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259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9]
苏教版必修4尖子生学案
◆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一、学法指导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例1 (200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的选项。动,经常。
【评注】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词义。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经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语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二、课堂纠错
例2(2009年辽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思维误区】许多考生勿把“布”理解为宣告,这主要受以前所学课本意思的影响。可见考生不能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实词的含义,是常犯的错误之一。
【方法提示】解答本题考生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词语的搭配去推断。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解答实词题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因为这道题重在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例3.(2009浙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思维误区】许多考生勿选答案,关键是他们弄不明白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方法提示】考生要熟悉词语的各种活用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及其规律和翻译的方式方法,不断总结积累,做题较多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去推断。
【答案】C(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考生一定要熟悉各种活用现象,及时总结梳理课本中出现的各类活用现象,在做题时根据语境灵活推断.
三、同步提高
(一)积累运用
1、《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_______时代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及其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2、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危害 仆倒 辅助
C、不稳定 仆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不稳定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3、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 相夫子(辅佐)
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 社稷(国家)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 萧墙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 尔是过与(责备)
4、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线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①  )(②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
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②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5、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6、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    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
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    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
(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
7、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 路 问 闻 斯 行 诸 子 曰 有 父 兄 在 如 之 何 其 闻 斯 行 之 冉 有 问 闻 斯 行 诸 子 曰 闻 斯 行 之 公 西 华 曰 由 也 问 闻 斯 行 诸 子 曰 有 父 兄 在 求 也 问 闻 斯 行 诸 子 曰 闻 斯 行 之 赤 也 惑 敢 问 子 曰 求 也 退 故 进 之 由 也 兼 人 故 退 之


展开余下试题(1)给这段文字加标点。
(2)该文选自《论语》,从中我们能看出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是(  )
A、教学相长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因材施教
(3)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否看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8.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9.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
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0.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11.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和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之一。’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12.下列加点的“一”字同“定于一”的“一”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B.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C.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D.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3.“彼夺其民时”中的“彼”指代的是( )
A.那时候 B.魏国 C.秦、楚 D.国君
14.下列句中的“莫”字与“天下莫强焉”中的“莫”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B.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天下莫不与也
15.下列说法中,与孟子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国君应爱民保民,反对一切战争。
B.国君应以仁政治理天下,反对嗜杀百姓。
C.梁惠王、梁襄王都在嗜杀者之列,应以爱民保民为本。
D.国君爱民保民,百姓归附,天下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
1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3)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4)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四、自主招生园地
1、知识补充
《论语》及孔子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展开余下试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2. 课外练习
1.(2010年湖南卷)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2.(2010年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6分)
答:
3.(2010年重庆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中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4.(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做题。
玉树地震发生后,你的好友小军要亲身赶赴玉树参加志愿者的救援行动,可是小军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到了玉树海拔高容易发生高原反应。请你用委婉的话劝他放弃亲身赶赴玉树参加抗震救灾的念头,不超过60个字(4分)
答:
参考答案
三、同步提高
(一)积累运用
1、儒家 春秋 思想 孔子 弟子 二十 政治、教育、文学、哲学 处身立世 大学 中庸 孟子
2、D  
3、A
4、①AC  ②AD    
5、B
6、(1)季氏将伐颛臾    
(2)B
  (3)三句话反映出他们二人的矛盾心理。明知季氏伐颛臾之举可能会遭到孔子的反对,但作为学生又不能不告诉老师,被老师批评后便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吾二人者皆不欲也”,想逃避老师的批评;对逃掉的责任,就索性亮明自己的观点,强辞夺理地说季氏伐颛臾是正确的,从而为自己辩护。
  (4)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
  (5)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6)D    
(7)E
  (8)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7、(1)子呼问:“闻……诸?”子曰:“……兄在……行之!”冉有问:“闻……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D  
(3)能看出来,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可看出。
(二)阅读理解
8.D(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3分)
9.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苏教版必修”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