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63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3]
江苏省棠张中学2011届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打靶题)
江苏省棠张中学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Tzzxzw2007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聆听 伶俐 灵敏 凌晨 B.游弋 造诣 肄业 逸事
C.栈道 湛蓝 暂且 颤抖 D.蓦然 漠视 沉默 墨宝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科学发达,移植记忆也许不是完全可能的事。
B.截至10月底,这位著名的劳模完成生产任务已超过全年预定计划的50%。
C.经过精心选育,使野生兰花清香诱人,珍品迭出。
D.同学们观看电影《焦裕禄》后,受到了深刻教育。
3.下面是对甲型H1N1流感的介绍,请根据这段文字内容概括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征。(4分)
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在人体潜伏7天后才表现出病症。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为6.77%,比一般流感要高。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类似,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感染。另外,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再透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也可传播。甲型H1N1流感最初在墨西哥暴发,到2009年4月底,美国只有11个州出现零星确诊病例,但到5月6日,疫情已经扩散至41个州。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确诊病例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去过墨西哥。
答:_____ _
4.毕业前夕,少不了留言赠言。请你参照例句,以数学和英语老师的身份,分别给同学写一则赠言(5分)
例句: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可以有句号。
数学老师——
英语老师——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西山精舍
[宋]释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称寂寥心。一径杉松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未遂长栖此,双峰 晓待寻。
注:释文兆,宋朝游方僧人。
(1)本诗第二句写道“静称寂寥心”,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怎样写静的?(6分)
答:
(2)清人纪昀说此诗“通体‘气韵翕然,无刻画龌龊之习’”,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 ,_____ 。
⑵__________ _,纫秋兰以为佩。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 。__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⑷奇文共欣赏, 。
(5)君子坦荡荡, 。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那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于是,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 的一部分。
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头!(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 卷)》中国三峡出版社,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11.文中作者说:“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_____ _
12.文中说:“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这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 _
13.文章题目是“炊烟的味道”,第六节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答:______
1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6分)
答:_____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5~17题
写手好字,让失落的书法走进课堂
黄尘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必修课,每周一节,并纳入
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书法的式微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书法进课堂”的呼吁也不是一两天了,这下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以前读私塾,学生手握毛笔写字时,老师会悄悄地站在旁边,冷不丁地去抽学生的毛笔,
以此检验学生是不是铆足了劲写字。要是谁的毛笔被抽了出来,轻则被训斥一顿,重则戒尺伺候。
现在的学生们再也不用面对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了,但是,由此而起的书法衰落,则使书法由
一项大众艺术、一项基本功、一项必修课,失落为如今日渐式微的纯粹小众艺术。学生们避免了戒
尺之苦,却丢了文化之魂。南昌市某少儿书画培训中心的一位老师说,曾有小孩第一次走进培训中
心,指着墨汁叫道:“老师,这里怎么这么多酱油啊!”
与我们的生生丢弃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却比我们更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
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但
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上书法黯然失色,很多学生甚至字体歪歪扭扭,毫无书法美感。随着
电脑的普及,书写继丧失了书法的艺术性之后,连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在退化。现在写“天书”的不
仅仅是医生,“天书”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此前学校之所以对书法教育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跟功利化教育有关。如今,家长、学生、老
师、学校关心的是成绩、升学率!重视的是分数、排名。既然中考和高考都不考书法,那学它干吗?
畸形的教育形势和功利的求学思维之下,书法也就成了个别“票友”的私人爱好了。
其实,即便是在功利化的考试思维下,书法也大有裨益。很多高考阅卷老师都透露,字写得好,
卷面清晰干净,老师的第一印象好,分数自然有所倾斜;而如果在纸上涂鸦,卷子一片狼藉,结果
可想而知。如果坚持书法学习,硬笔书法也肯定会相应提高,成绩不也就有保证了吗?
再者,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自己写一手烂字,有何颜面示人?如果别人能写一笔潇洒的字
体,你难道不会对他另眼相看?
书法的失落,还跟一股逢传统必反的潮流脱不了干系:仿佛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
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比如,“现代”
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了
吧,但每逢假期,大家还不是一股脑地往名胜古迹跑,以一睹那些“传统”建筑的真容为快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传统”。就拿书
法来说,其研习过程对情操的陶冶,对良好品性的塑造,对文化修养的养成,无论古今,成效依然。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将不是画家,而是书法家。人家一代绘画宗师尚有
改行研习书法之念,犹如一张白纸的中小学生们,何必要拒而远之呢?也正因如此,广东率先让书法
走进课堂的做法才值得期许。
15.根据原文表述,概括书法艺术的特点。(6分)

