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04  
标签:鲁人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2011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2011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黑体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曙光 数说 黍米 蜀犬吠日
B、陷落 馅饼 菡萏 谄上欺下
C、砌墙 修葺 胆怯 迄今为止
D、汛期 栒木 驯服 徇情枉法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励行节约 味同嚼蜡 锐不可当 密而不宣
B、任劳任怨 绵里藏针 噤若寒蝉 封妻荫子
C、喧宾夺主 销声匿迹 明火执仗 察颜观色
D、莫衷一是 虚座以待 相形见拙 戛然而止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为了更好地帮助汶川地震再去的人们,姚明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姚明基金会》,并个人捐款200万美元,用于祖国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B、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预警:我国南方地区将进入梅雨季节,而肠道疾病,风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一季节都易高发,应该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
C、如果睡眠的姿势不当,轻者可以出现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种着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D、研究人员指出:“如果长期忽略早餐,孩子的脑袋会缩小,即使后来恢复健康饮食,营养充足,但是萎缩的头脑已无法恢复成长,因此他们会变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抗震救灾中,广大官兵总是冲在最前面,虽然震区余震不断,虽然前面危险重重,但他们无所不至。
B、张杨是一个很守信用的人,他说话向来是一言九鼎,从不欺骗别人。
C、在“文明礼貌月”之后,我们单位的人际关系更融洽了,一些相互不太熟悉的同时也能做到相敬如宾。
D、上海姑娘金晶为了圆自己的奥运梦,报名参加了火炬手选拔活动,并最终脱颖而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田景惠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资源增长量跟不上旺盛的需求量是导致当前中国石油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
B、自汶川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艰难以来,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悲情,很多人每天都被那些来自灾区的照片所震撼、所感动。
C、经过救援人员十多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就出了埋在废墟下长达一百二十多个小时的守在人员。
D、经过相关测试,航天员开始排空舱内和航天服中的氮气,形成纯氧环境,因为氮气在真空环境下容易在航天员的肺部形成气泡,会危及航天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6、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王杲,字景初,汶上人。正德九年进士。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帝遣中官分守兰、靖。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不报。
嘉靖三年,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谏,不纳。久之,擢太仆少卿,改大理,再迁左副都御史,进户部右侍郎。河南大饥,命杲往振。杲请急发帑金,诏赉临清仓银五万两以行。既至,复请发十五万两。全活不可胜计。事竣,赐银币。寻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总兵官顾寰以军民困敝,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可。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勿重困军民,报可。
逾年,入为户部尚书。后父安平侯方锐乞张家庄马房地。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宜以大恩寺入官地二十顷予之。帝从其议。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四方多水旱,给事中李文进请议广储蓄。杲列九事以献,已又上制财用十事,帝咸纳之。旧制,岁漕四百万石。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遇灾伤率改折以便民。一日,帝见改折者过半,大惊,以诘户部,杲等引罪。敕自今务遵祖制,毋轻变。
杲掌邦计,事无不办,帝深倚之。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帝以此不悦。给事中马锡劾杲及巡仓御史艾朴受贿,给事中历汝进言仓场尚书王炜亦然,并下狱。杲、朴遣戍,炜斥为民。杲竟卒于雷州戍所。隆庆初,给事中辛自修等讼杲冤。诏复官,赐祭葬,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 王杲传》)
注:①茶马,即茶马司,主管榷茶、买马。②中官,宦官,太监。③帑金,公款。
9.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宜设官累民 累:劳累
B.勿重困军民,报可 报:回答
C.再迁左副都御史 迁:调动
D.杲等引罪 引:引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杲竟卒于雷州戍所 得复见将军于此
B.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C.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 秋毫不敢有所近
D.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1 下列各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王杲体恤百姓的一项是
①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 ②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
③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 ④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⑤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 ⑥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 ③⑤⑥
1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王杲对中官出任地方官吏,一直持反对态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由此深获信任得以加官晋爵。
B.赈济河南大饥,王杲得到朝廷支持,先后发放赈济灾银二十万两,使很多灾民避免了饥饿致死的命运。


展开余下试题C.在户部尚书任上,针对社会边穷库虚的实际,王杲献言献策治国,深得信任;积极举措治政安民,却不尽合乎帝意。
