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19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97]
佛理禅趣练习
“佛理禅趣”练习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汝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 何以渐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 信禀:
(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
(3)世人尽传南能北秀 传:
(4)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说:
4、(1)佛教与 、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2)佛教史上 朝禅宗六祖 弘法的《 》是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 , ”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3)佛教信徒总是言必称“佛”。狭义的“佛”是指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 ,广义的“佛”是指大千世界所有 的共称。
5、下列对于佛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但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是在唐朝僧人玄奘从印度取经后开始传入中国的。
B.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C.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D.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6、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带来了浪漫主义的绮丽想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B.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半夜传法术给孙悟空的情节是从佛典记载的禅宗五祖达摩三更传法给六祖慧能的传说中取来的。
C.佛教对古典小说和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渗透也很严重,佛教的“因果报应 ”观念、“世事无常”思想,在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的表现。
D.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诗和俗文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如佛教的传入,导致了音韵学上四声的发现,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题材的开创。
7、什么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3)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4)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5)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6) 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7)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二阅读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五祖夜至三更,唤能堂内,为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五祖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则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自古传法,气若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浏览完整试题9、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慧能受法》一文的主要内容。

10、从慧能受法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禅宗“ , ”的主张,即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11、弘忍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传法后告诫慧能不要久留,要迅速离开此地。从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弘忍的 。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13、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7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4、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既:既然
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空:白白地
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复:同样
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徒:信徒
15、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16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事?
三问题研讨
17、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完成下表。

词语 出处 意义
本来面目 《坛经》 原指内心纯真自性,后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18、《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19、什么是“南顿北渐”?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顿”和“渐”的看法。
1、【答案】D、利:敏捷,聪明
2、【答案】C 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 “即”为“虽然”。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 “即”为“就”。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 “何以”为“为什么”。
3、(1)信禀:信物,凭信 (2)受:接受 (3)传:流传 (4)说:解说
4、基督教、伊斯兰教 、 唐朝 慧能 《坛经》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释迦牟尼,觉者(智者)
5 6 D 7 略 8、略
9、本文写了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及弘忍的教诲。 10、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11、谨慎
12、A,A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 “汉人高僧所著”。
13、C 【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14、 (1)、C A、既:已经 B、空:空口 D、徒:白白地
15、他发现菜里加盐以后好吃,就只吃盐(不吃饭)了。
16、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修行的人饮食要适当,可有的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吃饭,以为这样就可以得道这一现象说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欲望终于可以得到空前的满足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豪华的住房、高档的私车、精致的美食和丰富的娱乐,似乎物欲的极大满足就是人生的真谛,吃好、穿好、玩好、住好了,人生也就好了。殊不知,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一切就将走向反面,在享受方面也是这样。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很多穷奢极欲、肆意挥霍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绝不乏因营养过剩而致病的人,至于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造成的危害更日益显现,这都像上面的故事那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极致的追求并不可取,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适度,一种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自己身心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和谐。
17、只要是与佛经有关的词语,包括成语、歇后语、俚语等都可以。示例:
词语 出处 意义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 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道行不够的就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头头是道 《续传灯录》 表示“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同床异梦 《古尊宿语录》 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自作自受 《太子成道经》 原指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后指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拖泥带水 《五灯会元》 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后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展开余下试题 18、《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19、所谓南顿北渐,是指慧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两地传法的殊异禅风,是在开导发悟上的迟疾之别。南顿北渐中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为两种不同的觉悟方式和觉悟过程。顿悟是突然的、当下的觉悟,是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
南顿北渐两种见道成佛的方式,同是建立在心性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也都以众生本来具有的不变的真如本性为成佛的根据。顿渐的区别实是由修行人的素质所决定的,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但是也不能把顿渐完全对立起来。按照一般逻辑推论,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顿悟前必须有渐修的积累,顿悟后也还必须继续修持。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我们现在的学习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先天智力因素虽然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后天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功课理解以后的复习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 (60.6.241.7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佛理禅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