16.在作者看来,我国书法失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写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未必就不‘现代’,‘现代’的也不一定就得反
‘传统’。”请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8.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数字不仅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不仅是单调的,更是丰富的。数字本身有色彩、有姿态、有温度;数字背后有风景、有哲理、有故事
请以“数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角度自选。
语文Ⅱ(附加题)(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楚王问于陈轸曰:“寡人之待士也尽心矣,而四方之贤者不贶①寡人,何也?”陈子曰:“臣少尝游燕,假馆于燕市,左右皆列肆,惟东家甲焉。帐卧起居饮食器用无不备有而客之之者日不过一二或终日无一焉。问其故,则家有猛狗,闻人声而出噬,非有左右之先容,则莫敢蹑其庭。今王之门无亦有噬狗乎?此士所以艰其来也。” (选自刘伯温《郁离子•楚王问陈轸》)
注:①贶,赐予,意译为帮助。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从文中看,怎样才能使“四方之贤者贶寡人”?(不超过15个字)。(2分)
21.陈轸劝谏楚王的方法是什么?(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国演义》以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为主线展开情节,展示了宫廷内部、统治集团之间、同一集团不同势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
B.巴尔扎克 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等。
C.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等。
D.《雷雨》渐次展开剧情的结构方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的逻辑,又合乎人物生活的逻辑。戏剧冲突最高潮的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E.《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23.简答题(10分)
(1)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过程。(4分)
(2)阿Q“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举小说中的例子作简要说明。(6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儒家传统与鲁迅 的精神至上观
①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曾明确指出自己所从事的文艺跟政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他认为“政治想维系现状使它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它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进步起来。”政治对个性精神和思想的先觉性的扼杀是鲁迅对政治的批判的原因,也就是说,鲁迅从事文艺活动所追求的是人的精神的改变,。


展开余下试题②他也曾鼓吹过科学。他认为科学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人们生存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启蒙和灵魂救赎起巨大作用。他从科学转向文艺是为了救赎国民的精神。鲁迅将“奉科学为圭臬之辈”的主张视为“恶声”,原因也是他们对人所需要的精神价值的漠视。
③作为革命家的鲁迅,以笔做投枪揭露社会黑暗和罪恶。他自始至终所注意的是对国民性的研究和解剖,是启发民智。鲁迅之所以一生都着力于思想启蒙,来自于他认为人和“人为”对历史的构成和发展起主宰作用。
④总之,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在他一生的精神活动中,体现在研究的诸多方面,构成为他分析问题的范式。从根本上说,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不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而是与别人和民众建立起和谐关系。 (选自“阳光论文网”有删改)
24.第一节划线的句子,与前后文不衔接,请你修改一下,使之连贯。(4分)
修改为______

25.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5分)
本质:_____ _

26.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体现在研究的诸多方面”。“诸多方面”体现在哪里?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C.A项均念líng; B项均念yì; C项分别念zhàn、zhàn、zàn、chàn ;D项均念mò)
2、答案:选D。A项少一个“不”字变成了否定,应改为“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B项\'超过全年预定计划的50%\'等于说完成了全年计划的一半多一点儿。句子的本意是说生产任务超额了50%,应去掉\'的\'字。C项滥用介词造成没主语,应去掉“使”字。
3、答案:潜伏期长;病死率高;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共4分,每点1分)
4、.(5分)英语老师——人生要多想现在式、进行式、将来式,不能总想过去式。(3分)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2分)
5.C(约:约定时间。)
6.A(上一个“以”为“用”,下一个“以”为“因为”;B、两个“其”均代词,他们,指囚犯;C、两个“然”均为“然而”;D、两个“而”均表示并列关系。)
7.A(文章每段议论时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
8.(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3)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参考译文]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9、(1)答案: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三更时分,路上寂无一人,再加上雨雪之深,可以想象得出,精舍内是万籁俱寂;而松杉之“老”,突出丛林之密,也透发着不尽的“静”意,使人觉得心境空灵。(3分)颈联从听觉角度描写,僧人语停入眠是“静”,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耳鼓,益发衬出精舍之静。(3分)
(2)答案:诗人宿于西山精舍,发觉此处的静寂,正与自己的“寂寥心”相称,于是引发了对精舍内景色的描写,虽然满心喜欢,希望可以长期栖于此,但由于自己是游方僧人,只得打消这个念头,于是宕开一笔,预作明晨观赏西山双峰奇观,可谓意脉相连而开合自如。(2分)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对“静”有着特殊的感受,写景抒情平易流畅,不事雕饰,二者水乳交融,诗味浓郁。(2分)
10、答案:⑴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⑵扈江离与辟芷兮 ⑶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⑷疑义相与析⑸小人长戚戚 (6)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句1分)
11、答案:1、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2、炊烟里有童趣、童真的美好味道。3、炊烟里有饭菜的香甜的味道。4、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5、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答到其中的任意三点,可得6分)
12、答案:比喻、排比的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给人温暖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棠张”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