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224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4]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下三单元测试
必修二单元三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清流激湍(tuān ) 流觞曲水(shāng) 放浪形骸(hé) 临文嗟悼(jiē)
B.苏子愀然(qiǎo) 孤舟嫠妇(lí) 酾酒临江(shī) 横槊赋诗(shuò)
C.轻鲦出水(tiáo) 麦陇朝雊(gòu) 北涉玄灞(bà) 黄檗人往(bì)
D.褒之庐冢(zhǒng) 有穴窈然(yǎo) 盖音谬也(miào) 何可胜道(sh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瑰怪 其文慢灭 仆碑 幽暗昏惑
B.沦涟 露湿清皋 曩昔天机 清妙
C.肴核 杯盘狼藉 匏樽 正襟危坐
D.虚诞 若合一契 静躁 0一觞一咏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然是中有深趣矣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游目骋怀(奔驰) 极视听之娱(穷尽)
B.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方其破荆州(正当)
C.故山殊可过(路过) 猥不敢相烦(打扰)
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无物以相之(帮助)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常在于险远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六王毕,四海一
C.侣鱼虾而友麋鹿 始舍于其址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7.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B.是非贿得之。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句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 译:足以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
B.凌万顷之茫然。 译: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因为他探索思索得深入并且无处不在地实践。
D. 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它是附着正文前来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和陈述写作宗旨或记读后感的文章。
B.王安石的作品主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中,这部集子是以他的籍贯命名的。《游褒禅山记》是其中的名篇,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散文。
C.王维,字摩诘,唐代边塞诗人,有作品集《王右丞集》。
D.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 黄苏”;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自创“苏体”。
二、填空题
11.描写兰亭地理位置环境的句子 ,描写兰亭集宴内容的句子是 。
1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赤壁赋》中的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近。
浏览完整试题
13.《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四句非常精彩,这四句是 , , , 。
14.《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的作者王安石,字 ,是 时期 人,所以他的文集叫作 。他在担任宰相时,积极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 ”。《游褒禅山记》一文作者由游洞的经历阐发开来,指出“求学问、干事业,首先必须 ,还必须 ,同时必须 。他的名诗《夜泊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历来为人民所传诵,所喜爱。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赤壁今何在
(1)赤壁之战虽为陈迹,但关于“ 赤壁”的地点,从唐代争论至今。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和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今武汉市蔡甸东临障山、汉川县西赤壁山、黄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 又名石头口)和武汉市武昌西南赤矶山,都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山。赵、王二人文后点评:前二说,混赤壁与乌林为一地,又皆远离长江,且在江北;黄州说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对岸的江北,皆与“ 赤壁之战”形势不合。赵、王明确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
(2)关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说,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明确肯定:“ 赤壁山在( 鄂州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此说后被赵彦卫否定:“指今石头口为其地,然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
(3)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说,确实经不起推敲。曹操初战败后,以乌林为大本营,陈兵于江北沿岸,孙、刘联军则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黄盖溯江西上诈降、中流放火烧连营、精锐继后追击这“三段之计”而大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之间,应有一定的上、下游间距,绝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对。
(4)另据《三国志》载,其时曹操数十万大军已沿江东下,双方兵力悬殊,孙、刘联军只能在重兵保卫大本营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适量人马至夏口的前哨及数十里之内的大、小军山一带游弋设防,再远之处就属分散兵力,更不用说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5)主张“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带的,主要是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郦为江南诸水作注时曾参阅大量南方文献)与南朝盛弘之经数年实地查勘和访问而成的《荆州记》。
(6)《水经注》“ 乌林———赤壁”河段中记载“ 江水又东径下乌林南”,郦道元即说,“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水经注》又载,江水又东径陆口、蒲圻洲、蒲圻县等地后,“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百人山,马征麟《长江图说》指出,即今武汉市西南长江左岸的纱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对的“ 赤壁”,便是《云麓漫钞》中最终确定的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了。当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内、江边拾到箭、镞等战争遗物。而盛弘之《荆州记》中说:“ 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乌林,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赤壁、乌林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可见,“赤壁与乌林相对”于长江断面上,不符合此次战役的逻辑。
(7)但郦、盛二人的记述,何以屡遭否定?关键是,长江“ 乌林———赤矶山”河段,长度已达260里,超出南朝时100里。南朝以前,该河段属顺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变为弯曲分汊河型。洲湾弯道的形成,使长江河道延长近100里。由此,赵、王二人引用《水经注》关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后即说:“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虽认同郦、盛二人的结论,但不解长江长度之变化,而据乌林以东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虽较为接近史实,但也是错误的。
15.“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A.“蒲圻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其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大战”形势不符。
B.赵彦卫以石头口起初没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为“赤壁”。
C.孙、刘联军分三个阶段击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存在上下游距离。
D.从双方大本营的位置,可见“赤壁”在蒲圻也与当时兵力强弱形势不符。
16.第(6)段中“此次战役的逻辑”指的是什么?
