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032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2]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运用(19分)
1.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框内。(2分)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suǐ?(《画山绣水》)
2.默写。(8分)
①蒹葭凄凄, 。(《诗经•蒹葭》)
②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③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④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⑤欲将轻骑逐, 。(卢纶《塞下曲》)
⑥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愈《进学解》)
⑦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 ,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3.名著阅读(4分)
①人物榜(2分)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
选段中的罗刹是指 ,她言语中的“我子”指的是 。
②故事苑(2分)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讽刺性的故事情节贯穿小说,请各写出一个在小人国和飞岛国的荒诞的讽刺性情节。
小人国 。
飞岛国 。
4.下面这段话中的四句话有三句有语病,请选两句加以改正。(2分)
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②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③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和美观,还要会认会写。④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选 句,应改为:
选 句,应改为: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一谈你对这“三境界”的理解。(3分)
二.阅读理解(51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至7题。(6分)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蒹葭苍苍,白露未已”这幅图画,并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浏览完整试题
7.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怎么看待诗中的主人公?(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至12题。(16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自是数年之后( )
9.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11.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5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2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3分)
12.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三)阅读《荒漠中的苇》,完成13至18题。(14分)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3.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的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
植物——苇!”一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如何理解这种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第④段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白洋淀、沙家浜、渤海湾、黄海滩的苇的生活状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说你对“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一句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结尾写道:“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联系全文,说说“一种美妙的景象”的具体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至24题。(15分)
恰到好处
杨述
①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①。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②的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②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③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③。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 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
④“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⑤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依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什么事都要不长不短,不快不慢,不多又不少,那岂不是变成折中主义了吗?孔夫子讲过:过犹不及。你的说法很像儒家的中庸之道。”我说: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按自己的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自己以为“恰到好处”,其实是一种主观上的想象。我说的“恰到好处”,也不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过”与“不及”,是按孔子所说的标准来衡量的。我们常说做事要恰如其“分”,这“分”也就是标准的意思。孔夫子认为的“分”和我们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对“过”与“不及”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客观的实践的标准。这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寻找这个客观标准,就要下番调查研究功夫,认真走群众路线;而且要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情况是“过”,什么情况是“不及”,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注释】①宋玉: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②东家之子:邻居东家的小姐。③不瘟不火: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19.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西湖,也有如“东家之子”之美,这句诗是
(2分)
20.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1.文章开头第①段以“东家之子”故事入题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22.第④段作者议论“过”与“不及”两方面时,着重议论的是 ,着重议论这方面是因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23.梳理文章第⑤段的论证过程,体会作者严谨的论述思路。(3分)
作者首先针对一些人的疑问,把 与 作了区别,然后阐明 ,最后告诉人们 。
2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哪一则更适合作选文第③段的事实论据?为什么?(3分)
【材料1】南朝名医陶弘景发现巴豆(植物巴豆的种子)特性最泻。明朝的李时珍,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而且可以治疗慢性腹泻,只有大剂量才会造成腹泻。
【材料2】全球著名玩具制造商TY公司的营销策略是,生产的玩具不管多么热销,但都会在生产一段时间之后就宣布停产。这就使得一些老产品反而成了收藏家争购的对象,此举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
三.作文(50分)
不要尘封你的心灵/青春的世界里/没有忧郁
不要学着冷漠/忘了给别人/给自己/一声笑语
不要蜷缩在书堆里/外面是花香鸟语/阳光属于你
青春如此可贵/需要你/欣赏、创造、亮出自己
生活如此美好/师恩、亲情、真诚的友谊/萦绕着你
世界如此辽阔/等着你/远足、寻访、探索奥秘
快打开/把心儿打开
去收获——
一份惊喜/一份感动/一种人生的美丽
请以“把心儿打开”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见解,展开想像,抒发情感……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1.醇 cuán lín 髓2.略
3.①铁扇公主或玉罗刹②红孩儿或圣婴大王
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 与鬼魂谈话
4.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③国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
④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的认识。
5.第一境界为立志或预期或树立目标,第二境界为努力或勤奋或为之奋斗,第三境界为获得或成功或豁然开朗。(意对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
6.①秋日的早晨,水边芦苇茂盛,晶莹的露珠在苇叶上滚动着。(有描述,语句流畅即可)
②烘托凄清苍凉的秋景,展现人物内心的怅惘。
7. 主人公虽有求而不得的惆怅但却更有执着不已的精神。
8.①青绿色②耐寒常绿的树③同“返”,返回④日光9.略
1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各举一例即可,如对仗: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声律:四六句;藻饰:夸张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12.同意。写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得一分,写出对世俗的厌恶对功名的鄙弃得2分。
13.突出苇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反衬苇顽强的生命力(1分)
14.表现我内心的惊讶,觉得不可思议(1分)因为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植物生长。(1分)
15.蒹葭苍苍就是写苇茂盛的样子(1分)与荒漠中的苇形成对比(1分)
16.与荒漠中的苇形成对比(1分)衬托荒漠中的苇的不成气势(1分)突出荒漠中苇的不凡的生命活力(1分)
17.生命是脆弱的,然而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1分)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1分)
18.“一种美妙的风景”指在茫茫戈壁中,在一片粗糙的沙石间,生长着一小滩芦苇,成为荒漠中的美妙风景。(1分)作者把它看作是美妙的风景表明了作者对生命活力的赞美(1分)表达了自己在寂寞的旅途中都会像苇一样珍视生命,努力生活。(1分)
19.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20.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21.为“恰到好处”做了形象的描述;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议论;为“恰当好处”做了事实论据。(答到2点就给全分)
22.过(1分)因为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
23.作者首先把“恰到好处”与折中主义做了区别(1分)然后阐明做事要恰如其分(1分)最后告诉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1分)
24. 【材料1】更适合作选文第③段的事实论据(1分)。因为在【材料1】中,从“李时珍发现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仅不会引起腹泻,而且能治疗慢性腹泻”这一事实,得出的观点“凡事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与选文 的观点一致(2分)。【材料2】中,TY公司的营销策略是让产品数量锐减乃至停产,造成消费者的饥渴心理来达到目的,这与选文观点不一致。(意近即可) (58.217.119.114)
上一篇:
人教版初一语文期末试题
下一篇:
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九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