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05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5]
江苏省镇江市2011届高三测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2011届高三测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吭声/引吭高歌 埋怨/埋头苦干 炮烙/如法炮制
B.折本/不折不扣 蛮横/飞来横祸 和面/和衷共济
C.落枕/丢三落四 复辟/鞭辟入里 咀嚼/咬文嚼字
D.乘船/千乘之国 阿谀/刚正不阿 积累/果实累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世界惊讶的,不仅是张艺谋导演的表现技巧,更多的是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深厚,让世界人民发现这头东方睡狮终于醒了。
B.一直以来,有学者呼吁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考试,这是比取消统一高考更核心的高考改革问题。
C.最近,北京出台规定:“暂停对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以及不能提供一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发放贷款。”
D.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低碳经济模式”(不超过30个字)。(4分)
经济发展中,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坏了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加快了气候变暖的进程,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模式”的概念产生了。
“低碳经济模式”指: ▲
4.2010年,第十二届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请你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上海世博会”的观感或感言。要求运用比喻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如皋二烈士事
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清兵日益众,势不敌,始为所擒,以见大帅。大帅重其勇,欲降之,谓曰:“子今为我一家人,共定天下,公侯可立致矣。”鼎台痛斥骂,大帅复不忍杀,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终不屈。身遍被絷缚,鼎台奋力一决,缚皆寸断,夺刀犹杀数人。大帅怒甚,命磔之。鼎台骂不已,抉其舌,而以他物塞口,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元博好义,少力学,顾不得为诸生。南都既陷,矢志必死,以父在,授经于同里家,入束脩为养。从父命,不得已剃发;而以“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刺于左右臂,人亦莫之知也。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不得,值县隶至,语之。元博不能隐,遂谓县隶曰:“吾所以未死者,六旬老父在也;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若竟持吾赴告县官,杀我耳。”遂至县。
县送之宪府。宪府某,故明之大吏也,颇以温言劝慰。元博抗声不屈,又廷辱宪府。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后并逮其父鞫,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谓曰:“今日之跪,跪吾父也,岂跪若耶?”宪府又大愧沮。有顷,两行刑者突入狱,元博迎谓曰:“吾正待汝!”举止颜色无少改。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后其父得释,以寿终。妻某氏,当入京配军。将行,解卒忽念曰:“许君不爱其身,以为千秋烈士。吾又何爱一妻,而不以全烈士身后事耶?”遂以其妻代解,而令某氏匿不出。及至京师,有廉知其事者异之,捐金以赎解卒妻。解卒竟与妻俱归,弗之配也。


浏览完整试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人多方诱谕 谕:晓喻
B.元博抗声不屈 抗声:高声
C.举止颜色无少改 颜色:脸色
D.解卒竟与妻俱归 竟:竟然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二烈士“忠”的一组是(3分)
①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 ②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
③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④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
⑤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 ⑥乃南向拜君,一笑而就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鼎台是一位壮士,清兵南下时,他组织乡勇御敌,被缚后严辞拒降,不屈而死。
B.许元博是一位文人,南京失陷后,矢志以死,但因为父亲的反对,不得已剃发以偷生。
C.本文略写缪鼎台,突出其忠勇;详写许元博,突出其忠孝两全的士人形象。
D.文末写解卒以自己的妻子代替许元博的妻子“入京配军”,突出了许元博的志节义行。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3分)

(2)不得,值县隶至,语之。(3分)

(3)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②。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②沈腰:指人瘦,出自南北朝沈约给友人的信;潘鬓:指鬓发花白,出自晋代潘岳的文章。
⑴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哪种艺术手法?(6分)

