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1233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3]
2011年南京市白下区语文中考一模卷
白下区 2011年九年级模拟检测(一)
语 文 2011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3.请将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将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右下角的座位号内。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2) ▲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4) ▲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 念此私自愧, ▲ 。(白居易《观刈麦》)
(6)过尽千帆皆不是, ▲ 。(温庭筠《望江南》)
(7) 一鼓作气,再而衰, ▲ 。(《左传•曹刿论战》)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醉翁之意不在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10) ▲ ,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馈赠( ▲ ) (2)恪尽职守( ▲ ) (3)和xù( ▲ ) (4)根深dì固( ▲ )
3.下列关于名著《水浒传》与《西游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绰号,就是根据某人的特征给他另取的名字,大都含有亲昵或开玩笑的意味。如“及时雨”宋江、“鼓上蚤”戴宗、“天蓬元帅”猪八戒等。
B.李逵“大闹东京城”、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情节都体现了反压迫、反强权、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宣扬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C.“三”在文言中通常用来表示多次,并非实指。但在“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故事中,“三”就是实指“三次”。
D.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两部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封建糟粕,如“智取生辰纲”、“车迟国斗法”等内容就表现出滥杀无辜的倾向。
2011年清明节,南京市继续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网祭革命先烈】
4.远逝的画面已载入历史,英雄的壮举化作不朽的丰碑。请你参加“网上祭先烈”活动,为先烈献上一束花,仿照示例写上留言。(2分)
备选鲜花 菊花 葵花 梅花 杜鹃
对应花语 高洁 忠诚 坚韧 热情
示例:我为你,献上一束菊花。感谢你,高洁如明月,照亮了茫茫夜空。
▲
【享受春光沐浴】
5.踏青归来,同学们写下内心的感受。下列各项没有语病、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阳春三月,杨柳依依,百花竞艳,一片绿意葱茏,正是踏青的好去处。
B.粉白的樱花,娇艳的海棠,雅致的二月兰等……玄武湖公园内,近百种的花卉全部盛放。
C.“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人杜甫就曾在诗中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踏青的情景。
D.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是民间为纪念一代名士介子推而设,是中国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
【品评清明标识】
6.又到清明雨纷纷。今年,人们对清明节的讨论多了一个关注的内容——清明标识征集。以下是两幅获奖作品。
图一 图二
(1)图一以素雅的绿色作为标识的主色,用一条柳枝将“清”“明”二字做了结构的勾连,从而巧妙地暗示了清明节的内涵: ▲ 。(1分)
浏览完整试题
(2)以图二为例,说说它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风”。(2分)
小贴士:中国风是指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民族元素为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7—13题。(15分)
【古诗阅读】
兰溪棹歌①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7.关于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 ”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8.“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2分)
▲
【古文阅读】
鸟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 ②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③,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⑤不深山之适⑥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小僮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选自《桐城派文选•南山集》
【注释】①日:有一天。② :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如“关关雎鸠”中“关关”。③掬:捧。④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⑤奚:为什么。⑥适:到。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二鸟巢于枝干之间( ▲ ) (2)人手能及之( ▲ )
(3)小不能盈掬( ▲ ) (4)见辱于小僮以死( ▲ )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旁有桂一株焉 其真无马邪?(《马说》)
B.即而视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D.见巢坠于地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巢 大 如 盏 精 密 完 固 细 草 盘 结 而 成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大鸣,手下,鸣乃已。
▲
13.文中二鸟最终“见辱于小僮以死”,是因为“ ”;结尾的反问句提醒世人要
▲ 。(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诵读叫醒太阳
①虽已不是莘莘学子,可每日清晨,仍爱好卷书诵读。当我耽于汉字的节奏与韵律,耽于文句的美妙与精彩,唇齿相扣,声音如青云出岫,一股清朗之气便油然而生,顿觉世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
②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
③那时父亲常常外出打工,总选择在清晨出发。他的清晨是勤勉的。父亲只喜欢好读书的孩子。他对我训诫很多,其中一句几乎是我和他之间永远不会停止的脉动:一日之计在于晨。父亲身体力行的结果,就是我天蒙蒙亮就卷书诵读。小河边,芦苇地,田埂上;从黎明读到太阳出来,从喑哑读到声音嘹亮,从迷糊读到神清气爽。清晨诵读是对父亲的礼赞,诵读让父亲安心地一次次出征。
④记得那回年根,天下大雪不能出门。我便站在西院廊檐下诵读。父亲一早起来扫雪,他扫了门前扫屋后,最后迟迟疑疑来到院子里。父亲悄无声息地扫着,一下一下,提着气儿,生怕动静大了干扰我读书。我只得用足力气,提高嗓门,以示我的投入和沉迷。尽管如此,父亲只扫到我身后五步远就停住了。直到我收起书回屋,他才接着去扫那堆雪。
⑤打那以后,每次晨读我都会想起那场雪,想起干活利落的父亲小心翼翼提着气儿扫雪的样子。我记得那个早晨,除了朗朗书声外,世界异样地寂静,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
