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76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6]
安居育才中学校高2013级第三期入学考试
安居育才中学校高2013级第三期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缱绻(quǎn) 粗犷(guǎng) 一刹那(shà) 缄口不语(jiān)
B.自诩(xǔ) 炽热(chì) 白皑皑(ái) 载歌载舞(zài)
C.攻讦(jié) 骸骨(hé) 发横财(hèng) 玲珑剔透(tī)
D.给予(jǐ) 殷红(yān) 汗涔涔(cén) 养尊处优(ch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 谛造 蔓延 烟雾缭绕 B.遗憾 沧桑 枷锁 侧隐之心
C.等侯 桎梏 按键 骇人听闻 D.辩驳 怜悯 诀窍 安之若素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B.“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大举进攻,祖国情势,不绝如缕。
C.在“超女经济”的烘烤下,现在的超女比赛已经少了先前那种简单的“想唱就唱”的自由与洒脱,逐渐演变成了一条走进娱乐圈的终南捷径。
D.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束之高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不要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B.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C.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发生。
D.参与本次“高效课堂”培训的学员,除了本区教师外,还有来自外市的2个中学的教师。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
史学更需想象力(罗志田)
史学无需想象力的看法素为非史学者所相信。钱钟书曾说:“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这是“它的艺术的责任”。简言之,“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钱先生是读集部书的大家,今日也有人在发掘其史学方法。然而集部书中毕竟“文学”成分多些,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尤为钱先生最所擅长。
说史学无需想象力的人认为,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凡事能证实即可。不过,实证的基础是史料,而实际遗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觉史料繁多。然而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盖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家始终面临的常态,有此不足之感,则立言或能不失分寸;那些每觉史料充足而勇于立言者,除表明自身的胆大敢言外,也婉转道出其尚未入流的消息。
明确了史料不足是常态,就需要重新思考史学之所能了。根据史料以实证的方式“考定已然”,恐怕只是史学的第一步。孔子曾说:夏殷之礼,吾能言之,杞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所谓“征”,一般的解释就是以史料证实之意。但不足以证实的,也还能有所“言”。这一点至关紧要,可惜过去的人不够重视。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是慎言,而非不言。
浏览完整试题
胡适就说:“历史家需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前者用以“严格的评判史料”,近于科学;后者则偏于艺术。正因“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有时“史料所含的意义往往不显露,这时候也须靠史家的想象力来解释”。
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亦然。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后人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史料,但不意味着存留的史料就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用近代史学家蒙思明的话说:高明的史家,“不仅能够根据史料知道历史,更能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史学最需要想象力”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史家要能根据史料以实证的方式“考定已然”。
B.史料不足是常态,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要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
C.史家如果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就会真正割断历史。
D.史家要能根据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6.下面关于文中几种观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认为,“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借此来批判史学的功能,进而否定了史学的价值。
B.孔子根据杞宋的历史难以充分证实对夏殷礼俗的理解,故虽能言而不敢轻言。作者据此倡导史家要如孔子那样无征不言,言必有据。
C.胡适强调史家须具备两种能力,但更加推崇“高远的想象力”。因为,“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需要想象补充。
D.蒙思明提倡“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其目的并非要还原历史的原貌,而是更好地探寻历史规律。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也可以任意想象。
B.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学家始终面临的常态,因此,史学家要勇于根据史料立言。
C.研究近现代史的人,常有被史料没顶之感,所以就不需要根据史料进行想象。
D.“史学之所能”既指“考定已然”,又指史家靠想象力去填补没有史料的空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0题。(9分)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有人
C.顾安所得酒乎 顾:回头看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予乃摄衣而上
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听其所止而休焉
C.有怠而欲出者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藏之久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游山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5分)
译文: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雨叹(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4分)
答: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 ,磐石无转移。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8分)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观,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4.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
答:
15.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4分)
答:
16.在⑨段文章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答:
17.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6分)
答:
六、(19分)
18.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①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
②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
③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
④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
⑤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
答:
19.仿照下面一首短诗,另外选择一个季节,写一首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小诗。(5分)
晶莹的冬天
将我的生命
映衬得更加坚强
在广博的大地中
随雪花尽情地舞蹈
20.名著导读(10分)
(1)在 时代,姓和氏已经合一,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 ,是不配有氏的。(2分)
(2)一般认为《 》和《 》是巴金的代表作,而他晚年所写的散文《随想录》,则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 ”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3分)
(3)下列各项中,对《家》的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
B.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
C.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D.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记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认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
E.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
七、作文(60分)
21.请以“追逐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展开余下试题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安居育才中学校高2013级第三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B(A一刹那chà C骸骨hái D养尊处优chǔ)
2.D(A缔造;B恻隐之心;C等候)
3.A(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应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此处不合语境)
4.C(A.更新水平,搭配不当;B两面对一面;D“2个中学的教师”有歧义)
5.A(A项强调“实证”和“已然”,无需想象力,因此和“史学最需要想象力”不能构成因果关系;BCD三项中的“史料不足(空缺)”“湮没(割断)历史”“根据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均和题干构成因果关系。)
6.D(A,钱锺书此言是为了说明文学更具有想象力,而史学则不能。并非批判否定史学功能和价值。B,作者是为了说明史家在没有充分史料的情况下,也要“言”,只是要“慎言”。C,胡适并无此意。作者用胡适的话作为论据,是为了证实权威史家重视“史学需要想象力”这一中心论点。D,史学研究的任务不是还原历史原貌,而是探寻历史规律,为现实服务。)
7.D(A项中的“任意想象”不符文意,从前文看,作者说要“慎言”;B项“勇于立言”与原文内容相悖;C项“无需根据史料进行想象”不符合文意。)
8.C(顾:只是,不过)
9.B (代词,它; A.是,动词/于是,连词;C.因而,连词/但,连词;D.的,结构助词/代“酒”,代词)
10.B(华山并不是因华山洞而命名,华山洞才是因华山而命名的)
11.(1)距离华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只有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仆”“漫灭”“识”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2)恰好(适逢)有一只孤鹤,横跨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穿着)黑裳白衣。(“适”“东”“玄”“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12.(1)对比。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答衬托,以百草烂死衬托决明色泽鲜艳);比喻: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2分)
(2)①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对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2分)
13.(1)蒲苇纫如丝;(2)齐彭殇为妄作;(3)凌万顷之茫然;(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每空1分,共5分。)
14.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
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④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一点1分,四点4 分,意思对即可)
15.(4分)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
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
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衬托”“铺垫” “突出”“深化”等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
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
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8.⑤①④③② (4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19.参考答案:
火红的秋天/将我的意志/渲染得更加坚韧/在浩渺的天地间/与红叶深情地对白。(另选春天、夏天均可。所写内容符合季节特点2分,句子格式完全与例诗一致2分,最后一句恰当运用比拟手法1分,共5分)
20.(1)秦汉 名(2分)
(2)《家》《寒夜》 美丑对照(3分)
(3)C E(C觉新与觉慧两者位置应互换;E应是陈姨太向高老大爷告知此事)(选对一个2分,两个均对5分)
21.略(60分) (118.122.180.110)
上一篇:
初一新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巢湖市2011年中考十校联考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居育才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