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8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6]
2011年陕西省交大附中高三仿真模拟卷
2011年陕西省交大附中高三仿真模拟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一。
儒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伦道德问题,重视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整体上说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的法则,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把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从否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角度来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实际上,人的存在具有多质性。最基本地来说,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对待社会的关系上,人既有认同的需要,也有独立个性张扬以及独立价值判断的需要;在对自然的关系上,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又有改造自然的需要。这些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度的或多向度的而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作为自由的存在,其自主性的选择和活动是最本质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活动去创造合乎目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任何既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成果,都只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本质的表现。乃至于自然万物都深深地印上了人类选择与活动的印迹。所以,儒家用道德性来否定人的自然本性,道家用自然本性来否定人的社会属性,都是对于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乃至否定。
因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扬弃儒家的模式,又要扬弃道家的模式。在重视人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同时,以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现代教育的价值。一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适应性、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体,立足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关系。二是建构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承认受教育者选择的能力和权利,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判断,把外在个体的社会伦理规范定位在指导性功能上,通过受教育者自主的选择和教育者的指导性影响来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
(选自《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义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与道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虽然都是单向度的合一,但其内涵和外延其实并不一致。
B.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和文明以及自然万物,都是人类选择与活动的结果。
C.作为自然存在的人,既有与自然相融而和睦相处的需要,同时也有改造自然的需要。
D.现代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也要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关注的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单向度的认同,却彻底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关系的单向度的复归,否定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
C.儒道两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本质上都是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片面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
D.儒道两家分别关注社会人伦道德问题和自然法则,在对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的片面化和否定上是一致的。
浏览完整试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指出儒道哲学的弊端,论述人的丰富本质和自由本性,从而提出现代教育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主张。
B.现代教育要以尊重和发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认同和帮助个体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
C.要想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就必须通过尊重和发挥人的自由本性来实现。
D.在实现社会规范向个人规范的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因此,必须重视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和价值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也。夔幼丧父,与母兄居,以孝友称。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然遂为术所留。久之,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①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遂遁匿灊山②。
建安二年,夔将还乡里,度术必急追,乃间行得免,明年到本郡。顷之,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时有传袁术军乱者,太祖问夔曰:“君以为信不?”夔对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夫失道之主,亲戚叛之,而况于左右乎!以夔观之,其乱必矣。”迁长广太守。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余家,为寇害。夔曰:“承等非生而乐乱也。今兵迫之急,彼恐夷灭,必并力战。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乃遣郡丞黄珍往,为陈成败,承等皆请服。牟平贼从钱,众亦数千,夔率郡兵与张辽共讨定之。东牟人王营,众三千余家,胁昌阳县为乱。夔遣吏王钦等,授以计略,使离散之。
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乃上言曰:“所领六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则非观民设教随时之意也。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太祖从其言。
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于太祖曰:“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者,各任其责。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如是则天下幸甚。”太祖称善。魏国既建,拜尚书仆射。文帝践阼,封成阳亭侯,邑三百户。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薨,谥曰靖侯。子曾嗣,咸熙中为司徒。(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二》,有删改)
【注】①太祖:即魏太祖曹操。②灊山:灊,音qián。灊山,古地名,在今安徽霍山东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欲胁令说蕲阳 游说 B. 乃间行得免 赶时间
C. 不可卒绳以法 通“猝”,仓猝 D. 若一切齐以科禁 同等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3分)
以夔彼郡人 蕲阳为太祖固守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乃间行得免 其民间小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下列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
B. 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
C. 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