D.阻止安平侯请地一事成功,被劾受贿下狱而又无力自雪其冤,王杲命运的起伏,反映了封建人臣仕途难以自主的社会现实。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
(2)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
(3)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1)首句“云里溪桥独树春”中哪一个字最传神?请指出并简要赏析。(4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⑴、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⑵、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⑶、 ,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⑷、 ,患不知人也。(《论语》) ,必先与之。(《老子》)
五、(12分)
16、参照示例,从“谢冰心”“高行健”两位作家中任选一个,以其姓名为对象写一段语意明确、完整的话。(4分)
【示例】张恨水的“恨水”二字,出自五代词人李煜《相见欢》中的词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寄托了作家对世事蹉跎、人生恨事无限的感受和慨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这则消息,概括“电子翻译手套”的用途。(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华盛顿大学宣布,他们发明了一种能将手语翻译成英语的电子手套。美国残疾人培训研究所所长科琳•维诺波尔说,这种手套可以在聋人父母与正常孩子之间、正常父母与聋人孩子之间进行沟通。维诺波尔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装置可以将手语翻译成西班牙语和英语,这会给移民家庭带来很大帮助。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有其他多种用途,如用在战争中,美国军方正在开发一种与此类似的技术,以帮助士兵在战场上进行“默默的沟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故事中往往包含着大智慧。看了下面的小故事,你会有什么感想?仿照所给事例,写出自己的感想。(4分)
故事1 :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感想: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地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故事2 :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差,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该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下面(一)(二)两个不同的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只能选一个,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井 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万公里,走了三十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19、请分析原文中“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的含义。(4分)
20、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父亲手中的井绳只有“三米”呢?结合原文分析。(4分)
21、本文既然要写“井绳”,又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去写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件事呢?(4分)
22、有人说“作者之所以能奉献给读者这道绚丽的彩虹,是源于丰富的联想。”,试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季羡林教授访谈录(节选)
杨澜:这里是杨澜工作室,今年八十八岁的季羡林教授,是学贯中西的一代鸿儒,虽然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但是每天仍然勤于笔耕。八十岁以后他还翻译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仅九七年一年他就完成了学术回忆文章二十一篇,散文八十三篇。采访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一开始真的不知道从何谈起。不过我想季先生当了五十多年的教授,干脆就谈谈教授吧。大概是出于我个人的一点好奇,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他的衣着。
杨澜:我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比较私人的一个问题,我就想知道为什么你一直都是穿中山装。
季羡林:因为改西服、改西装,我本身是不赞成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欧美之所以经济那么发达,并不是因为它的穿着,我们老学人家的皮毛,本身我就反对,后来另外一种现象非常有意思,就是农民锄地,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我觉得这是开玩笑。
杨澜:那教授呢,教授穿西装顺理成章。
季羡林:现在我有一个感觉,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我们过去出国,都有置装费,意思就是让你打扮打扮,结果发现特别是美国,非常随便,而且一直都是这样子,他那时候出国绝对不会给置装费,他平常穿什么就是什么。他觉得那是多此一举。  


展开余下试题杨澜:一直穿中山装了。
季羡林:一直穿中山装了,我出国也穿,现在我也不用再改了,有意成为博物馆的人物。
杨澜:我想请教您老几个关于留洋的问题。从七八年到九七年,中国差不多已经有二十七万留学生,到海外留学。但是到九七年为止,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回来。您过去也是留学生,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季羡林:我们过去留学,从来没想不回来,没有这个概念。我就是我那一代。当然留在外国不回来也有。包括说走就想不回来,但我那个地方,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绿卡,也没有什么绿卡,我留在他国也可以。后来我跟剑桥大学签了合同,也可以到那儿去。回来以后一看,不行。因为是亲老、家贫、子幼,非我留在国内不行了。
杨澜:如果当时没有家庭的牵挂,您是不是也可能会留在剑桥大学?今天我可能就要到“剑桥”去采访您了。
季羡林:有这个可能,我当时回国,最大的一个思想斗争,就是我搞的那一套东西回国能不能继续。没有杂志,没有书记,所以必须改行。我倒不担心中国留学生不回来,大部分会回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是根深蒂固的。
杨澜:总是希望给国家做一点事情。
季羡林:总是这样的,就是加入美国国籍的,比方说李政道、杨振宁,这是大名鼎鼎的,他只要有办法,总是想帮中国,爱国之心未泯。
杨澜:有些人也说,留学生之所以不回来,很多是因为那边的物质生活条件好,所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在您做学生的那个时代,中国的生活水平和西欧比,那个差距比现在还要大,为什么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回来了呢?
