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8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2]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打印整理:湖南永州一中 刘小忠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纰漏/未雨绸缪 绰号/笔耕不辍 粗砾/流金铄石
B.逡巡/怙恶不悛 糟粕/淡泊名利 丰赡/高瞻远瞩
C.诏书/昭然若揭 侍立/恃才傲物 桀骜/佶屈聱牙 
D.锋镝/嫡系后裔 倾轧/安营扎寨 裨将/稗官野史
1.B.(A.绰号/笔耕不辍都读chuò C.侍立/恃才傲物都读shìD.锋镝/嫡系后裔都读dí)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心理上产生障碍,找不到合宜的办法排除,斜着横着胡乱地熬出来,便是戾气。任由戾气飞扬,则伤己防人。
B.这首小诗表现青年男女之间两情相悦、心心相映的浪漫情感,由于构思精巧,意象独特,一直受到读者喜爱。
C.学术的腐败还包括许多学术权威到处作报告、发号令。他们俨然是“百科先生”,诛不知,自己成了“华威先生”。
D.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鲁迅说金圣叹“化屠夫的凶残为一笑”,鲁迅没有被杀过头,也没有当过右派,他没有这种体验。
2.D.(A.防人——妨人B.心心相映——心心相印 C.诛不知——殊不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造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廉租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劲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欧洲文化,大师辈出,经典如云,致使世俗文化整体黯淡,生命激情日趋疲沓,失落了天真稚拙、浑朴野趣。
3.D (A.“缓解……负担”搭配不当;B.缺宾语中心语,应为“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不足”缺宾语“问题”;C.“此”的指代不明,是对“只是嘴上说说”还是对“要采取果断措施”持否定态度,指代不明。)
4.下列对话中你认为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上了公共汽车。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说:“我愿意替狗付钱,希望你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售票员回答说:“ ”
A.不行,人怎么能与狗同坐?
B.可以,您能确保其他乘客没意见吗?
C.可以,不过你要保证它像其他乘客一样不把脚放在座位上。
D.对不起,你的狗太脏,它坐了别人怎么坐?
4.C.(A.对狗微含不屑B.没有原则C.用语巧妙,既委婉拒绝,又不伤对方D.明显带有嫌弃)
二、文言文阅读(共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浏览完整试题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後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5.对下列句子加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绐:欺骗
B.萧、曹等皆文吏,自爱 爱:仁爱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 就:成功
5.B.(爱:爱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 沛令恐,欲以沛应涉。
B.今父老虽为沛令守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C.高祖因狎侮诸客 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D.乃立季为沛公 吕公女乃吕后也
6.C.(A项“以”,前者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为介词,可译为“拿”。B项“为”,前者介词“替”,后者动词“做”。C项“因”均为连词,“于是”。D项“乃”,前者表承接“于是”;后者表判断的动词,“是”连词表目的/介词,拿B.介词,替/动词,做C.连词,于是,就D.连词,表承接/动词,是)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B.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C.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D.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7.B(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3分)
(2)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3分)
(3)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4分)
8.(1)酒宴将结束时,吕公向高祖递眼色执意要他留下。(阑:将尽。目:用眼睛示意。固:坚决,坚持)
(2)您是秦朝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统率沛县子弟,恐怕大家不听从您的指挥。(为:是。背:背叛。率:统率。恐:恐怕。)
(3)你们现在一起杀掉沛县县令,选一个值得拥立的人接替职位,以响应各路诸侯,这样你们的家室才能被保全。(诛:杀。令:沛县县令。子弟可立者:定语后置,值得拥立的人。应:响应。完:被保全。)
9.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思想在以上节选文段中有何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
9.。“不虚美,不隐恶”是一种实录精神,即对人物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选文第1段高祖拜见吕公,送礼金的欺骗行为及入室后狎侮诸客的行为都带有一股粗俗的江湖气。第3段高祖在沛令闭城欲诛萧、曹的关键时刻书帛射城上表现出他的机智果断,他对父老们的几番话则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他善于鼓动民心、俘获民心的特点。这一恶一美,司马迁从实写来,未因他是开创汉朝基业的汉高祖而隐其缺点、就其优点妄加赞美。这种实录使聪明智慧与江湖习气交融地统一在一人身上,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高祖形象。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思想。(答案需明确高祖身上“美”与“恶”的具体内容。)
