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080  
标签: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0]
鄂教版九上18、孟子二章
18、《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知识,注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哲理的语言风格。
4、认识所选两章所阐述的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词语释义】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指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
衡于虑:思虑堵塞。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发作坚韧起来。
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
如使:如果,假使。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通过某种方法。
非独:不单,不仅。
蹴:践踏。
向:原先,从前。
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
【主题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更要有这种忧患意识。
《鱼我所欲也》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义高于一切的道理,告诉人们应保持本心,具备“舍生取义”的节操,并指出见利忘义、苟且偷生是不可取的。
【布局谋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三部分(第4段),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写作特色】
1、辩证说理,深入浅出
《鱼我所欲也》中,作者既承认“生亦我所欲”,又承认“义亦我所欲”,但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必“舍生而取义”,这就是说,生命固然重要,但当它与道义不可并存时,只能丢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是辩证说理,其哲学基础应是对立统一规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饱经忧患的人和国家能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死亡,这同样是辩证说理,其哲学基础应是“矛盾转化”规律。这虽然是深奥的哲学问题,却被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使之明白晓畅。
2、论证方法多样,说理深入透彻
孟子的说理散文运用论证方法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使说理深入透彻。主要论证方法有:
例证法:《鱼我所欲也》中说对于“关系生死的一豆羹”只要是不合礼义的,行路的乞者也不屑于接受,这是化用《礼记》上所载齐国饥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生乃人之本心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开头列举历史上六个典型人物,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处于不同阶层,却都饱经忧才成为辅弼之才。由于所举的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不由人不信服。
对比论证法:《鱼我所欲也》中将“生”于“义”进行对比,突出“义”高于“生”,将凡可以得生者“用”与“不用”进行对比,将可以避患者“为”与“不为”进行对比,突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这是横向对比。全文对将保有本心与失其本心对比,突出“本心”不可失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生”与“死”、“忧患”与“安乐”本身就是一组对比,这是横比;六个历史人物先前的地位低下与后来显赫地位对比,这是纵比。


浏览完整试题此外,还有比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中将鱼与熊掌比作生与义,十分形象生动。
多种论证方法交替使用,使道理论述得深入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难点突破】
从这两章中归纳孟子散文的共同特色
善用修辞,气势充沛。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雄辩家的气概。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如《鱼我所欲也》三个“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句,是排比兼反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连举六例就构成了排比。至于两两对应的对偶句和反问句在两文中俯拾即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流畅,气势充沛。
【相关背景】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诗词品读】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巩固训练】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苟: )
⑵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
⑷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 )
⑸舜发于畎亩之中(于: )
⑹苦其心志(其: )
⑺所以动心忍性(所以: )
2、填空。
⑴《孟子》,相传是 及其弟子所作。孟子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
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 ,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⑶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
3、译句。
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百里奚举于市
C、所以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其中往来种作
B、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故:故渔者歌曰  故患有所不辟也
D、士: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6、(2006年陕西试题)根据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①人无论有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应该想到帮助别人。②我们或许不是富人,也不是强者,但我们同样能对他人穷苦的处境给予同情,并力所能即地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③即使微不足道,也足以温暖曾经寒冷的心。④人生的幸福,就在于是否能够相互搀扶。
⑴第②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⑵第④句中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第二部分:
(一)
(2006年金华试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⑵贤者能勿丧耳  丧: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9、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10、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二)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2006年攀枝花试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  属予作文以记之
B:之: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
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三)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①,而目不知,乌在②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③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④镜之助目而咎⑤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⑥目而恶(wù)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⑦?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⑧,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⑨。左右匿笑⑩,客终不悟,悲夫!
[注释](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①黑子,即黑痣。②乌在,何在。③假,借。④以,因为。⑤咎:责备。⑥任,信任。⑦句意:这让我好难受(指照镜子),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⑧鲜当意者:很少有中意的。⑨泰然谓美莫己若:他看不到自己脸上有黑痣,)竟安然自得地认为世上没有比自己漂亮的。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像自己(漂亮)的。⑩匿笑,暗地里笑。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五官莫明于目(于: )
②镜不求于目(于: )
③客有任目而恶镜者(任: )
④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咎: )
16.“鲜当意者”一句中的“鲜”字应读 (音),它的意思是 。请写出带有这个字的两个四字短语: ; 。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②泰然谓美莫己若。
18.我们的眼睛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三部分:
19、(2006年自贡试题)在下面这段文字中,莱特哥哥说的一句话是(  )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 。”
A.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学舌是被人看不起的。
B.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C.据我所知,鸟中最会学人说话的是鹦鹉,面鹦鹉是永远不会变成人的。
D.据我所知,鸟中最会学人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说不出人话来的。
20、有一年,某地的中考作文题是《我的母亲》。有位考生一看题目,欣喜若狂。因为他曾成功地写过一篇这样的作文。其实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母校”。匆忙中,这位考生看错了一个字却全然不知,凭着记忆,把自己的那篇得意之作默写了出来。当他最后检查时,忽然发现,试卷上的题目是“我的母校”,一字之差,内容迥异。此时离交卷只差两分钟,不要说重写,就是大改也不可能。他急中生智,刷刷地在原文后面加了几句话作为结尾。后来,阅卷老师认为这篇作文通篇用了拟人手法,竞意外地被评为高分。
请你想象那位考生在原文后面加了哪几句话?请把它写在下面。(不超过40个字)
(参考答案:1、⑴苟且⑵祸患,灾难⑶通“辨”,辨别⑷侍奉⑸介词,从⑹代词,他的⑺用来 2、⑴孟子;儒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⑶舍生取义 3、⑴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舍去生命而选取道义。⑵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D 5、C 6、⑴“即”改为“及”⑵人生的幸福,就在于能够相互搀扶。或:人生幸福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够相互搀扶。 7、⑴通“避”,躲避。⑵丢掉 8、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9、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0、略(如: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1、A 12、D 13、C 14、⑴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⑵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⑶(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15.①比②向,对③信任④责备 16.xiǎn;少;鲜为人知、实为鲜见 17.①眼睛能看见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面容,要借助镜子才能看到。②(他竟)安然自得地认为世上没有比自己漂亮的。 18.面有黑子,而目不知(或“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人应有自知之明,人应借助外力,对自己有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或“人需要别人的指点,批评、帮助,使自己有一个较全面清醒的认识。) 19、B 20、如:我是一个孩子,一直在校园中成长,我的母校啊,您就是我永远难忘的母亲!) (116.208.221.94)
标签: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鄂教版九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