⑵这首词中的对比体现在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天行健, ▲ 。(《周易》)
⑵风之积也不厚, ▲ 。(庄子《逍遥游》)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⑷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⑸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⑹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⑺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⑻江山代有才人出, ▲ 。(赵翼《论诗》)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大地记忆
杜爱民
①童年在故乡南城墙上戏玩,近旁的大地,是一片菜田。农民们将它收拾得简净整齐,豆角藤蔓架用竹竿编扎,一排排挺立。每到初夏,茄子泛紫,黄瓜的丝蔓上开出黄花,青菜长得最茁壮,在阳光下泛出油油的绿色。菜田的尽头,接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越过道路、溪流和沟壑,一直向南伸向秦岭北麓的脚下。出于好奇,我向着目力无法企及的远方张望。乐游塬麦田间的小道上,农民赶着大车来了去了;农舍上空,炊烟聚了散了。
②我见到过大地在冬天里的安睡。也只有在最寒冷的日子里,雪覆盖于泥土之上,才会变成一种温润的东西。我心最初体味到的温暖,大约缘于此。随着惊蛰、春分、谷雨的到来,农民们加快了劳作的速度,不断更换手里的农具。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看见过终南山的樵夫在山坡上伐木、行走,后来我知道,这只是梦里情形的残存所致。
③我对大地和人群的了解,那时候也仅仅缘于自己简单的张望。
④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多么单纯,经由劳作,人拥有了大地持续永久的供养。那些在大地上终日沉默不语、辛勤劳作的农人们,追随着自己的幸福,在季节里守候。因为未知的收获,人们任劳任怨。不是没有苦难和灾祸,不是万事都顺人心意。在武斗、死亡的葬仪和没有尽头的苦作交替出现之后,大地仍然呈现出不可更改的沉静和吉祥。它给出一条退路,让多数人能够生息,并保持尊严。它只要求多数人在时节的规律上践行必要的约定。大地让与它最接近的人懂得了安乐,安乐是土地直接授予人的厚道和本分。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对所费与所得之间的功利比较感到满足,除了简单的生活耗费,人可以不受过度消费的烦扰。
⑤生活在关中土地上的多数农人不信任立于庙堂、刻在名山之上的金科玉律,他们按在大地上获知的经验行事。从四十五岁起,人们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上好的松木和柏木,被精心制成极讲究的棺材。看着自己的归宿,人们欣喜不已。我在西安南城外的一个大车店里,见到一位老者,手抚棺盖不住叹气,他大概是觉着等待得太久了,生怕错过与土地的约定。
⑥去年春天,我去陕北靖边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镇子小住,结识了采油工邓振峰。振峰每天白天要去好几个井站,夜里三点起床查泵,一次巡察要走三个小时,两三个月就穿破一双鞋。他接替父亲干这份工作,两年中间独自守护散落在山沟里的抽油机。他只去过扬井,是一个几户农家聚集而住的小地方。他希望能轮上换班,休息几天,坐一次火车。
⑦正午时分,老乡将一头驴牵到房子前的空地上打转。振峰说,他现在的想法已经不多了,看驴在院子里晒太阳,都是一种乐趣。
⑧这位二十出头的兄弟在同我说的时候,太阳正照在绵延无际的黄土山梁上。我的眼睛被黄土上的光芒强烈地刺痛着。
11.赏析第①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4分)
▲ 12.作者童年时通过简单的张望,对大地和人群有了哪些了解?请加以概括。(4分)
▲ 13.关中的农人在大地上获取了哪些经验?(6分)
▲ 14.本文写到采油工邓振峰,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


展开余下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再谈肖邦
杨燕迪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
②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③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④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帖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⑤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15.“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的原因是什么?(6分)

16.文章第三段写到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三个人,有什么作用?(6分)

