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88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8]
乐山外国语学校10-11学年度上第一学月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用)
乐山外国语学校高2012级10—11学年度(上)
第一次语文月考试题(2010.09)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自己的考号、班级和姓名。
3.我易人易不大意,我难人难不畏难。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墙垣 捉谜藏 重章迭句 载笑载言 无与士耽
B.愆期 名信片 鸠占雀巢 信誓旦旦 夙兴夜寐
C.窈窕 必需品 白头偕老 甘之若饴 投桃报李
D.伶聘 挖墙角 纵横驰骋 坚如磐石 含情脉脉
答案及分析:C(A“重章迭句”应为“重章叠句”,“捉谜藏”应为“捉迷藏”;B“鸠占雀巢”应为“鸠占鹊巢”,“名信片”应为“明信片”;D“伶聘”应为“伶俜”,“挖墙角”应为“挖墙脚”。)
2.下列“相”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不相从许 ②还必相迎取 ③誓天不相负 ④不得便相许 ⑤好自相扶将
⑥蹑履相逢迎 ⑦怅然遥相望 ⑧及时相遣归 ⑨嬉戏莫相忘 ⑩相见常日稀
⑾久久莫相忘 ⑿六合正相应 ⒀黄泉下相见 ⒁仰头相向鸣 ⒂儿已薄禄相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⑾⑿⒀⒁/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⑾/⑩⑿⒀⒁/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⑿⒁/⑨⑾⒀/⒂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⒀/⑾⑿⒁/⒂
答案及分析:B(①②③④均为偏指动作一方,可译为“你”/⑤⑥⑦均表动作偏指一方/⑧⑨⑾都偏指动作一方,可译为“我”/⑩⑿⒀⒁都是“互相”的意思/⒂可译为“相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量有限,其债务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到直接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10年四川卷 4.C)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10年全国卷Ⅱ 4.B)
C.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10年山东卷 4.D)
D.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10年湖北卷 4.C)
答案及分析:A(B项“凝聚”和“骨干”不搭配,“产量成为品牌”搭配不当,可改为“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一个著名品牌”;C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D、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考点知识补充:
检查病句的方法:审读法、简缩法、类比法;还有:检查介词,滥用介词,容易造成主语残缺;检查否定词,误用否定词,造成表意不明,意思相反;检查代词,误用代词,造成指代不明;检查关联词,看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检查并列短语,看前后搭配是否恰当;检查“能否”一词,看前后语句、语意是否对称。


浏览完整试题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在极短的篇章中叙写极曲折的情节。
B.旧时结婚要选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就叫“六合”。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北朝梁萧统的《文选》。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
D.封建礼制对妇女的具体要求就是“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制对妇女的行为也有一套惩罚措施,这就是汉代提出的“七出”之条,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以上七条中违背一条,夫家即可休之。
答案及分析:D(A项错在“在极短的篇章中叙写极曲折的情节”;B项颠倒了干支的定义;C项错在“反映了失意文人……情绪。”)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0年辽宁卷,1162字)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苦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时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到孔家店”,要打到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5.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B.《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C. 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D.“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6.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B.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C.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D. 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曲解文意。“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我们从第五段可以看出,《论语》作为一部经典,“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而这“主要影响”也必须建立在《论语》的基础上,我们也就不能武断地说《论语》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另,文中并未说“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这种“原因”的归纳不正确。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文中并没有完全否定孔丘思想不具有保守性。
考点知识补充: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命题特点
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源流倒置、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转化失误。
解题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①明确说明对象,把握作者大致的见解倾向;②把握各段大意,并把中心词或关键词画出。→再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推敲上下文。→再看一次题干,确认是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最后做出判断。
“整体把握——局部品味——回到整体”。
三、(9分,每小题3分) (09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他们服从和学习的一定是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那么他们的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展开余下试题 【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
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原文详解】:
安石记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①,故学②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注】
①政教:政治与教化。
②学:学校,学府。
【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①之法,立乎其中。乡射②饮酒、春秋合乐③、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④、献馘⑤、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⑥、释菜⑦,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⑧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⑨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⑩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注】
①党庠、遂序、国学:《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郑玄说:“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指各级各类学校。
②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
③合乐:谓诸乐合奏。
④受成:听受出师成功的禀告。为旧时军制中的一种礼仪。
⑤献馘(guó):古时出战杀敌,割取左耳,以献上论功。亦泛指奏凯报捷。
⑥释奠: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⑦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⑧服习:熟悉,犹习惯,适应。
⑨百执事:犹百官。
⑩二帝、三王: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
【译文】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①之久,则四方之学者,一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②、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豫③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④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五年也。
【注】
①陵夷:衰败,衰退。
②浮屠:佛陀;和尚。
③不豫:不参与。
④不然:不合理;不对。
【译文】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 乐山外国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