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086
标签:
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6]
鄂教版九上23、唐诗两首
23、唐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白居易忧国忧民的情怀。
2、品味描述性的诗句,学习课文细致描写和即事抒情的表达技巧。
3、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感情。
4、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学习诗人关注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词语释义】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俄顷一会儿。
挂罥:挂,缠绕。
布衾:布被子。
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广厦:高大的房子。
安得:哪里能得到。安,哪里。
荷箪食:挑着食物。荷,挑,提。
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岁晏:年终。晏,晚。
但惜:只是珍惜。惜,珍惜。
曾不事:不曾从事。事,从事。
【主题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观刈麦》:
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当时作者是一个县尉。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也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布局谋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
《观刈麦》:
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以下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接下来四句实写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左臂悬敝筐”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她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别人的田里捡麦穗呢?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都是贫困逼的啊!
“听其相顾言……拾此充饥肠”这四句通过人物对话回答了一个疑问:农民辛勤劳动,为什么还这么贫穷?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造成的啊!
最后六句中,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写作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蓄势与陡转。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是这首诗又一个特点。
3.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出来。
《观刈麦》:
本篇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例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精神,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难点突破】
浏览完整试题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几幅画面
全诗由四幅画面组成。分别是秋风卷茅图、群童抱茅图、秋宵屋漏图、广厦万间图。前三幅是实写,反映了诗人痛苦、可悲的生活现实。第四幅是虚写,诗人在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只要天下寒士都住上广厦,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多么博大的胸襟啊!多么崇高的理想啊!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读者的心。
2、《观刈麦》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白居易是运用对比手法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对比,而且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对比。这首诗将劳动者的痛苦与诗人自己“不事农桑”进行对比,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将贫妇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与自己的“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为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而愧疚。这种种对比,难能可贵,发人深省。
【相关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词品读】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巩固训练】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⑴高者挂juàn( )长林梢 ⑵布qīn( )多年冷似铁
⑶妇姑荷dān( )食,单稚携壶浆 ⑷岁yàn( )有余粮
⑸右手秉遗穗,左臂悬bì( )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 )
⑵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 )
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 )
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兀: )
⑸曾不事农桑(事: )
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但: )
3、填空。
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 ,《观刈麦》作者 。
⑵清代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 。
⑶白居易《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句子,《观刈麦》中也有表达类似矛盾心情的句子: 。
4、诗歌的语言凝练而意味丰富,让我们细细品味。
⑴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加点词语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诗读起来给你怎样的感受?)
5、说说下列写景句在诗中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2006年资阳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7、(2006年福州试题)今年三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下面是总理关于教育问题的一席话,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主要信息: 。
第二部分:
(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针,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用原诗语句回答。
⑴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的诗句 。
⑵诗人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
⑶运用景物描写,用饱蘸浓黑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作者愁惨暗淡的心境。
⑷最能体现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9.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是什么心情?
展开余下试题
10.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11.“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12.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13.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杜甫是一个 的诗人”的结构,并说明理由。
14.赵翼《瓯北诗话》在谈到杜诗时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入无浅语。”请同学谈谈这首诗“思力沉厚”的特点。
(二)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回答问题。(2006年泰州试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16、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17、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三)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①,拟托良媒亦自伤②。
谁爱风流高格调③,共怜时世俭梳妆④。
敢将十指夸针巧⑤,不把双眉斗画长⑥。
苦恨年年压金线⑦,为他人⑧作嫁衣裳!
[注释]①蓬门:茅屋的门,指穷苦人家。这句说:穷人家的姑娘从来不知道打扮得漂亮芳香。②拟(nǐ):打算。这句说:想请媒人说亲事,又因时代势利、受人歧视而暗自感伤。③风流:这里是风度文雅的意思。这句说:谁能赏识我不同凡俗的高尚风格。④这句说:我却跟大家一道体念时世的艰难,总是装扮得很朴素。⑤敢:敢于。这句表示贫女的自信和骄傲。⑥斗:比赛。这两句意思是:应当在技艺上经得起比赛,不要在装饰上逞能。⑦压金线:刺绣的工作。⑧为(wèi)他人:替别人。
18.翻译下面四句诗。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19.诗中哪两句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意思相近?请写在下面。
20.“为他人作嫁衣裳”现在已演变为一个四字成语,请将这个成语写下来,并解释它的含义。
21.这首诗塑造了贫女什么样的形象?
2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
23、(2006年温州试题)假如温州要举办“泰顺廊桥文化节”,邀请你参与策划,请根据筹备组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是桥与亭的完美结合。历史上的廊桥,村落分散,多山多溪,木桥成了连贯村落的主要通道。人们为了在行路途中遮风避雨,在木桥上建起了一座座风雨亭,犹如彩虹飞架在山谷溪流之间,这就是我们日后所称的“廊桥”。
据记载,全县现存明清廊桥有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如泗溪姐妹桥、筱村文星桥等。廊桥以较短的木材,纵横相贯,搭建而成。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⑴给《泰顺廊桥画册》扉页配上一行醒目文字,向读者介绍廊桥的特点。(不超过12个字)
⑵给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24、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一句能够概括全段语意的语。
。旅途之中本身就是参加人生的博览,是接触社会的直接方法。通过途中的奔波行走,对社会有了了解,对人生也就有了一个清澈的认识。
(参考答案:1、⑴罥⑵衾⑶箪⑷晏⑸敝 2、⑴一会儿⑵阴沉迷蒙的样子⑶遮盖,掩护⑷高耸的样子⑸从事⑹只是 3、⑴杜甫;白居易⑵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⑶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⑴“焦”“燥”写出了诗人的心急如焚。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自”既写出了诗人的痛苦,也体现了世态的炎凉。⑵“风怒号”声音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5、渲染了暗淡悲惨的氛围,烘托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 6、D 7、重视平民教育。(教育要面向全民)(意思对即可) 8、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10.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1.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2.“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13.“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14.这首诗从眼前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处境扩展到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从个人生活困顿带来的痛苦体验,到天下“寒士”的痛苦,从而反映了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深沉广大的忧思,强烈要求变革的激情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15、“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写出词语并进行品析即可) 16、绿杨阴里白沙堤。 17、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18.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跟大家一道体念时世的艰难,总是装扮得很朴素。我在技艺上经得起比赛,不想在装饰上逞能。 1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20.为人作嫁: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 21.朴实,纯洁,能干。 22.赞美了贫女的朴实、纯洁、能干,表达了对剥削制度的不满,也暗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23、⑴廊桥造型优美,结构巧妙。(或:桥与亭的完美结合)⑵例:美丽的廊桥向你招手,特色文化与你交流。 24、点拨:概括要抓住要点:旅行有怎样的作用。示例:旅行是演绎人生的重要方式。) (116.208.221.94)
上一篇:
鄂教版九上22、岳阳楼记
下一篇:
鄂教版九上第二单元检测题
标签:
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鄂教版九上”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