正面形象。
13.①樊将军因为处境很困难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利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②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
③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的封地做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
14.主要写了田场劳作、鸡犬相闻、儿童嬉戏等乡村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留恋、对纯真人生的向往。
15.这是诗人将自己的现状与眼前的乡村生活进行对比,产生了悲愁。
16.(略)
17.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热爱民间艺术、对儿子充满期望、爱儿子(每点2分)
18.①敬仰(感激)。“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带我去看庙,让我开阔眼界;
②崇拜。看庙时,“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父亲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
③依恋。父亲送我上学,“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
④怜惜。父亲年老的时候对我有怯意,“眼神使我凄然”,我更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瞪圆了的眼睛。
(每一点要有性格的概括,也要联系文本分析。写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点2分。)
19.父亲对我的怯意,是因为:①父子之间感情有了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修养存在着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年龄发生了变化⑤儿子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写出三点得4分)
20.①第一段写“我怕我父亲”,引出下文写父亲对“我” 的爱,并形成反衬。
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也可以说形成了反衬)。
③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答出两点来即可)
21.②④③①
22.如果你是花儿,那快乐就是一滴晶莹的露珠;如果你是鸟儿,那快乐就是一方湛蓝的天空。(除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情调一致)
23.申遗热宜降温。(大意对即可)
作文点拨:
“回味”既须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回味”尽管只是一个词,但它的写作内容比较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不论是古人的事还是国家、民族的是,只要是过去的是,都可以写,但又都得品出点什么东西来。体会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情感,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等。 (116.209.120.8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