季羡林:那时候差距不大。
杨澜:不大?
季羡林:因为回国后拿的工资,水平是比较高的,三百块“大头”,四百块“大头”,那很高级了。反正起码不比国外低。
杨澜:您觉得现在中国的高校都在说要进行这种体制上的改革。您觉得想要中国的高校……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呢?我们也在说我们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北大”百年的时候也都提出这样的口号。您对这样的口号怎么看呢?
季羡林:这个口号很含糊,“北大”、“清华”就是一流,我听说,我不知道,没研究过。他们一流几流,有个条件就是经费,而经费,咱们只好甘拜下风。别的…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教授,就比美国大学教授差?有的差,有的不一定差。
杨澜: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季羡林:不是个人素质,不是的。
杨澜:比如说在邓小平时代的时候,也在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现在又提到一个“科教兴国”的口号,其实大家听到的口号都已经很多了,但是您觉得在实际当中目前高校的这些老师们、教授们,他们觉得最需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帮到他们的是什么呢?
季羡林:说句实话,最需要解决是经济问题,你把工资提高五倍、十倍,他的地位就提高了。像这样在那个收破烂的人的眼中,教授就不值钱了。那他自己怎么能够…摆架子也摆不出来。别的都是空话,就是要提高工资。你不要提高“科教兴国”什么兴国,先给增加教育经费。
杨澜: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经费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是百分之二点三,百分之二点四这样,当然年年都有增加,但比例是百分之二点三,但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它也已经达到百分之三点五。像马来西亚甚至达到百分之六点九。泰国也接近百分之四,美国差不多百分之五点几到六,这个阶段,所以的确是…就这个比例来说,是比较少的。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属于是最下边这四分之一的。
季羡林:对,得从后边数,排名的话。
杨澜:所以是不是觉得,如果是国家的教育经费能够在国民总产值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的话,比如说老师的待遇能够得到实质的改变,那么刚才我们说到的所谓青黄不接的问题,留学出国的问题,还有教育质量的问题,可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季羡林:这样没有问题。我们现在教授工资等于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一个月六万港币,等于我们…我们等于他的百分之一,就平均而言,百分之一。
杨澜:季先生的家门口正对着一个池塘,原先池塘里没有什么绿色,季先生不甘寂寞,投了几粒莲子,不想几年之后,居然长出了满池塘的荷花,多达上千朵,他写散文的时候,窗户正对着一池莲花,难怪文思泉涌了。而我采访他的那一天,正逢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池塘中的残荷也别有情调。按照季老的说法,荷花正在冰下冬眠,做着关于春天的梦。(有删改)
19、访谈提问讲究一定的技巧,本文的主题是“教授问题”,杨澜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而是要先谈季老最近的成就,然后又去谈他的穿着呢?(4分)
20、结合全文,归纳一下季老的性格特征。(4分)
21.文中最后一段写了季老家门前的的荷塘,你觉得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22、结合全文,联系现实,分析一下中国知识分子现在的处境,以及解决的措施。(150字左右)(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某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爱好、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个抽屉的钥匙,打开后其他四把钥匙锁在这个抽屉里?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后来,比尔•盖茨在给该校回函中这样写: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钥匙。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2011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
1、A(A项均读shǔ;B项分别读xiàn、xiàn、dàn、chǎn;C项分别读qì、qì、iqiè、qì;D项分别读xùn、xùn、xún、xùn)
2、B(A项厉行节约 秘而不宣;B项察言观色;D虚左以待 相形见绌)
3、A(A项中姚明基金会,不能用书名号,应用引号)
4、D (A项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贬义。B项一言九鼎,指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C项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5、A(B项句式杂糅。C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D项缺宾语,在“航天与”后面加“生命”)
二、
6、A项是发展文化的目的,且没有定论。注意题干信息“理由”。本题考查分析综合中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级。
答案:A
7、A、从“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中可知;B、从“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可知,因为政府提供一个主导的追求便是权威干预,政府显然是“权威”;C、“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中的“也可以”表明政府还没有“主导的追求方向”;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答案:B
8、A、“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可能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它不可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的唯一方式。B、“建文化城,写繁体字,开国学班”都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能说有了这些方
标签:鲁人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1年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