D. 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夔为人很有气节,他曾拒绝袁术的征召,后来袁术又企图利用他攻克蕲阳,他就趁机逃到了灊山。
B.何夔治理郡县很有办法,可谓足智多谋,有时以柔克刚,有时武装攻克,有时使用离间计,各个击破。
C.何夔曾提出“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上思国家法律,下忧百姓实际,可见其治郡很有全局观。
D.何夔分析问题能从实际出发,太祖多次采纳他的建议。文帝继位后,对他很敬重。他死后,爵位由儿子何曾继承。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3分)
译文:
(2)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3分)
译文:
(3)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4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1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题1分)
(1)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麦粒
安庆
凝望麦粒,我常常想起麦粒的远行。
展开余下试题
麦粒的远行有时候借助的只是一场风,一只鸟儿的喙、一个人的手指或者指缝、一个出行者的衣袋。当它藏在旅人的行囊时,它的心跳动着,隔窗遥望,一行行旅途中的树、一座座旅途中的山、一道道旅途中的河、一条条窗外的道路、一窝窝旅途中的土壤让它兴奋。旅人终于掂起行囊,它知道自己生存的地方就要到了,这将是它另一片安身立命的世界。
麦粒从来都不孤立,一粒麦粒种下就有了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后就是一片风风光光浩浩荡荡的小麦大地。我常常想起一粒麦粒或一穗麦粒的成长。微醺的南风中我看见麦粒走过了它的青涩,开始饱满,一根根尖利的麦芒像一把把利剑护卫着麦粒,我不忍去细看锋芒中的麦粒,不忍心去伤灌满了汁液、正酝酿营养、愈来愈丰满的麦粒,在一方大地,我选择在小麦的面前黯然无声地站着。我听见风听见鸟儿掠过小麦大地,我黯然无声地向着一粒粒麦粒行注目礼,向掠过河床又掠过麦田的白云和鸟儿行注目礼,向麦田边的杨树、桐树、榆树行注目礼,向穿过麦田的线路、流入麦田的河水行注目礼。麦田,其实它吸纳了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营养、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期望。在麦芒全黄的季节,麦粒看见了旅人又回到了小麦大地,回到了麦粒的出发地和生命地。大地永远是一粒麦粒、一万万粒麦粒、一亿亿粒麦粒。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一粒麦粒,一穗麦粒,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即使你多么想仔细观察麦粒,你也无法进入麦粒的内心。
有一天在火车站,我忽然听见有人叫“麦粒”。我停下脚步,在人群里寻找,却原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她扭过头,红扑扑的脸蛋上淌着汗水,身上是一个沉重的行囊,我知道这个“麦粒”是去打工,去某座城市。那个城市
会有“麦粒”的笑声,有“麦粒”的身影,也有“麦粒”对家乡的遥望。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声喊,记住了某年某月
某天在车站看到过一个叫“麦粒”的打工女孩儿,“麦料”或者“麦粒们”,我祝福他们在某一个城市过得愉快。
有一年,我从家麦收回来,在兜里发现了几粒麦粒,我不知道这几粒麦粒怎么跟我来了我居住的城市。秋后我把它们种在了楼下的一片地里,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它们聊天,它们在城市的缝隙里成长着;一天早晨我又去看那一片蒲扇大的麦苗,麦苗上挂着露水,在晨曦里晶晶亮亮的那么纯净、透明,我和麦苗、麦苗上的露珠对望着,我又看见了一粒粒麦粒,看见了“麦粒”们走在远行的路上,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一刻,我兀自在一小片麦苗前伫立,仿佛置身的是一片麦海,看到了浩荡的麦田,听见了麦田上的歌声。我忽然觉得我像流浪在城市的一颗麦粒,和这些长在城市的麦苗一样想念着家乡,想融入家乡的大地。小麦大地给我们的是丰富前行的宽广,我们一年年在小麦大地找到了宽阔、找到了释怀、找到了力量和温暖的慰藉。麦粒啊, 是一千个是一万个是千万个故乡的影子。
(选自2010年第一期《散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次想到麦粒远行的时候,作者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凝望麦粒。
B.麦粒之所以看到旅途中的树、山、河、道路、土壤就兴奋,是因为它知道它将要到另一个安身立命的世界里去。
C.虽然为了观察去触碰麦粒是对麦粒的一咱伤害,但远远的凝望,我们可以进入麦粒的内心。
D.作者把麦收时无意中带回的几粒麦粒种在城里楼下的一片地里,是因为如果不种,麦粒就浪费了。
E.由一片麦苗看到了浩荡的麦田,听见了麦田上的歌声,这美丽的想象里洋溢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2)联系全文,说说麦粒有怎样的特征,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在生活中真的碰到过一个叫“麦粒”的打工女孩吗?从全文看,这个段落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至少找出两例分析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展开余下试题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详和。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村的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但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我们应该善待这些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打响我们村的品牌。(坐失良机)
B.在去年举行的第23届广州美食节上,400余家餐饮单位共推出了一千多种美食,让羊城的美食爱好者可以大快朵颐。(过屠门而大嚼)
C.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企业面对的是在成本与创新间首鼠两端的“囚徒困境”。经济低迷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削减投入势在必行。(犹豫不决)
D.如果公积金开了随意使用这个先例,难保有关部门不得陇望蜀,再打维修基金这个“富矿”的主意。总之,一切还是各归各为好。(变本加厉)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D.“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5. 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太阳已经下山了, ,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16.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提示填入合适的句子。(5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鸽子,鸽子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述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可见,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做事应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自选诗人,仿写两个句子。(6分)
高适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瑰丽雄健,黄沙.烽火.胡笳.弓刀,豪情填膺。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步步高》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人问我过得好不好,现实与梦想哪个重要?
一分一秒,一路奔跑。烦恼一点也没有少,总有人像我辛苦走这遭。
孤独与喝彩其实都需要,成败得失,谁能预料,热血注定要燃烧。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这时太祖开始制订新的法令下达到各州郡。何夔认为长广郡刚开始建立,近来又用兵打仗,不能仓猝用法令来约束,于是上疏说:“我所管辖的六县,辖界刚刚划定,加上闹饥荒,如果一律用法律禁令来整治,恐怕会有不服从教化的人。有不服从教化的人就不得不诛杀,那么就不是观察民情设立教化顺应时势的意图了。我的愚见认为这个郡应该遵从边远地区、新封王国的法律,这里的民间小事,派主管官员临时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对上不违背公正的法度,对下顺应百姓的心愿。”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何夔调入京都担任丞相东曹掾。何夔对太祖说:“我听说根据才德来制定爵位,那么百姓就会注重道德修养;根据功劳来制定俸禄,那么百姓就会争相建立功勋。我认为从现在开始任用人,一定要先在乡里考察,使得长幼次序,不相互超越。显扬对忠诚正直的人的奖赏,昭示对公正朴实的人的酬报
上一篇:
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练习
下一篇:
铜梁东城中学初2012级10—11学年度下期期末模拟考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1年陕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