参考译文:单父(shàn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秦二世元年的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事,打到陈的时候,自称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许多郡县都杀了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非常惊恐,也想率领沛县的人响应陈涉。于是狱椽曹参、主吏萧何说:“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没有人会听从命令。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约可召集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命令了。”于是派樊哙去叫刘季。这时,刘季的追随者已经有几十人或者到一百人了。


展开余下试题樊哙跟着刘季一块儿回来了。沛令在樊哙走后后悔了,害怕刘季来了会发生什么变故,就关闭城门,据守城池,不让刘季进城,而且想要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害怕了,越过城池来依附刘季,以求得保护。于是刘季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去,向沛县的父老百姓宣告说:“天下百姓为秦政所苦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们虽然为沛令守城,但是各地诸侯全都起来了,现在很快就要屠戮到沛县。如果现在沛县父老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屠杀,那时就什么也做不成了。”于是沛县父老率领县中子弟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要让他当沛县县令。刘季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选出能胜任的人。”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都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极力地推让刘季。城中父老也都说:“平素听说刘季那么多奇异之事,必当显贵,而且占卜没有谁比得上你刘季最吉利。”刘季还是再三推让。众人没有敢当沛县县令的,就立刘季做了沛公。于是在沛县祭祀能定天下的黄帝和善制兵器的蚩尤,把牲血涂在旗鼓上,以祭旗祭鼓,旗帜都是红色的。这是由于被杀的那条蛇是白帝之子,而杀蛇那个人是赤帝之子,所以崇尚红色。那些年轻有为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都为沛公去招收沛县中的年轻人,共招了二三千人,一起攻打胡陵、方与,然后退回驻守丰邑。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渔家傲
(宋)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③。
花气酒香清厮酿①,花腮⑤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⑥。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注】①逡巡:宋元俗语,犹顷刻,一会儿。②当:代替。③“时时”句:谓莲花映入酒杯,随舟荡沫,显出红色波纹。④厮:相互。清厮酿:清香之气,混成一片。⑤花腮:指荷花。⑥怕:即一晌,片刻。⑦阁:搁。
(1)简析词中上阕采莲姑娘的形象。(3分)
(2)词的下上阕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10.(1)上阅描绘了一群采莲姑娘在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展现了她们青春活泼、健康美丽的形象。(1分)“逡巡”,顷刻之意,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旋”字与上面的“忽”“逡巡”,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出姑娘们动作麻利、青春活泼的情态。(1分)姑娘们以荷叶作杯,饮酒逗乐,杯中酒微微摇动,生出的红浪里映入了荷花的红脸和姑娘们荷花般的脸庞,美得醉人。(1分)
(2)①烘托。“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一句,描绘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交融,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辉映,花、酒、人相互烘托,呈现出醉人的美。(2分)
②动静相生。下阕先写姑娘们饮酒逗乐,花、酒、人都沉浸在一片“香”和“红”中,达到热闹的高潮。接着由热闹转为静谧,写姑娘们在荷叶的绿荫中酣眠,然后“惊”字引起又一层转折,由眠到醒,由静到动,惊醒后发现船已搁浅在沙滩上。动静相生,妙不可言。(2分)(答“情态描写”可酌情给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拟行路难》)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袁隆平访谈录
解说:目前,我国的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已经推广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因为稻米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已经摘掉了粮食进口大国的帽子。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拥有了杂交水稻技术,就意味着粮食安全没有了问题了呢?
  王志:袁老师,粮食安全是不是问题?
  袁隆平:那也有问题。科学技术前景是有。如果政府不重视,如果你这个推广体系不好,我刚才讲了是要国人共同地努力,我这个话是有深刻的意义的,没有国人的共同努力,你单是科学技术,再好的技术,那农民不种,现在就面临这么一个问题。
  王志:好东西为什么不种呢?
  袁隆平:没有效益,粮价很低。一般农民,现在青壮年多出外打工,留一些老幼病残的在家里面,谷贱伤农,现在面临这么严峻的问题,很多农民不愿意种水稻。种了没有效益,他赔本。
  王志:那么这样一种情况下,你还有动力吗?