17.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对古代某一地名的确定,既要依据相关的典籍,还应辅以必要的实物加以佐证,如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迹等。
B.《水经注》与《荆州记》的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才能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得出正确结论。
C.从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间,在长江河道不断延长的影响下,乌林与赤壁两地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能够了解到古今长江河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18.就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评述郦道元、盛弘之、赵彦卫、王象之、本文作者在对“ 赤壁今何在”这一问题探究中的历史性贡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于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展开余下试题
[注]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23.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三、诗歌鉴赏题
2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四、语言运用题
25.“老师,你的话我记住了。”请围绕这句话的由来,把它扩展为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26.用一熟语(成语、俗语、歇后语均可)形容下面设定的情境。
某公司经理被人骗走了300万资金,虽然已报了案,但要追回尚需时日;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公司面临倒闭的困境。正在这时,几年前其他公司所欠的一笔资金意外追讨成功,填补了这个窟窿,公司才算勉强渡过了难关。
这可真是
27.去年年末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许多国家的巨大伤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人民是富有爱心的人民,你所在的城市举办了一场赈灾募捐晚会。这场晚会的前三个节目分别是:大合唱《让世界充满爱》,钢琴独奏《命运》,女声独唱《妈妈,你不要哭》。请你为这三个节目写三段精练的串联词。
(1)
(2)
(3)
五、作文题
28.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头: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呈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答案与解析研读】
1.B (A..骸hái,C 檗bò;D.谬miù)
2.D (A 慢—漫;B 清—青;C 藉—籍)
3.C (A 悟—晤;B 冯—凭;D 缪—缭)
4.C (过:访问,游览)
5.B (“一”数词用作动词。A.“ 明”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C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友)”;“ 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D.“西”“东”名词作状语,“ 向西”“ 向东”;后一个“ 东”是名词作动词。“东进”。)
6.A (副词表判断,是。B.①连词,表递进,而且;②连词,表转折,但是;C.①无实在意义;②代词,自己;D.①连词,因为;②是“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7.A (陈述句,%# ’# 判断句。)
8.A
9.C
10.C
1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4.介甫北宋临川《临川先生文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有志有力有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5.A
16.利用同在长江南岸的乌林与赤壁上下游的间距,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
17.B
18.①郦道元最早提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长江南岸,成为后世考证“ 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论据。②盛弘之以实地查勘和访问,提出赤壁、乌林同在长江南岸,二者东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证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观点的谬误。③赵彦卫、王象之二人辨析了关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种说法,最终得出“ 赤壁山位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这一确定的结论。④本文作者揭示了长江河道延长百余里的历史变化真相,对郦、盛二人“屡遭否定”作出解释,从而肯定了赵、王二人对“ 赤壁今何在”的正确判断。
19.D (A. 贬谪; B.(写)书信;C.抵触,违逆。)
20、A (A. 相同,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B.介词,从;介词,对于。C. 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21.B (A. 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展开余下试题
22.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23.(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24.(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5. 参考意见:应该围绕“老师的什么话”和“我为什么记住了”这两点来扩展。
