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10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0]
初三第二次月测试卷
班庄二中第二次月测语文试卷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7分)
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yǐn( )若现的芬芳。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五彩班斓,而是那风和日丽的深情的舒放。如果生命是月球,我们爱的不是那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那缓缓流下来的如水月色,纤尘不rǎn( )。
(1) 在括号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2) 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3) 仿照划横线部分句子,写一句你对生命的感悟吧。(提示:注意打“ ”的词语。)
2、 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10分)
(1)、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3)、 ——————————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木兰花》)
(8)、——————————,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界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以梅花装饰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4、下面语段中划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改正。(3分)
①为了给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②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缴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③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5、名著阅读题。(4分)
①格列佛游历到利立普特小人国,一次,一位女官不小心,晚上看传奇小说时睡着了,以致皇后的寝宫失火,格列佛设法扑灭了大火,把利立普特“费了多少年心血建造的其他宫殿救了下来。”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②格列佛到达大人国都经过那些险阻。请举出两例。
6、一次辩论会上,两名同学就乞丐乞讨现象展开了辩论,一名学生说:“ 乞丐是弱势群体,值得同情。”另一名学生说:“乞丐以乞讨为生,不劳而获,甚至出现了乞丐骗子、乞丐富翁,根本不值得我们同情。”请简要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3分)
二、理解与感悟(60分)
(一)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7——8题。(5分)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浏览完整试题7、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8、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节选)
9、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2)野芳发而幽香(3)而或长烟一空(4)把酒临风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1、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4分)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12、依据选段,填写下表。(3分)
篇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5题。(10分)
敬重“里子”
张峰
①爱因斯坦尚未成名时,在纽约大街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见他衣着寒碜,便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爱因斯坦笑了笑,说:“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科学界的大名人,他又遇见了那位熟人。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穿得这么破旧?”爱因斯坦依然笑了笑,说:“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②好一个“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没有谁比20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更有资格说这句话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里的人都知道我了,他们不会以衣帽取人,绝不会因我穿得寒碜而小看我。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个深知“里子”重要性的人。
③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里子”和“面子”。对一个人来说,长相服饰是“面子”,精神品格是“里子”;名誉地位是“面子”,学问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是“里子”。爱因斯坦的确没有光鲜的“面子”,可正是因为他把打造光鲜“面子”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里子”的塑造上,他才得以成为一个让全世界都敬仰的科学巨人。正是尊贵无比的“里子”,使他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
④然而,在当今这个越来越看重包装的时代,许多人把“面子”当成了第一追求。他们渴望的是展现在人前的一身光彩和荣耀,他们企求的是他人艳羡的目光和狂热的喝彩。为此,他们不惜耗费自己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光鲜的衣履,有奢华的享受,有令人炫目的身份和地位……总之,他们的“面子”可能十分荣耀,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他们的学问领域一派荒芜,他们的心眼里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只是包装时代泛起的泡沫,绝不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
⑤苦心谋求“面子”的光鲜,不如下苦功去培育过硬的“里子”。因为,对于个体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他屹立人间的支柱;对于社会来说,过硬的“里子”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⑥朋友,学会敬重他人和自己的“里子”吧! (选自《现代青年》,有删改)
13、文章从爱因斯坦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
1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尊贵的“里子”能使人穿越苍茫时空,成为后世楷模。请你再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3分)
15、某班晓光同学最近一味追求名牌,把很多精力花在对自己的“包装”上,认为这样才够“酷”。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进行劝告。(要求:称谓明确,观点正确,语言得体,50字左右)(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9题。(12分)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1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2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3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4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5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16、(3分)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17、(2分)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展开余下试题18、(3分)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19、(4分)第○5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20——24题。(18分)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20、阅读①②两节文字,将文中石头的不同名称依次填写在横线上。(3分)
普通石头→ → →
21、作者为什么说“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3分)
22、细读第③段文字,完成下列任务。(4分)
(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作简要赏析。(2分)
(2)“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一句中的加点词分别透露出“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2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⑤节划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24、文章题目为“母亲石”,但文中更多篇幅却在写自己和朋友的母亲,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因为在乎,我们懂得珍惜;因为在乎,我们变得成熟……
请以“在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60.55.47.3)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初三第二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