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223  
标签: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3]
语文版八下《湖心亭看雪》随堂检测
28、湖心亭看雪
随堂检测
(本卷测试时间为15分钟,分值40分)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明末清初人。(4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是日更定(定: )
⑵余拿一小船(拿: )
⑶拥毳衣炉火(毳: )
⑷上下一白(一白: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一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船
5.为下列各句划分节奏。(3分)
⑴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中,作者仍用明代纪年,表示了他不忘故国的操守。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表现了一种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其中也蕴涵了避世的孤寂与幽愤。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发之于客,但实为作者之声,作者妙在一言不发,而“尽得风流”。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以舟子的话结束全文,包含了舟子对“痴”字的称赏。
第二部分:
【甲】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是: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8、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9、【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分)
10、⑴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4分)
⑵《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3分)
11、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参考答案:1、《陶奄梦忆》;张岱 2.⑴结束,完了⑵撑,划⑶鸟兽的细毛⑷全白 3.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C 5.⑴湖中/人鸟声/俱绝。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D 7、D 8、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 9、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10、⑴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⑵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D)


浏览完整试题同步训练
第一部分:
1、“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充分展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柳宗元的《江雪》中也有这样的表达,这句是 。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它是 。
2、课文用“白描”手法写雪景。试判断下列句子哪些用了“白描”,哪些没用。
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⑵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⑶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读下面写雪的小诗,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⑴本诗运用 的表现手法,从 觉、 觉和 觉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景色。
⑵分析“时闻折竹声”的意蕴。
第二部分: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①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②,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③。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④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⑤,掬弄珠壁⑥。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⑦煮莱。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当时苏轼57岁,被贬于惠州。②汤池:温泉。③悬水百仞:悬水,瀑布;仞,古代长度单位,古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百仞,形容瀑布落差很大。④缒(zhuì)石: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缒石,用绳子系在石头上放下去。⑤击.汰中流:在水中划桨行船。⑥掬弄珠璧:掬,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掬弄珠璧,捧取水中之月。⑦余甘:橄榄。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浴于汤池,热甚( )
(2)其源殆可熟物( )
(3)循山而东,少北( )
(4)折处辄为潭( )
(5)雪溅雷怒( )
(6)复与过饮酒( )
(7)顾影颓然( )
5.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浴于汤池”中“于”相同的是()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2)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
7.细读文中第一段,体会文中虚笔略写和实笔详写之处,然后各举一例。
虚笔略写:
实笔详写:
8.从全文看,透出作者被贬之后心境的一句话是: 。
第三部分:
9、探究实践: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文化”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关于这一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下面是从网上论坛选的几则帖子,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月光:2010—06一l0 10:30
山寨精神是服务大众的民族精神,是藐视垄断的挑战精神。①我们现在太需要“山寨”了,山寨手机为中国百姓节俭了多少积蓄!
土豆:2010—06—10 10:41
好,什么时候再来个山寨房子,好让房价回到它的应有价值。
爱国者:2010—06—10 11:02
什么山寨精神?②仿造假冒伪劣产品,“山寨”其实是一种摹仿和恶搞。其产品只为迎合庸俗的草根需求,误导大众,让真正的主流文化失去生命力。
山寨粉丝:2010—06—10 11:23
存在即合理。③“山寨”能否大行于天下,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山寨文化也应宽容一点,许多看似低俗的大众文化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创造力。
⑴根据以上帖子的内容,简要概括“山寨”产品的特点。
⑵请先用一句话概括论坛中网友们争论的焦点,然后围绕这一焦点参与讨论,用生动的语言发表你的见解。不超过30个字。
10、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
如果 ,那么 , , 。
(参考答案:1、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⑵和⑶采用白描手法 3、⑴侧面烘托;触、听、视⑵“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可见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情。 4、⑴洗澡(2)几乎(3)沿着(4)就(5)像下大雪一样(6)又(7)精神不振的样子 5.D 6.(1)水深的地方,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放下去也探不到底。(2)一会儿身子前俯,一会儿身体后仰,走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月亮已经从山头上升起。 7.对汤池的描写对悬水的描写。 8、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9、⑴仿造性、平民化、价格低。(写出两点即可)⑵对山寨现象该持怎样的态度。示例:山寨文化就是平民文化,让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平民因素,也第一次让平民成为一种文化的主角。 10、示例:把人生比作一次旅程,家是一个向导,家是优美的风景,家也是舒适的旅馆。) (116.208.215.185)
标签:语文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语文版八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