1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为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18.只要当诚信失去时,才对“诚信”有刻骨的期待。当被伪冒假劣包围时,才对“诚信的力量”有深刻的感悟。
请以“诚信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20.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在于哪两个方面?(2分)
21.宋代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欧阳修和“苏氏三父子”外,另外几位是谁?(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边城》中,作者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B.《呐喊》叙述的角度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视角,在《孔乙己》中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在《风波》中采用了双线结构。
C.《哈姆雷特》中的波洛纽斯是一个精于世故、昏庸老朽的狡黠官僚,不惜拿女儿做诱饵来帮助国王打探哈姆雷特的内心秘密,后来成了国王的替死鬼。
D.在《雷雨》整部剧中,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不可遏制,最终逃离了这个压抑她的樊笼。
E.《老人与海》中使用桑提亚哥和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23.简答题(10分)
(1)简述《红楼梦》中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5分)
(2)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经“三哭郭嘉”。请简要叙述。(5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我第一次进入滇南勐腊坝的时候,恍如进入一个梦境。最后一抹夕阳,把洁净如洗的小小一方世外桃源呈现在我的面前,清晰得如同一幅在我掌中展开的水彩画。天地之间静极了,只能听见水的低吟。热!但一切都是湿漉漉的,热带植物散发着阵阵扑鼻的芬芳。天空中越来越多地闪现出又亮又大的星星。我从来都没看见过这么亮、这么低的星星。蓦地,我知道了,那不是星星,是萤火啊!密集的萤火在低空中形成一片绿荧荧的光晕,冲淡了夜色,使大地万物全都若有若无地显现出来……
在热带雨林中,我结识了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他在寻找适应云南生长条件的原生橡胶。是的,中国这辆迟缓的车辇,急于要装上充气车轮,特别需要橡胶。可是他也预见到,如果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破坏热带雨林的自然群落,最后的结局就是沙漠。美妙、原始的热带雨林,是参天大树和藤萝,包括岩石上的苔藓共同形成的。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互相掩映,争奇斗艳,竞相生长。我听了他的话,既惊奇而又有些忧心忡忡。
24.从材料看,勐腊坝景物的哪些特点使作者恍如进入“梦境”?(6分)
25.“中国这辆迟缓的车辇,急于要装上充气车轮,特别需要橡胶”,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6.作者听了蔡希陶先生的话,为什么感到“既惊奇而又有些忧心忡忡”?(4分)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A.kēng/háng、mán/mái、páo/páo;B.shé/zhé、hèng/ hèng、huó/ hé; C.lào / là、bì/ pì、jué/ jiáo;D.chéng / shèng、ē/ē、lěi/ léi)
2.C.(A.句式杂糅;B.“打破制度”搭配不当,在“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考试”前加上“让”;D.“突破和掌握”语序不当。)
3.能源利用效率高(1分)、能源结构优化(1分)、低能耗(1分)、低排放(1分)的环保经济模式。(答案要点不论排序,亦不要中心词“环保经济模式”)
4.内容标明对象(2分),感悟(1分),运用比喻手法(2分,须具备比喻的基本要求——本体、喻体、相似性)。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 D.(竟:最终。)
6.D.(②指大帅劝降;⑤指许元博孝顺父亲)


