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010  
标签:语文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0]
项城三高2010——2011学年上期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
项城三高2010——2011学年上期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新课标卷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10)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上,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浏览完整试题(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选自2008年11月17日“浙江在线”,有删改)
1.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是(3分)(  )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最高要求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最低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 隐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 造:拜访
5.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3分)( )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分)
_______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子曰:“质胜文则野, ; ,然后君子。”(《论修身》)
(2)若夫乘天地之正, ,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3)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4)谨庠序之教, , 。(《孟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
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
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
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
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节选)
余 玮
(1)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他没想到,在这里一呆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且一辈子的研究主要与哲学挂勾。这位中国尚存不多的“国宝”级哲学大师还出任了社科院宗教所的名誉所长。
(2)建国不久,任继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地献身到工作当中,在自己的领域中大展身手。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北大教授,他对此非常满意。没想到,在1957年一个有关哲学史定义的会议上,他的发言被一些专门打棍子的“学霸”批判为修正主义。当时,他并没有真正将此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想到无论对他还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这只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兆或序幕。
(3)接受采访时,任继愈说:“毛泽东对宗教问题始终是注意的,这一点我原来没有领会,和他交往几次,体会比较深。比如,我过去写过的一些有关佛教史研究的文章,毛泽东都看过。”1959年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指基督教)有没有人研究?任答,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于是,毛泽东评价任继愈是“凤毛麟角”。


展开余下试题(4)1963年冬天,周恩来访问非洲14国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加强研究外国的工作,筹备建立一些研究所,还成立了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在这个报告上,毛泽东于1963年12月31日作了批示,说这个报告很好,但唯独没有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我们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因为有了这个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但不久“文革”开始,任继愈经过几番波折后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5)在干校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早上出去参加劳动,晚上回家睡觉,成天很少说话。任继愈为人十分和善,很少有人为难他,但由于在那里光线太暗与劳动过度,他的右眼患了严重的眼疾,左眼视力也受到损害。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经历得太多太多,他自己也懒得花时间去梳理那些点点滴滴的“不愉快”。医生嘱咐他为了保持目力,夜间不能看书和写字。
(6)“文革”后,任继愈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上世纪80年代,他重新提出了“儒教说”,并在他主持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室。
(7)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继愈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这个观点。从1980年《从儒家到儒教》,1982年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到1984年的《佛教向儒教靠拢》,1986年的《重视儒教的研究》再到1988年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他在学术著作上,详细地阐述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他从儒教的发展与演变、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等各个方面,透辟地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性特质。他在文章《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中写道:“儒教作为完整形态的宗教,应当从北宋算起,朱熹把它完善化。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称为理学或道学的这种体系,我称之为儒教。”同时他认为,宗教之所以是宗教,有它的本质部分和外壳部分,本质是信仰与追求,外壳是信奉对象、诵读经典的组织形式。儒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本质部分就是提倡禁欲、重“忠孝”、尊“三纲”,这既是宗教思想,也是政治思想,它比较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生存要求。而其外壳部分则是,它信奉“天地君亲师”,这符合宗教外壳的组织形式。对于一个宗教的认定,重要的是信仰的本质,而不在于形式。
(8)任继愈的“儒教就是宗教”的学说,在学术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由此引发了近20年的哲学大讨论。这个论点已经慢慢被人认同,而这种认同感,直接又与华人的自我文化价值认同紧密相连。
(9)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始终认为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国情出发,而“多民族统一大国”则永远是中国的国情。当然,他仍然坚信人类走到某一天,有可能便会进入“大同社会”。国家组织消亡,而宗教与哲学依然存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术研究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然而任继愈先生却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研究的积极态度,并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作为。
B.建国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处于落后状态,毛泽东同志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做了具体的指示,于是任继愈开始进行对佛教的研究工作。
C.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中国的宗教”理论不同于当时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但经过几十年的论证,这一观点渐渐得到认同。
D.任继愈认为佛教和道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亚于儒教。
E.本文通过对任继愈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这位“国宝”级哲学大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2)文章三、四自然段两次写到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指示,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在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却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先生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请分条作答。(6分)
答:
(4)文革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成天很少说话。80年代,他却提出“儒教说”试图打破思想界公认的“中国无宗教”学说。对于这位哲学大师自己的人生哲学,你有何评价,请结合文章简要论述。(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学者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的命运,这个影响巨大的节目在进入风雨飘摇期的同时,也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B.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人世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
C.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疲于奔命,再加上人口失控,嗷嗷待哺的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概与理性反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各地教材大换血,鲁迅的多篇作品“被踢出去”,网友质疑道“时代确实不同了,但谁又能否认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精神了呢?”
B.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打乱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哪怕是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回答不出,因为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课堂的闪光点。
C.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
标签:语文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项城三高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