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7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9]
内江一中高一月考试题
内江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作答时要求用黑色签字笔,题只能答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沉浮(fú) 百舸(kě) 凌侮(wǔ) 蓦然回首(mù)
B.遒劲(jìng) 下载(zài) 浮藻(zǎo) 浪遏飞舟(è)
C.河畔(pàn) 竹篙(hāo) 火钵 (bō) 沁园春(qìn)
D.冰屑(xuè) 叱骂(chì) 颓圮(pǐ) 爱憎分明(z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笙箫 忸怩 瞻养 气势磅礴
B.凄婉 气慨 碾压 橘子州头
C.云彩 苍桑 彷徨 峥嵘岁月
D.青荇 碣石 荆棘 头昏脑涨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晚秋时节,落叶缤纷,苍茫而辽阔的天宇中,不时有整齐的雁阵掠过。
B.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习的意象之一。
C.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作者一连运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诗篇既明朗单纯又多彩多姿,收到了一种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D.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B.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然而,为了争权夺势,曹丕竟然不顾手足情,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决不宽恕”。
C.通过这次“树标兵,促后进”的评选活动,激发了许多个体经营者奋发向上,文明经商的意识。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浏览完整试题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6.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D.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7.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B.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读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yǒu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jiā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毁谤
D.期年之后 期:jī一周年,一整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吾妻之美我者
C.而形貌昳丽 D。皆以美于徐公
暮寝而思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文章题目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的意思。
B.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有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的品质。
C.这篇文章写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方式和《出师表》里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一样,都是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进行委婉讽劝。
D.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3分)


展开余下试题(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3分)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分)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一个词)。(2分)
(2).颈联中描写“萤自照”“鸟相呼”有何作用?(2分)
(3).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3)在《雨巷》中,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里,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戴望舒《雨巷》)
(4)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
(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 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 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14.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15.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二至四段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16.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4分)


17.(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2分)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分析。(4分)

六、(15分)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13个字。(4分)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气候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有科学家称,垃圾邮件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根据MeAfee研究结果,垃圾邮件可以说是超大的”碳”制造机。据统计,全球垃圾邮件每年消耗的能源总计为330亿度,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40万户家庭的耗电量。而转换成碳排放的结果,平均一封垃圾信会造成0.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此计算,全球垃圾邮件每年相当于往大气中排放 1700吨二氧化碳。
答:
19.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5分)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答:
20.我们在诗歌学习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在下面的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出的上联配一句下联。(6分)
橘子洲 易水河 敬亭山 洞庭湖 岳阳楼 桃花源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的云彩
下联:
七、(60分)
21.作文。(60分)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时候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
在成功的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展开余下试题要求:(1)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书写整洁。
内江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题卷
答题要求:作答时必须用黑色签字笔,题只能答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
一、(1—10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四、(23分)
11.(10分)
(1)
(3分)
(2)
(3分)
(3)
(4分)
12.(8分)
(1). (一个词)。(2分)
(2).
(2分)
(3).

(4分)
13.(5分)
(1) 。
(2) 。
(3) 。
(4) , 。
五、(22分)
14.(1)
(2分)
(2)
(2分)
15. 答:

(4分)
16.答:

(4分)
17.(1)
(2分)
(2)

(4分)
六、(15分)
18. 。(4分)
19.答:

(6分)
20.下联: (6分)
七、作文(60分)
21.(60分)
题 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内江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答案
1.B(A百舸(gě)蓦然回首(mò)C竹篙(gāo)D冰屑(xiè)爱憎分明(zēng))
2.D(A瞻养(赡)B气慨(概)橘子州(洲)C苍桑(沧))
3.C“回肠荡气”,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A“辽阔”指广阔,宽广,多用于平面方向上,如地域等。“寥廓”指高远空旷,多用于空间范围,如天空等。B“熟习”是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者了解得很深刻。可改为“熟悉”或“熟知”。D“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可改为“鬼斧神工”,它既可以形容人工雕琢,也可以形容大自然。)
4.B(A.“加快”和“规模”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缺主语。D“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5.答案 C
解析 A、B、D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C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6.答案 D
解析 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B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内江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