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52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6]
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练习
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练习
必修四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练习
(一)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
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4. 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 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 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学校 D.黎民不饥不寒 黎民:百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移其粟于河内
D.非我也,兵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浏览完整试题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自然地转入了对行仁政的阐述。
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梁惠王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
D.文章结构严谨,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
(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逆境才能成才。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 (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4.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②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③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④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A ① B ②③④ C ①④ D全对
(四)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过秦论》)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始皇,奋(发展 )六世之余烈 B.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语)
C. 信臣精卒陈利兵(武器)而谁何 D. 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2.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
A.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 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以弱天下之民
C.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 以愚黔首
4.“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 因遗策
C.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5.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守策”, 对应找出这些表现的句子。
愚民:
弱民:
防民:
6.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 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 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1. 选出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锄耰棘矜 ②钩戟长铩 ③万乘之势 ④度长絜大 ⑤一夫作难
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
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
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
2.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4. 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5. 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展开余下试题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 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六国未能战胜秦国,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六)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 B.天下云集响应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父利其然也
4. 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何以伐为?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6.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七)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 :“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 晏子对曰 :“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再拜,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
(选自《晏子治东阿》)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公召而数之 数:责备
B.而君反以罪臣 罪: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
C.避贤者之路 避:避开、闪开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 谢:感谢
2、解释加点字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
B子退而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 )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
D寡人之民不加多《寡人之于国也》( )
3、下列加点字与“陂池之鱼,以利贫民”中“利”的用法不相同的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B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C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D吾从而师之(《师说》)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请死之。 (为……而死) B. 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嘱咐,托付)
C.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改变做法) D. 仓库少内,便事左右。 (近臣)
5、与“君乃反迎而贺”中“而”字用法相同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D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作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 B.②⑤ C.①④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好好的,但却遭受到景公的责怪,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B.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治理好东阿,百姓饥饿难挨,但景公却迎接祝贺,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C.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究其深层原因,不难推断出是景公偏听偏信、不做实际凋查研究所致。
D.面对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沦,从而赏罚不明的景公,晏子已经不屑再为他做事,即使景公封为“东阿王”、“无复与焉”,也不能动摇他“乞骸骨”、“避贤者之路”的归隐决心,晏子再没有为景公效力。
(八)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 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 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则思知止以安人


展开余下试题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塞源而欲流长也 
 D.善始者实繁       勇者竭其力
3.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 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必修四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一)
1. C 2.C 3.D
4. ①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②分崩离析(解释: 分:分裂;崩:倒塌;离:解体;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
③祸起萧墙(释义: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
5.D
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二)
1.A.(畜:音xù,畜养)
2.B.(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代词,他们/助词,凑足音节,不译。C,代词,代它们(植物)/指示代词,那儿。D,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助词)
3.D.(D中的“上”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其他三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树:种植;王:称王;水:游水)
4.C.(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
5.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但并不是直接针对梁惠王的)
(三)
1、A(定语后置) 2、B 3、A(生:本性) 4、D
(四)
1. B 2. D 3. C 4.A
5.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A
(五)
1、B(“矜”“乘”“度”“难”均为多音字,要根据意义来区分。)
2、C〔A项中①“夫”是发语词,无意义;②中“夫”指男子,具体指戍卒陈胜。B项①中“致”是“(发展)到”之意;②中“致”为“招纳”之意。C项①②中的“然”都表转折,意义相同。D项①中“朝”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来朝拜”,②中“朝”为“朝庭”。〕3、D(文中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
4、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
5、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六)
1、A 2、D(就)
3、B (云:名词作状语 A、C、D均为意动用法)
4、D(D宾语前置,A判断句B定语后置C被动句)
5、B
6、D
(七)
1、选D (谢:意思应为“道歉”)
2、增加/施加/虚夸,以少报多/更;
3、D(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ABC使动用法)
4、B(属托:走后门。)
5、C(表示递进关系。并且”或“而且”;A表示转折“但是” ;B顺接连词“来”;D代词,“你”)
6、B(此题应该注意题干中“正确做法”四个字。 ①不是晏子的做法,而是请求。 ③是景公称赞晏子的话。④是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故意采用的错误做法。⑥是晏子治理东阿的业绩。所以只有②和⑤正确)
7、D (景公并没有封晏子“东阿王”,是否继续再为景公做事文章没做交代。)
(八)
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B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A竭尽诚意(C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B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D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 (116.28.62.1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必修四文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