袁隆平:动力还是有,就是我要呼吁,也是警示的呼唤,希望大家要重视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大家没有饭吃了,你年轻的不知道三年困难时期,那个时候是饿肚子饿死人的,社会会动乱的。
王志:你当年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无论从技术条件,还是从政治环境来说,对你并不是?
袁隆平:那当然是,各方面的都不行。我在那里就是一个普通中等农校的教师,人家都是瞧不起你的,有些权威,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就这样子,当时我就默不做声,反正我给你们搞,我要拿事实给你们看,我不当面跟他们争,为什么有信心呢,一个是我确实看到有水稻有杂交优势,第二个我翻书本。尽管书本说杂交没有优势,但是它的理论根据,我认为有问题。
王志:你是那么自信吗?
袁隆平:我当然很自信,因为杂交优势是普通规律,这是毫不动摇的,搞科学研究首先你要看大方向对不对。大方向错了,你再努力也是白搭。大方向是正确的,你通过努力,最后可以达到光明的彼岸。
王志:你那个时候能看到今天的目标吗?
袁隆平:那没有看到这么大的目标,我认为能够搞成功就很不错了,哪知道呢,这个效果是比我预想的更好,始料未及啊。
王志:现在我们回顾你搞发明这一段个历史,我们觉得非常偶然。
袁隆平:这个偶然性、必然性这个哲理很深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搞科学研究有一个机遇的问题,就是偶然性,有个机会的问题,有个专家,法国的一个很著名的巴斯德,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机会宠爱有心人,就是偶然,他宠爱有心人。还有,我们的韩愈有篇好文章,叫做“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就是宝贝,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宝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对画线段落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统一的。在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而任何偶然性又总是服从于必然性的。
B.引用巴斯德的话,很好地说明了只要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成功的可能。“宠爱”表明了付出艰辛后机遇来临时给人的巨大喜悦感。
C.引用韩愈的话,表达了袁隆平对人才的渴望。千里马就是人才,就是宝贝,表达了袁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杂交水稻的美好愿望。
D.这段话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举例论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既体现了科学家的严谨,也传达出袁教授的高度自信。


展开余下试题12.C.(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科学研究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千里马在这里是比喻像杂交水稻这样的科学研究成果。)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已经不再需要进口粮食。
B.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技术需要改进、推广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谷贱伤农等一系列粮食安全问题。
C.造成粮价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多出外打工,只留一些老幼病残的在家里面。
D.如果不重视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仅可能出现饿死人的现象,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动乱。
13.D.l3.D(A.“不再需要进口粮食”错,只是不再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由“已经摘掉了粮食进口大国的帽子”得知。B.“技术需要改进”无依据,原文只是说“你单是科学技术,再好的技术,那农民不种,也是白搭”。C.强加因果,因为粮贱,很多青年才不愿种粮。)
14.有人说袁隆平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人说他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6分)
14.示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高瞻远瞩,理头苦干(看到杂交水稻有优势,就克服政治环境和技术条件等困难);治学严谨,不迷信权威;遵循客观规律,以事实说话;自信,有坚定的信念。(答对三点给满分。其余言之成理亦可,要扣住“科学家”做文章。)
示例二:他就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解决了全世界吃饭难的问题,可谓农民眼中的“米菩萨”;关注农村谷贱伤农等现实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农民的贴心人;虽然功成名就,但在回答问题时却真实、本色,折射出农民“本色”的人生态度。(答对三点给满分。其余言之成理亦可,要扣住“农民”做文章。)
(也可以两者兼顾。)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握一把苍凉
司马中原
①童年,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升起的圆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苍苍的一弯月,望得人一心的胆寒.谁说月是冰轮,该把它摘来抱温着,也许残秋就不会因月色而亦显凄冷了.离枝的叶掌悄然飘坠在多苔的石上悉窣幽叹着,俄而听见高空洒落的雁声,鼻尖便无由地酸楚起来.后来忆起那夜的光景,只好以童梦荒唐自解,端的是荒唐么?成长的经验并不是很快意的.
