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277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7]
2010年度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三峡》练习
三 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三)
①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②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7.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题上加标点即可)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浏览完整试题①迳狼尾滩 ②负刀牵牛
③虽途迳信宿 、 ④犹望见此物
⑤相去二里 ⑥悉作人面形
⑦或大或小
19.试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20.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
21.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何以得名的原因。
22.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三、写作
23.夏季,你是否见到过一场暴雨过后的河流?请写一段话,说出河水暴涨的情况,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三)17.……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起,……人,……牛,……黄,……高,……回,……宿,……物。……曰:“……牛,……牛,……暮,……故。”
18.①经过 ②背 ③即使 住两夜 ④还 ⑤距离 ⑥全、都 ⑦有的
19.江水又向东,流经狼尾滩,又越过人滩,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的水流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那些石块棱角清晰,分布在几十步中,都像人面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其中特别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
20.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
21.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
22.都写了岸边的石的形状,都用了比喻手法和引用说明。不同点:①段写法由近到远,抓住一块岩石去写。②段由远到近,从大到小,写了一些石块给人的总的印象。
三、23.(略)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②五色交辉( )
③四时俱备( ) ④晓雾将歇( )( )
⑤夕日欲颓( )(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无与为乐者( )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
(三)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展开余下试题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冻风时作 ②未百步辄返
③娟然如拭 ④ 面
⑤茗者 ⑥罍而歌者
18.翻译下列语句: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19.请你把本文写景的语句和抒情语句在原文上标出。
20.找出本文的比喻句。
三、写作
21.记一次郊游
要求以写景为主,同时写出自己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1.liáo mò tuí lín yuè yù qǐn zǎo xìnɡ
2.①回复信 ②交相辉映 ③全、都 ④早晨 消散 ⑤将要 坠落 ⑥(借代)鱼 ⑦考虑,想到 ⑧共同、一起 在 ⑨形容水的澄澈 ⑩只是 清闲的人
3.①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微 ②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
4.①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②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⑤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⑥(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二、(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6.“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8.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9.……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
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13.月色皎洁。空灵。
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6.叙事 描写 议论。
(三)17.①起 ②就 ③擦 ④洗脸 ⑤煮茶⑥端着酒杯
18.①高高的柳树夹住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微微有些湿润。②用泉水烧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驴子的。③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
19.写景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清澈见底”,“柳条……柔梢披风”等。抒情的:“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
20.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如倩女之 面,若脱笼之鹄”等。
三、21.(略)
观 潮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 )雷霆( )艨艟( )( )奔腾( )
乘骑( )如履平地( )倏尔( )一舸无迹( )
善泅者( )罗绮( )倍穹( )僦赁( )(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 ) ②吞天沃日( )
③则一舸无迹( ) 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 )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
⑧倏尔黄烟四起( )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 )发( )身,手( )十幅大彩旗,( )先鼓勇,溯( )而上,( )于鲸波万仞中,(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0.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1.概括两段内容。
12.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3.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三、写作
14.你欣赏过那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吗?请写一段话,写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表演经过。
参考答案:
一、1.yǐn tínɡ ménɡ chōnɡ bēn jì lǚ shū gě qiú qǐ qiónɡ jiù lìn
2.①当……时 ②用水淋洗 ③船 ④马 树立 ⑤加倍高 ⑥租用 即使 ⑦巨浪 浪头高 ⑧忽然 ⑨江岸 ⑩城墙 连接
3.披 文 持 争 迎 出没 腾身
4.①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②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③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④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
二、(一)5.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6.形、色、声、势
7.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8.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9.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0.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11.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2.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3.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14.(略)
湖心亭看雪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展开余下试题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3.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写作
14.题目: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①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⑤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 客 客 于 客
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三、14.(略)
诗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
候骑( ) 鸡豚( ) 叩( )门 萧( )关
箫( )鼓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 ②带月荷锄归( )
③道狭草木长( ) ④但使愿无违( ),( )
⑤使至塞上( ) ⑥单车欲问边( )
⑦江入大荒流( ) ⑧仍怜故乡水( )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本诗是第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 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
③《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
4.填写诗句。
① ,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
③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
④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
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2010年度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