展开余下试题7.B.(许元博为了孝顺父亲而偷生)
8.(1) 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3分)
(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1分;②“乡曲”译为“乡野、乡里等”,1分;③“莫之用”, 突出宾语前置句,1分。)
(2) (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3分)
(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1分;②“值”,1分;③“语”,1分。)
(3) 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4分)
(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1分;②“让”,1分;③“成”,1分;④“狱”,1分。)
【参考译文】
如皋顾仲光说:同乡中有两个烈士,一位叫缪鼎台,是死于乙酉年间的人;另一位叫许元博,是又过了一年而死的人。
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清兵南下,缪鼎台纠集征召乡勇抵御清兵,身先众人,每次战斗总是杀死清军的悍将。清兵一天天增多,势力不能抵敌,才被(清兵)擒获,(被送去)见大帅。大帅看重他的勇敢,想要使他投降,对他说:“你现在是我一家人,(我们)共同平定天下,公侯(这样的爵位)可以立刻获得。”缪鼎台痛切地责骂,大帅还不忍心杀害,令人多方诱导晓喻,甚至(向他)下拜,(缪鼎台)始终不屈服。身体全被捆绑,缪鼎台奋力一挣,绑绳都断成许多小段,夺下刀还杀死几个人。大帅很恼怒,下令将他肢体分裂。缪鼎台痛骂不已,(行刑的人)挖出他的舌头,而用其他的东西塞住嘴巴,(他)仍然睁大眼睛发出“哑哑”的声音,像在骂人,一直到死去。
许元博好义,年少的时候努力学习,只是不能够成为诸生。南京陷落以后,发誓立志一定(为国而)死,(但)因为父亲在世,(只好)在同乡家中教授经书,收入酬金供养父亲。(他)听从父命,不得已剃去(前半部分)头发,然而用“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别刺在左右两臂上,人们不知道这些。他执教的那户人家的女婿偷看先生洗澡而见到了这些字,这户人家的女婿一向和他的丈母有矛盾,想要挟持许元博,来敲诈丈母的金钱。(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许元博的情况)。许元博不能隐瞒,就对衙役说:“我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六旬老父在世;而我做这些事,本来就想要去死。你终于押着我去禀告县官了,杀了我罢了。”于是到了县衙。
县官把他送到巡抚那里。巡抚某某人,是前明的大官,很是以温和的言语来劝慰他。许元博高声(喊叫)不屈服,又当庭辱骂巡抚。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后来一并逮捕了他的父亲审问,他的父亲见到巡抚下跪,许元博也下跪,对(巡抚)说:“今天下跪,是跪我的父亲,难道是跪你吗?”巡抚又很惭愧沮丧。不久,两个行刑的人急速地冲入狱中,许元博迎上去对他们说:“我正等你们!”举止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就面向南拜别君主,面向北拜别父亲,笑了一笑而接受刑罚。
后来他的父亲得到释放,享尽天年死去。他的妻子某氏,应当入京发配从军。将要前行,押解的兵卒忽然想到:“许君不爱惜他自己,而成为名传千秋的烈士。我又为什么爱惜一个妻子,而不拿(她)成全烈士身后的事呢?”于是以他的妻子代替解送,而让某氏藏匿不出来。等到了京城,有察知这件事情的人认为这是奇事,捐献钱财来赎出押解的兵卒的妻子。押解的兵卒最终与妻子一起回来,没有把她发配从军。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⑴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4分,一点1分,三点4分)。化用典故。(2分,超过一种不给分)
⑵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1分),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1分),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答出“哀愁”类或“亡国之痛”类或“离别之苦”类,即可得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⑴君子以自强不息 ⑵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⑶枯松倒挂倚绝壁 ⑷未成曲调先有情
⑸凌万顷之茫然 ⑹五十弦翻塞外声 ⑺箫鼓追随春社近 ⑻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文学类文本(20分)
11.选取典型景物(1分),色彩鲜明(1分);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1分);动静结合,在景物描写中又间以人物的活动(1分)。(共4点,答满4点得4分)
12.大地是辽远(一望无际);是富有生机(茁壮生长)的;是温暖的;不同的时节里,人们都在大地上辛勤劳作。(一点1分,共4分)
13.遵循时节在土地上劳作就会有收获(劳动观);简单的生活消费也能满足对幸福的追求(幸福观);大地供养了人的生存,也将接纳人的死亡,死亡是和土地的约定(生死观)。(一点2分)(共6分)(三个角度下,答出类似的意思即可)
14.进一步表现关中大地上劳动人民的辛劳生活和质朴品德(或“辛劳”类);也表现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贫乏和苍白;寄托着作者对他们的深切的同情。(“被刺痛”、“惋惜”亦可,一点2分)(共6分)
六、论述类文本(18分)
15.肖邦的艺术独创,身后没有继承者(答出“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亦可);不符合流派的某些“硬性”的指标;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流派的共同特点。(一点2分)
16.举例论证(或举这三人为例,1分),对比论证(1分);证明伟大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和复杂的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有着特殊性质(2分)。肖邦在对于音乐矛盾性的处理方面比其他音乐家高明(“伟大“类亦可得2分)。
17.肖邦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没有人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答出“无可企及”即可,2分);肖邦的音乐独特,音乐中的矛盾都被隐藏起来(2分);肖邦的音乐不仅创新而且完美(2分);肖邦英年早逝,创作盛期短,但作品大多是第一流杰作(2分)。(给满6分为止)
18.参考《高中语文阅卷规范》进行批改。
一、(10分)
19.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20.勤奋读书,多动笔。(一点1分,用原文回答亦可)
21.王安石、曾巩。(答2个全对得2分,答2个以上全对得1分,答2个以上不全对得0分,)
【参考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就会写得精妙。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能发现它们。
二、(15分)
22.B D (B:《呐喊》中采用双线结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镇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