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998
标签:
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8]
鄂教版九上2、夏之绝句
2、夏之绝句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抓住夏天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其特点的写法。
2、理解作者渴望谛听自然之声、生命之声的心情。
3、学习本文多种句式结合,运用比喻等手法表情达意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语释义】
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鸣金击鼓:发出金属般和敲打鼓一样的声音。
屏气凝神: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人迹罕至:指人类很少到达的地方。
呼朋引伴:指招引朋友、伙伴同做某件事。
餐风饮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断。
【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抓住夏天短促而多声的特点,通过对蝉的描写,叙写了夏日之美,抒发了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要善于聆听亲朋好友乃至自然、生命的声音。
【布局谋篇】
全文共19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出文题,巧用对比,比喻新颖含蓄而富有诗意。
第二部分(2-17),抒写夏天生活的感受。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5),写偶尔听到蝉声,表现对蝉声的痴迷。展开线索为下文铺垫。
第二层(6-11),回忆童年的夏天生活,重点抒写捉蝉,听蝉的乐趣,表达对纯真无邪生活的向往。
第三层(12-17),赞美蝉声点出夏天像一首绝句的主题,与前文照应,与文题照应,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别为了生活而与美的事物擦肩而过。
第三部分(18、19),写夏天生活因有蝉声才如此热烈,讴歌蝉声是一首生命之歌。
【写作特色】
1、这篇散文抓住了夏天短暂而多声的特点,选取了最能表现夏天这一特点的蝉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人们已很少关心自然之声、生命之声,一如蝉声。人们忙于自身、投入于现代文明之中,但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及交流太少。作者从麻木的现实中回忆到充满童趣与活力的童年,又由此而引发对自然、生命声音的关注,而对于这一点,蝉似乎早已领悟,不仅自己歌唱着,并作为人的聆听对象被人欣赏。全文充满怀旧之情,作者向往简洁纯朴的生活,渴望在喧嚣的现实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真诚地交流。
2、本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句式富于变化,便于表达或喜悦或激动或感伤的情感。文章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抒发作者丰富的情感。
【难点突破】
1、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因为“夏乃声音的季节”,最有显著特点的是有蝉声,而蝉声时断时续,“总是一句三叠”,“有鲜明的节奏感”,平平仄仄平平,像古诗绝句。把夏天与绝句联系起来,是文学上独创的,表现了作者联想、想象的奇特。文思顺此生发,自然清新不俗而摇曳多姿。
2、本文在行文和布局上的巧妙:
本文在写作思路上回旋婉转:开篇写只听见尘世噪音,是为后面写蝉蓄势;接着说夏日里蝉声突然到来,出现了小高潮,给读者带来惊喜的感受;但下面并不急于写蝉声的具体内容,而是由此联想到童年时代捉蝉、养蝉和观蝉的往事,以时间的疏远牵引读者思绪飞扬;再往下正面写蝉声的具体内容,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表达由听蝉鸣引发的感悟。总之,全文围绕蝉声来写,写过去,写现在,写蝉声,写对蝉声的感受。
【相关背景】
简媜,原名简敏媜,民国五十年十月九日生于宜兰县冬山乡,台大中文系毕业,为当代散文名家。曾到佛光山翻译佛经,后出任《联合文学》主编,并与友人合创大雁书店,担任远流出版公司《大众读物部》副总编辑、实学社编辑总监、广告公司撰文,现专事写作。
浏览完整试题
大学时代,即确定“写作”的人生方向,而且是确立主题思想的完整呈现,有计划地写作。从74年第一本散文《水问》出版,至今已有十三本散文。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国家文艺奖。
重要著作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书》、《七个季节》、《浮在空中的鱼群》、《下午茶》、《梦游书》、《空灵》、《掌中戏》、《顽童小蕃茄》、《红婴仔》、《胭脂盆地》(此书83年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好书奖)……等多部。
【诗词品读】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动作了。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个窗户里面看过去是岷山,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口停泊着往下游走的到东吴那边去的航船。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四句话写了四个景色,像四扇屏风,看似完全是写景,但在这么一种明媚的自然景色实际上折射的是诗人内心的感觉。他感觉到喜悦,感觉到舒畅,感觉到人和自然融洽在一起的这么一种美。四句对仗这么工整的诗能够包容这么灵动的心灵空间,这就是杜甫作为“诗圣”的能力所在。
【巩固训练】
第一部分: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少有人来。( )
⑵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⑷声音突然中断。(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两眼瞪着前面,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盆”,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 打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 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 敛着翅膀的蝉,也 天牛的一对长角,看是不是又长一节。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简媜的作品。
B、文章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夏天的生活,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示。
C、文章题目“夏之绝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夏天写成了一首诗。
D、夏天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4、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⑴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
⑵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的一声晃荡起来。
5、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
6、(2006年荆门试题)运用学过的汉字形体演变知识,指出“中国印”上“京”字字体,请在正确答案后打“√”。
A、甲骨文( )
B、金文( )
C、隶体( )
D、篆书( )
第二部分:
(一)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曾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呜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停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树叶的窗,圆圆扁扁的小叶子像门帘上的花鸟画,当然更活泼些。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的一声晃荡起来,我似乎还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多像一群小顽童在比赛荡秋千!风是幕后工作者,负责把它们推向天空,而蝉是啦啦队,在枝头努力叫闹。没有裁判。
7.“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题目是“夏之绝句”,为什么还要写到春天?