⑥初中以后,学习任务重了。诵读不仅在清晨进行,每天黄昏,或者星期天的下午,只要有空,我就会拿着书出去,到野地里,找一块无人的草坡,坐下来,静静地享受阅读。那时,我在那样的地方,读书之专注之投入——真的忘记了一切。一个下午背完一本书,手指在地上掘出一个深坑都不知道。
⑦一个午后,时间尚早,趁着父亲休息,我拿着课本悄悄去了河边,钻进了密不透风的芦苇丛,大声诵读起来。书越读越薄,我决心背下它。想不到父亲四处找我,他去了所有僻静的地方,我沉浸在诵读中,当然听不见他的呼唤。父亲越找越焦急,当他最后拨开重重的芦苇冲到我面前时,我由于太专心,竟吓得失声尖叫。父亲本想训斥我的话化成惊讶和静默。
⑧他不知道,找个僻静的地方高声诵读已经成了我学习的秘笈。不仅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学,我都用这样的方式诵读着。
⑨最难忘的是那个春夏之交的傍晚。当时正处于高考复习的紧张阶段。那天,在麦浪沙沙作响的原野深处,我埋下身子,朗声诵读。等我把带去的所有复习资料全部装进脑子,背得滚瓜烂熟,这才起身回去。
⑩黄昏走到了温柔的尽头,麦地均匀地呼吸着,麦浪不再起伏,好像大地和一切都作好了准备,迎接夜的来临。大自然吞吐着神秘而幽深的气息。我带着劳动者沉甸甸的疲惫与满足走在浅黄的麦地中间。蓦然回首,我看到无垠的淡黄色的麦田上方,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
⑪眨眼间,这幅画就消失了,世间恢复了常态,我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回到学校了。之于我,那枚浑圆的夕阳似乎是一个美丽而又笃定的句号,它给了我答案,安慰了茫然、刻苦又不安的18岁。那一刻,我似乎告别了所有的忐忑,完全有理由相信前途的美好和光明。
⑫诵读让我顺利地走进了大学,而且是父亲理想中的中文系,我终于可以一辈子朗读和研习心爱的语文了。
⑬未曾想父亲因为透支太多,竟匆匆离世。换他一生,赢来的这份幸福,怎能不小心享用?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
(作者韩青辰,选文有删改)
1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学生时代有关诵读的几件事,填写下表。(4分)
序号 时间 地点 事情
(1) ▲ 西院廊檐下 “我”用足气力诵读,父亲提着气儿扫雪
(2) 一个午后 河边芦苇丛中 ▲ , ▲
(3) 春夏之交的傍晚 ▲ “我”朗声诵读复习资料,“我”欣赏到麦地美景
15.第②段作者说:“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这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作概括。(3分)
▲
16.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2分)
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
▲
17.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第①段可以看出,清晨诵读成了“我”的习惯,“我”在诵读中陶醉于优美的节奏与韵律、美妙与精彩,把诵读当作莫大的精神享受。
B.第⑤段写“我”一直记得“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这写出父亲见“我”读书如此投入和沉迷,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C.第⑦段末尾写父亲的“惊讶和静默”。他惊讶的是“我”竟躲到芦苇丛中读书;他静默是因为“我”听不见他的呼唤而十分恼怒以至无语。
D.第⑬段开头的“透支”一词,表明父亲为了家庭、为了“我”付出了过多的精力,这既体现了深厚的父爱,也包含着“我”的痛惜之情。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3分)
▲
①也许是诱惑太多,也许是刺激太甚,也许是节奏太快,冷漠、推诿、嫉妒、内耗,遮住了仁爱、道义、宽厚、同情。于是,感动——世界上最简单又最美好,最平常又最崇高的情感,正悄悄离开某些人的灵魂。
②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感动的时代;当下的我们,是一群需要感动的人。
③其实,任何社会都不会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对“感动”的寻找,会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感动”不是奢侈品,而是与我们相依相伴的生活常态。
④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存在于庞大的社会各阶层。他们中既有平凡的公民,也有贡献突出的俊杰。甚至,那些没有光环的小人物,更易激发更多人的共鸣,影响更多人的价值取向。他们是人世间的“盐中之盐,原动力的原动力”。他们的或震撼或平凡的事迹成为人们生命中不可抹去的感动因子,他们的精神日益外化为整个社会的追求和目标,成为中华民族人格史的绚丽篇章。
⑤历史和现实永远不会没有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时代推崇什么样的偶像和英雄。所有与社会公认的价值判断相一致,与大众的精神追求相吻合的感动,必然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必然凝聚全民族的良知。所有让我们感动的名字,一定会让我们凝神。因为有了他们,心情不再灰暗;因为有了他们,日子变得踏实。(A)他们其实就是常人,他们像常人一样说话,只不过表达的思想成为引导我们生活的航标;他们不一定都惊天动地,只不过他们的品质化作了民族骨骼的钙质。可见,他们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⑥人们常常因为感动而泪流满面,但流泪并不是感动的终端,行动才是最后的归宿。“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感动的人物用闪光的人格创造出朴实的奇迹,用无私的行动照亮了别人的生活。无论太远还是太近,无论陌生还是熟悉,他们的行动会在所有人的心里激起持久而悠远的回响。当感动叩响我们每个人的心扉的时候,当他们的道德准则成为大多数人的精神向度的时候,人性的良善与崇高就会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接近理想的乐园。
⑦一群群平凡而卓越的人会连成时代精神的壮丽画图,结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B)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用日复一日的善举去感动我们广阔的社会,去感动我们深远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是清澈的甘泉,浇灌干涸的心田,孕育自我的完善,浸润被自私、自卑、自弃和贪欲困扰的灵魂。让感动成为一泓清泉,一种滋养,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好雨,催生心灵升华的生机,养育精神之树蓬勃生长。
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更多的感动,正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阳光洒满大地!
(作者陈世旭,选文有删改)
19.阅读全文,根据文章的主要观点,给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 ▲ 。(2分)
20.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
21.作者说:“生活中的‘感动’不是奢侈品,而是与我们相依相伴的生活常态。”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
22.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过程。(3分)
▲
23.如果将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作为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比较合适?并说说理由。(3分)
【链接材料】2010感动中国人物:雷锋传人郭明义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 ▲ )处 理由: ▲
三(50分)
24.请以“滋润”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书写(3分) (121.237.133.135)
上一篇:
黄冈市2011年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下一篇:
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1年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