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96
标签:
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6]
化州二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化州二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电脑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班别以及自己的姓名填写在密封内指定位置上,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内。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电脑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电脑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裨益/ 稗草 会议厅/会计师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B、拜谒/ 枯竭 冲锋枪/冲击波 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C、梗概/ 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 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篆书/ 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B、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C、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对换银钱。 D、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6∶1取得了胜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也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④①②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 ①②④⑤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先君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截。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睢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浏览完整试题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窥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於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左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毗,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柄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入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 微:悄悄
B、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乃奋臂以指拔毗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扣舷而歌之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7、下面各组内容,能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
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灵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9、断句和翻译。
(1)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翻译下面语句(6分)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3分)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第二联中,哪两个字最能反映出雨势之大?请简要分析。(3分)
(2)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白居易《琵琶行》)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柳永《雨霖铃》)
(4)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展开余下试题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3题答案填涂在电脑卡上)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定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6、作者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2分)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
18、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7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展开余下试题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 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9、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
“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4分)
20、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4分)
21、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
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7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以“某市”为主语、“名城”为宾语)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的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23、仿照下面示例讲一个幽默故事。要求:地点、动物要改换;对话的句式要近似;50字以内。
示例:熊猫问超市门口站着的袋鼠:“怎么不进去啊?”“保安不让,他们说商场规定要先存包!”
狐狸问课室门外徘徊的老虎:“不想上课啊?”“值日生不让,他说学校规定不能留指甲。”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人与书》为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叙述有关经历,可以论证相关观点,也
可以抒发某种感情。自定立意,自择角度,自选文体。
化州二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答案
1、A 【解析】A 项:bǐ/bòi,huì/kuài,jùn/quān;B项:yè/jié,chōng/chōng,
zì/zī;C项:gěng/gěng,pǎi/pò,dì/tí;D项:zhuàn/chuán,kòng/kōng,yú/yú
2、D 【解析】A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尚虚华。属词义与语境不符,“淡如水”不是交往浅的意思。B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这属词义与语境不合。应是“缺斤短两”: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C对换:相互交换。这是个生造词。而此句的语境是用一种货币折换成另一种货币,应为“兑换”。D格外:非常、特别、额外、另外。此句是突出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当。
3、C【解析】A项搭配不当,“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另外并列短语“频率和强度”中的“强度”与谓语动词“增加”也不搭配。可改为“频率的增加和强度的增强”。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删掉“要克服”后,表意即明确。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可将“青少年”调至句首做主语。
B 【解析】材料出自《孔孟》第一自然段。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在B、D中作选择。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B。
5、D 【解析】 造:到……去。
6、C 【解析】 C都是表修饰;A、音节助词 / 补语的标志;B、①用 / 认为;D、所字结构 / 处所。
7、A【解析】 ①爱才;②得才后的惊奇;④⑤刚毅;③⑥是说史可法。
8、B【解析】 “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说法不妥。
9、(1)断句(4分)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去。(说明:断句不当,每处扣0、5分。“候太公”“谓狱中语”后不断亦可)
(2)翻译(6分)①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碌碌”、“惟”、大意各1分) ②可恶的太监防范监视很
上一篇: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
下一篇:
化州二中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二)
标签:
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化州二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