8.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以上信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举一例,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0、“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的一声晃荡起来……”一句的“泼”用得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二)
江南的雪(2006年无锡试题)
①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②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③一阵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虽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④雪虽然下得不很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的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的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展开余下试题
⑤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说:“王予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⑥江南的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作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的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⑦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问却没有停止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⑧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11.文章第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江南的雪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12.概括文章第④⑤两段的主要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13.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14.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任选一词作鉴赏。加点词语:炫耀、浇灭、纠缠、游离。
15.文章最后说“播撒在人们心问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三)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缕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路尺“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16.“燕北地寒生草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第⑦段中“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作者为什么要“猛地站起来”?
18.请说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原因。
19.结尾处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春天的步履”指的是什么?
第三部分:
20、(2006年新疆试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B、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照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C、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1、读下列故事,谈谈你的感悟。
上帝化作常人来到一个穷人的家里,将一袋粮食送给了他。
在穷人家里,上帝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穷人家里穷得只剩光秃秃的四面墙了,但他们全家人并没为此而烦恼,相反,在这个贫穷的家里,到处都洋溢着欢笑声,孩子们在笑声中玩耍,大人们在笑声中劳动。
对此,上帝大惑不解,于是,他就问穷人:“你们这样穷,有什么可高兴的?”
穷人放下手中的活,看着上帝说道:“我们穷吗?不,我们并不穷,我们只是没有钱而已。”
(参考答案:1、⑴人迹罕至⑵呼朋引伴⑶心旷神怡⑷戛然而止(点拨:注意“罕”“怡”“戛”等字的书写。) 2、禁不住;按一按;摸一摸;拉一拉(点拨:熟悉课文是回答问题的前提。) 3、D(点拨:本文表达的主题与夏天积极向上、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没有关系。) 4、⑴“扎捆”“松了绑”是诉诸触觉的描述,这里用来写听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表达更生动形象。⑵“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的顽皮。 5、写出了作者激动兴奋之情。 6、D 7.(1)春天灿烂美丽,显得华美;而“夏天乃声音的季节”,最显著的是蝉声,“一句三叠”,“有鲜明的节奏感”,平平仄仄平的,像古诗绝句。点拨:联系全文来回答。(2)用春天与夏天比较,以突出夏天的特点。 8.表达了生活的繁杂、工作的艰辛带来的思想苦闷,以及作者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9.比喻。例:“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扎捆”“松绑”是诉诸视觉的描述,这里用来写听觉形象,十分生动,有感染力。 10.好。“泼”是比拟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风急、风大的特点。 11.从听觉(声音)的角度来写下雪,“吱吱”的,清脆而幽雅。写出雪的急骤。从视觉(颜色和形状)的角度来写下雪过后一片白色,像覆盖了一丛白毯(形状:芦絮般,一小片一小片)。写出雪的洁白与韵味。 12.第④段写下雪时的宁静,第⑤段写雪给人们带来了兴致和希望。这样安排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更具诗意(情趣),也更能表达作者喜爱雪的情感。 13.这样写好。通过比较更突出江南雪的特点。 14.炫耀、浇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雪的大和毫无顾忌,很有生气,极富动感。纠缠。写出雪的密和行人在雪中奋勇前行的姿态。游离:写出行人在雪中缓慢移动的情态,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15.瑞雪兆丰年,农夫因这场雪而有了丰收景象的憧憬。雪留下了一片洁白,使人们更加向往和谐幸福的生活,树立起纯洁洒脱的生活信念。这些憧憬和向往将永存心间,不会消失。 16.寻春不到的遗憾心情。 17.在遍寻春色难如人意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远处的绿色,所以十分惊喜,才“猛地站起来”。 18.因为在近处,眼界狭窄,难以发现零星的绿草;而在远处能够看到大范围的景色,使零星的绿色汇成一片,因此就显得绿了。 19.指的是充满欣然生机的一抹新绿。 20、B(点拨:“照射”的意思是光线照在物体上。这里宜用“反映”,意思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1、因为,穷不仅是物质的,也指精神的。而对穷困的生活只要微笑面对,快乐面对,精神就会富有,我们应该具有这种襟怀。(意思对即可)) (116.208.221.94)
展开余下试题
上一篇:
北师大版九上第一单元综合实践
下一篇:
鄂教版九上3、安妮日记
标签:
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鄂教版九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