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59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9]
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模拟卷
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模拟卷
班级 姓名 记分
一、 积累和运用(28分)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
A.纤(xiān)细 酝酿(niàng) 根深蒂(tì)固 悖(bèi)谬
B.嶙峋(xún) 狡黠(xié) 惴(zhuì)惴不安 秀颀(qí)
C.省(xǐng)悟 灼(zhuó)伤 坦荡如砥(dǐ) 无垠(yín)
D.恫吓(xià) 猗(yī)郁 引吭(háng)高歌 熟稔(rěn)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
A.旁逸斜出 再接再厉 前仆后继
B.舍生求法 销声匿迹 冥思苦想
C.如诉如泣 稍纵即失 截然不同
D.水泄不通 孤苦怜仃 重峦叠障
3.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豆腐渣”工程往往是腐败的孪生兄弟。(形容质量差)
B.希腊队是今年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一匹“黑马”。(指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C.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一点就省一点。(指体力劳动者)
D.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指在有太阳的地方招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通过这半期的努力,使我们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了。
B.平时能否认真学习是考试能够考好的关键。
C.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D.本期来,我校气氛进一步活跃,歌声时常在校园上空缭绕。
5.下列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如毕淑敏的《一厘米》,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都是小说。
B.《秋水》这则神话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骄傲自大。
C.《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近似现代的杂文,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核心是议。该文选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典范的驳论文,成功地运用了驳论证和驳论据两种反驳,不仅批判了错误论调,而且盛赞了“中国的脊梁”,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
6.阅读下面文字,把文后相应的内容填入括号。( 2分 ) (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 ,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7.用原文填空:(每空1 分,共14分)
①《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斥责“商女”,直指那些身负天下安危,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的是 , 。
②《捕蛇者说》一文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是 。
③《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 __,___ _ __。
④在《使至塞上》中,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⑤在《无题》中,使用比喻,曲折丰富地表达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 , 。”


浏览完整试题⑥在《水调歌头》中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的赋予哲理的词句是“ , , 。”
⑦在《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是“ , 。”
8.根据对联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32分 )
(一)秘 诀(10分)
①据我所知,常常有一些年轻人写信给某些艺术家、作家,要他们传授“秘诀”。作家、艺术家们接到那样的信,常常只好苦笑。
  ②最近,我听说有一个少年人去请教一个善于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熟练这门工夫的秘诀在哪里。杂技演员除了告诉他一些经验外,还带他去看自己床铺底下的一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秘诀就在这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艺术工作上,没有秘诀。如果杂技这类工夫都全靠勤学苦练,那么,更不要说要求有高度思想性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其他艺术部门的工夫了。
  ③有些人所以以为艺术工作有什么秘诀,是因为他们把艺术和什么“祖传丸散”、“秘制膏丹”或者什么纯技术性的事情(如绘画时用几种颜色配出某一种颜色)混同起来了。我们可以读到各式各样的美学论文、艺术工作经验谈,然而,那都不是“秘诀”,那不过是一些艺术工作的根本规律的探讨,或者一些个别的经验之谈罢了。它们,如果是正确的话,就像是一块块指路的“将军箭”,告诉人们,通过什么道路就可能达到什么结果。至于“走路”的情况,仍得靠各个人自己去走。对于不肯付出辛勤劳动的人,这类美学理论、艺术经验之谈并不能起什么作用。
  ④然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想,他们以为某些艺术家掌握了一些“秘而不宣”的手段,当作看家本领,当作“杀手锏”,不肯告诉旁人。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手段有点像《天方夜谈》里面的神奇的咒语,谁掌握了它,念上几句,宝山的石门就会自动启开。这种观念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奇怪得很,社会上有并非很少的人对艺术工作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你去探询一些艺术工作者收到的信件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⑤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人是直接经验的事物,即使它们被写了出来,对于经验缺乏的人仍然是间接经验。这正是一切“经验谈”所以不能起神奇的作用,而只能起一点指路作用的原因。我常常想:如果把古今一切优秀的艺术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那内容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呵!前辈们流血流汗积累了经验,当他们将火把传递给后人的时候,后人又必须以生命的火焰去点燃它,那艺术的火把才能够继续熊熊燃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前人的经验才能够化为自己血管里的血液。高尔基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
9.第②段中“秘诀就在这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火把”和“点燃”,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⑤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最后一句是“如果说世间真有所谓艺术‘秘诀’,也许应该算这一类的言谈了”。“也许”和“应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生 命 赋(10分)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⑾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14.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 、 、 、 。


展开余下试题(2分)
15.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分)

16.第⑧段中,对奇松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
它们”? (2分)

17.将画线的句子换成“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了”,你认为好不好?为
什么?(2分)

18.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三)(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存的手段) B.故不为苟得也( 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 ) D.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2分)
A、人皆有之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D、呼尔而与之
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分)
A、本文选自《孟子 》(作品),它和《论语》、《大学》、《春秋》合称“四书”。(2分)
B、本文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其中心论点可用四个字“舍生取义”
概括。
C、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中的“得”在句中的意思是感激。
2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和 ,文章这样设喻的目的是
。(2分)
三.作文 (4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我的那一片天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二:岁月如梭,你已走过一段人生路,途中一定有许多让你受益的东西。也许是一处风景、一段真情、一次活动,也许是一次愉快的合作,也许是一次痛苦的选择……再回首,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一定会带给你非同寻常的感悟。 请以“再回首”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C 2.A 3.D 4.C 5.C 6.D 7.略8.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9.熟练地转碟子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10.“火把”比喻“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点燃”比喻“发扬光大”。11.艺术的秘诀是自己的努力劳动和勤学苦练。12.第⑤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法和引证法。13.“也许”与“如果”照应,表推测与假设,不作肯定,行文有分寸;“应该”是针对“真有”而言,表明了自己赞同高尔基的话,两词用得准确,行文严谨。14. 柳芽、棉芽、豆芽、花蕾 15. 表现了我即将看见花蕾时既激动惊喜又紧张不安的复杂心情。(意思对即可) 16. 因为它们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却仍保持着顽强、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意思对即可) 17. 不好。 因为画线句是反问句,更能强化对瑰丽丰富的生命现象的赞美之情;并能引起读者思考、回味。18. 要点:①要珍视生命或“要尊重生命”。②要顽强追求 或“要努力展示生命光彩”。(抓住一个要点陈述,意思明确,言之成理,就得分)19.D 20.B 21.A 22.略23.生、义;引出下文要论述的“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和“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18.75.150.124)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九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