26.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不转路转,河不弯水弯/ 死里逃生( 任选一可均可)。
27.(1)海啸过后,爱心如三月春风从世界各地吹来,有了爱,这世界就不再可怕。请听(大合唱《让世界充满爱》)(2)海啸是意外的,海啸是可怕的,残酷的命运又一次向人们发出了挑战,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请听(钢琴独奏《命运》)(3)残酷的命运夺走了无数儿女的生命,妈妈哭泣了,她们的哭令我们心醉。请听( 女声独唱《妈妈,你不要哭》)。
28.[写作点拨]
本作文首先要求我们需要把所给材料加以总结,本话题可以概括为“ 文化生活和成长的关系”,然后结合“镜头一二三”进行叙述议论。对于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 曲、卡通、音像制品等文化现象不宜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像材料中提示的一样,“ 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你可以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对你成长的影响,可以谈谈琼瑶、三毛作品给你成长的启迪,可以谈谈高晓松、老狼的校园民谣对你成长路上心灵的撞击,可以写变形金刚、奥特曼动画片等给你童年带来的愉悦,而今这种心情的变迁。可以谈谈“韩国电视剧”所带来的“ 韩流”冲击波的原因,你在成长过程是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可以谈谈休闲报刊的大量涌现和当今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的关系,和国人文化素养的关系,你在成长过程是如何评价它,可以谈谈时装秀在成长过程中的位置。当然,你还可以写材料中没有提及的种种文化现象,只要能够联系到你的成长,都可以。写好本话题作文的关键是能抓住其中的一类文化现象或这类中的某个人加以阐述,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专题性的研究学习太为重要了!
[例文]
何处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01( 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某丙……
我突然感到一种失落,好像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 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诗意的美好会成为纤细的火柴微火,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可是,今天迅猛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学天空中的明月却并不皎洁。审视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我们心中的宁静便注定要被打破。有多少人知道茨威格?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到赵万里“静水流深”的意境?不敢说,我真的不敢说。毋庸置疑,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了快餐文化,更有所谓“ 哈韩哈日”之风侵袭。快餐文化、商品化文化符合了当前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符合了争分夺秒一族的审美需求,也契合了青少年充满好奇与梦幻、极易为新鲜事物所动的心理特征,这才得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样的文化生活充满刺激、激情与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汉语真正质朴感人的诗意之美与人文关怀,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也愈走愈远。它所造成的决非仅是几句诗的遗忘,更是心灵诗意与真正深刻隽永人文天堂的破灭,是更多单纯美好情感的流离失所。与之对立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观点的滋生和所谓大众文化的蔓延,实则是缺少文学涵养的低俗和对通俗文化的无端膜拜。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自然无法回到天真无邪的古代,采薇而食,种菊悠然,如古人般寄情于诗意的山水之中。今天的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许多,在新兴文化中游历,而文学真正的精神家园日渐狭窄。
当我浅吟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我的残缺的诗意天堂中,何处有我悠然散发的扁舟?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想起余光中的诗,但愿我们的文化生活少一份狂热的躁动,多一份诗意的静气。
[点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这篇文章,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深厚的文学修养,富于思辨的理性目光,挥洒自如的语言表达,很难不让人为之侧目!内容上,作者紧扣“诗意”为话题,对当今的流行文化进行深刻的辨析和反思,从而对物质丰富而“ 诗意缺失”的当代生活作出清醒的质疑和批判。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对古典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形式上,全篇亦以“诗”贯穿,文题别具一格,以李白诗句开头,又以余光中的诗句收束。文中诗文典故俯拾皆是,流光溢彩,显示了作者广阔的阅读视野和卓越的语言功力。 (125.68.255.232)
上一篇:
保定市美术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下一篇:
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期末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新人教版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