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942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2]
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十六
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十六 景瑞红
《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 农谚( ) 孕( )育
萌( )发 纬( )度 载( )途 融( )化
2.给下面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1)差异( ) 差遣( ) 差劲( ) 参差( )
(2)连翘( ) 翘起( )
(3)观测( ) 玄妙观( )
(4)衰草( ) 鬓毛衰( )
3.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1)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
(2)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
(3)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4)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
4.解释下列词语。
(1)簌簌:
(2)销声匿迹:
(3)载途:
(4)周而复始:
(5)草长莺飞:
(6)草木枯荣:
(7)翩然:
(8)次第: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
(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3)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
6.文学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他是 人,我国著名的 家、 家。
7.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 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 的 、 和 。
(2)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这个顺序能否调整?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是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二、课内阅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浏览完整试题8.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9.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语言的特色是 ,段意是 。
10.如果将“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1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诗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3.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
候骑( ) 鸡豚( ) 叩( )门 萧( )关
箫( )鼓
1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 ②带月荷锄归( )
③道狭草木长( ) ④但使愿无违( )( )
⑤使至塞上( ) ⑥单车欲问边( )
⑦江入大荒流( ) ⑧仍怜故乡水( )
15.文学常识填空。
(1)《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2)《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的作品,他与_____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
(3)《登岳阳楼(其一)》选自 。作者陈与义 , 代诗人。
16.诗词填空
(1)《归田园居》中写使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 
(3)《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以独特的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5)《登岳阳楼(其一)》一诗表现岳阳楼宏伟气势的诗句是 , 。表现诗人感伤情怀的句子是 , 。
(6)从四首诗中找出对偶句,选其中两联写在下面。
(1) , 。
(2) , 。
(7)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8.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19.“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20.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21.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诗人以“征蓬”“归雁”比喻什么?在诗中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23.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24.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三)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5.本诗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

26.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27.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28.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什么?分别描写了哪四种景物?谈谈颈联所描绘的意境。



29.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
   登岳阳楼(其一)


展开余下试题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30.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1.第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32.“ , ”道出了作者辗转流离,逃难途中饱尝艰辛的无限愤懑之情。“ , ”写出了诗人顾影自怜、老境凄惶的身世之愁。
3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十六参考答案
1.nì qiáo piān yàn yùn
2.(1)chā chāi chà cī
(2)qiáo qiào (3)ɡuān ɡuà (4)shuāi cuī
3. 销声匿迹 无可奈何 难能可贵 衰草连天
4.(1)纷纷落下的样子。
(2)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销:消失;匿:隐藏。
(3)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4)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5)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6)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7)动作轻快的样子。
(8)按次序;一个接一个。
5.(1)举例子(2)作比较 (3)列数字
6.竺可桢 浙江绍兴 气象学 地理学
7.(1)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 特征 成因 意义
(2)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的时间的顺序。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地球上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个排列顺序。
(3)提示:结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的高下差异去思考。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在晚春四月其他地方的花已经开过了,而大林寺的桃花刚刚盛开,没想到在这里又看到了春天的景象。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正是高下差异所决定的物候现象。
8.B A C
9.时间顺序 由分到总 平实或生动 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去掉后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变化过程。
11.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节依次开放的特点。
12.这三个例子生动地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形成了必然规律。“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不能改为分号,因为前后说的是不同季节。“杏花开了”“桃花开了”说的是晚春时节,而布谷鸟开始唱歌指的是初夏时节;且前面讲的是植物,后面讲的是动物;还有句式也不相同。
13.shènɡ huì zhǎnɡ yān jì tún kòu
xiāo xiāo
14.①野草 ②扛着 ③生长 ④只,违背 ⑤出使 ⑥慰问 ⑦广阔无际的原野 ⑧爱
15.(1)《陶渊明集》 五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2)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3)《陈与义集》 陈与义 宋
16.(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合理切题即可)
18.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山林的的自豪之情。
19.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生活意愿,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20.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1.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22.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喻,正是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3.出使原因 目的地
24.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出雄浑、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使人把自己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5.这两句点题,交代了行踪。
26.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27.“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28.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江、月、云。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29.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0.A
31.“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3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33.写登岳阳楼的无限感慨,抒发了满腹的家国之恨(对中原动荡,国家濒危的忧虑)和身世之愁。寄予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113.57.222.250)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八上同步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