  ②把家宅的粉壁看成一幅幅斑驳的、奇幻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事物,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樵子、山和水以及水滨的钓客,但从没想过一个孩子怎样会变成老翁的。五十之后才哑然悟出:再丰繁的幻想也只有景况,缺少那种深细微妙的过程,你曾想抱温过秋空的冷月吗?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它积成一种过程,今夜的稿笺上,便落下我曾经漆黑过的白发。
  ③但愿你懂得我哽咽的呓语,不再笑我痴狂,就这样,我和中国恋爱过,一片碎瓦,一角残砖,一些在时空中消逝的人和物,我的记忆发酵着深入滑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喷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
  ④浮居岛上三十余年,时间把我蚀成家宅那面斑驳的粉壁,让年轻人把它当成一幅幅奇幻的画来看,有一座老得秃了头的山在北国,一座题有我名字的尖塔仍立在江南,我的青春是一排蝴蝶标本,我的记忆可曾飞入你的幻想?
  ⑤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穿经怎样的时空老去的,你就能仔细品味出某种特异的感觉,在不同时空的中国,你所恐惧的地狱曾经是我别无选择的天堂。不必在字面上去认识青春和恋爱。区分乡思和相思了。我在稿纸上长夜行军的时刻,我多疾的老妻是我携带的背囊,我唱着一首战歌,青春,中国的青春,但在感觉中,历史的长廊黑黝黝的,中国恋爱着你,连中国也没有快乐过。
  ⑥忧患的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我走过望不尽天边的平野,又从平野走向另一处天边;天辽野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而一把伞下旋出的甜蜜柔情,只是立于我梦图之外的幻影。但愿你懂得,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要用心灵去辨识,去憬悟。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愿我的感觉得到你的感觉的指正。你是中另一批正在飞翔的蝴蝶。
  ⑦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⑧把自已站立成一季的秋,从烟黄的旧页中,竟然捡出一片采自江南的红叶,时光是令人精神错乱的迷雾,没有流水和叶面的题诗,因此,我的青春根本缺少“红叶题诗”的浪漫情致,中国啊,我的心是一口生苔的古井,沉黑幽深,满涨着垂垂欲老的恋情。
  ⑨一个雨夜,陪老妻找一家名唤“青春”的服装店,灯光在雨雾中炫射成带芒刺的光球,分不清立着还是挂着。妻忘了带地址,见人就问:青春在哪里?被问的人投以诧异的眼神,—对霜鬓的夫妇,竟然向他询问青春?后来我们恍然,凄凉地对笑起来,仿佛在一霎中捡取童稚时的疯和傻。最后终于找着那间窄门面的店子,玻璃橱窗里,挂满中国古典式的服装,猜想妻穿起它们来,将会有些戏剧的趣味。若说人生如戏,也就是这样了,她的笑瞳里竟也闪着泪光。三分的甜蜜,竟有着七分的苍凉。我们走过的日子,走过的地方,恍惚都化成片片色彩,涂出我们共同爱恋过的人和物。中国不是一个名词,但愿你懂得,我们不是庄周,精神化蝶是根本无需哲学的。
  ⑩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
15.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赏析“离枝的叶掌悄然飘坠在多苔的石上悉窣幽叹着”一句中“悉窣”的妙处。
(2)理解“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15.(l)“窸窣”,象声词,形容轻微细碎之声。(l分)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飘零的声音,突出了环一、境的幽静;(1分)恰似作者幽幽的叹息,表达了对故乡的愁思。(1分)
(2)我多年漂泊在外,如今鬓发斑白,得不到故国的的音讯,受着思念的煎熬。(年老,1分;得不到故国的音讯,1分;对故国的思念,1分)
16.文章第⑨段写自己和妻子寻找唤“青春”服装店,请分析其技巧特色?
16. 寻找“青春”一语双关,既实写寻找“青春”服装店,又暗含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远离故国的苍凉和困惑;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描写,抒写了多年来对祖国的热切思念;想象妻子穿中国古典式的服装的情形,虚实结合,写出了年轻时所经历的磨砺和苦难,以及执着的中国情结;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时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答对两点,分析到位即给满分)
17.文章结尾说“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7.结构上:照应标题,收束全文;(1分)内容上:流露出希望年轻人理解父辈艰难的生活经历和沉痛的人生感受的渴盼;(1分)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愿将对祖国深入骨髓的恋情传递给下一代,寄予他们永远热爱祖国的深情厚望。(2分)
18.有人说,从整体上看全文,“它其实是一团浓浓的苍凉中带着甜蜜的乡愁”。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